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改善分析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龙秀平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442200

摘要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间本院收治的108例均临床检查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将其分为2组(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各5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手段,观察组加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就两组下列指标展开逐项对比:①肢体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②生活自理能力[Bathel指数评定量表(BI)];③生活质量[生活质量量表(SF-36)]。结果:与对照组展开对比(干预3个月),观察组FMA、BI、SF-36评分均更高(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患者,通过开展早期康复护理,能显著改善其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


关键词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肢体功能;生活质量;生活自理能力

正文


脑卒中又叫“中风”,属于一种因脑部血管突然破裂(阻塞)而导致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具有“四高”特点,即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以及高死亡率,患者预后不理想,往往会出现瘫痪、语言障碍以及认知障碍等症状。从相关报道中得知[1],在我国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当中,脑卒中发病率位居第1位,病死率居于第2位,仅次于冠心病;另有研究指出[2],在患此病的患者当中,致残率高达80%~85%,复发率为35%~46%。需指出的是,在患脑卒中后,许多患者会合并有各种功能障碍,除了有失语、吞咽障碍之外,还有认知、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等,因而会大幅降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在当前临床当中,尚无能够根治此病或大幅改善病情的特效药,多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改善循环、对水电解质平衡予以纠正及营养神经等),虽有疗效,但效能有限,尤其是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方面,收效甚微。有学者强调[3],在脑卒中患者治疗期间,通过辅以合理的护理干预,能使其功能障碍得到显著改善,为其生活质量提高提供辅助与支撑。早期康复护理是一种以康复为目的的护理模式,能够从多方面实施干预,如生活、认知、肢体及心理等,故而能够将患者多方面需求同时给予满足(如生理、心理及精神、康复等),最终使其获得理想的康复效果[4]。本文围绕收入本院的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现就其具体效能剖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本院收入的脑卒中患者进行选取(2023年1-12月),依据纳入、排除标准,从中选出108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的应用,将患者进行分组(2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均为54例),就所列资料展开对比(见表1),从中并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都与脑卒中相对应的诊断标准[5]相符,且经临床检查(除磁共振、CT等影像学外,还有症状表现等)予以证实;②均有后遗症(如肢体、神经、吞咽功能障碍等);③均为首次发病;④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同时合并有免疫、代谢、造血系统疾病;②脏器存在功能异常或衰竭(如肾、心等);③患有精神疾病(抑郁症等)或恶性肿瘤(肺癌等);④存在较差的治疗依从性,难以配合。

1  一般资料

组别

年龄(岁)

体重指数(kg/m2

性别

病程(d)

/女

对照组(54例)

45~78(61.55±4.78)

22~29(25.59±0.95)

30/24

1~15(8.39±2.17)

观察组(54例)

47~77(61.33±4.81)

21~28(25.62±0.99)

28/26

1~14(8.45±2.11)

t/X2

0.238

0.161

0.148

0.146

P

0.812

0.873

0.699

0.884

1.2方法

两组都先给予基础的对症治疗,除了对水电解质给予纠正之外,还有营养神经、吸氧、改善循环及降糖、降压等。对照组以此为基础,给予常规护理,如健康宣教、病房护理及饮食、用药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基于对照组护理,采取早期康复护理手段:(1)肢体功能锻炼。包含床上、床下训练。在床上训练时,护士将规范、正确的翻身方法教于患者及家属,并告知翻身的具体频率、移动方法、平衡训练方法及床上坐起方法等,训练中,护士不仅要做到语言柔和,还应动作轻柔,不可用蛮力对患者进行拖拉,防止损伤患者的关节或软组织。在床下护理过程中,将正确下床方法教于患者,掌握平衡方法和规范的站立姿势,并学会手账的使用方法等。在首次下床时,护士应提供协助,动作轻柔、舒缓,叮嘱家属在日后站立训练过程中,应有专人进行陪伴,预防跌倒。(2)认知康复训练。引导家属参与到患者的康复训练中来,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并通过为其读报等方式,促进其语言功能的恢复;另外开展思维、记忆力、注意力等训练,如引导患者对一些简单语句进行阅读、为其提供动植物图片等,期间积极给予鼓励,促进其配合度的提高。与患者日常生活相结合,开展定向力训练,比如对其日常活动的地点、亲朋等进行提问,增强其对人物、地点等内容的定位、定向能力。在训练注意力时,可通过锻炼视觉追踪能力的方式来进行,如开展字母删除、猜球等游戏,促进其专注力的提高。在训练计算力时,可先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十以内加减法),然后不断增加难度。在记忆力训练时,可采取图片、故事、背诵记忆等方式来进行。(3)生活能力训练。护士将正确移动的方法教于患者,并讲解如何用健康功能对已遗失的运动功能进行引导与协助,另外将各种现代工具的使用方法教于患者,在此辅助下,完成一些动作,如轮椅活动等,掌握生活内容,如起床、翻身等。针对那些精细化活动内容,可通过刷牙洗脸、拧毛巾、抓木钉及积木等实施强化训练,以促进功能的恢复。

1.3观察指标

1)肢体功能。分别在干预前、后(3个月时),以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6]对两组展开评定,此量表包含2部分:其一,上肢运动功能(条目33个),如反射亢进、屈肌协同运动等;其二,下肢运动功能(17个),如反射亢进(坐位)、屈肌协同运动(仰卧位)等。各项均以0~2分来计分,总分区间为0~100分,得分越高,即代表患者有越佳的肢体功能。(2)生活自理能力。通过Bathel指数评定量表(BI)[7]的应用(时间同上),对两组实施评定,内容有8项,如床椅转移、进食、平地行走等,满分在0~100分之间,得分高低与生活自理能力正比。(3)生活质量。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8]对两组评定(时间与上述相同),此量表共设维度8个(如一般健康状况、生理机能等),各维度均为100分,8个维度得分相加取平均分,患者的分值越高,提示其有着越好的生活质量。

1.4统计学方法

SPSS25.0软件对数据实施规范化处理,其中,针对计量资料(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s)予以表示,并且实施t检验;而对于计数资料,则用例和(%)进行表示,由X2检验;P<0.05即差异突出。

2.结果

2.1肢体功能

干预前,对比两组的FMA评分,差异不突出(P>0.05);干预3个月,两组皆升高(P<0.05),且观察组更明显(P<0.05),见表2。

2  FMA评分(±s,分)

组别

干预前

干预3个月

对照组(54例)

54.47±12.34

65.39±13.70*

观察组(54例)

54.30±12.28

72.64±14.58*

t

0.072

2.663

P

0.943

0.009

注:与同组干预前相比,*P<0.05。

2.2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

两组干预前BI、SF-36评分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干预3个月时,较干预前,两组均升高(P<0.05),且组间对比,观察组均更高(P<0.05),见表3。

3  BISF-36评分(±s,分)

组别

BI

SF-36

干预前

干预3个月

干预前

干预3个月

对照组(54例)

41.64±8.69

60.25±10.87*

65.43±6.03

74.28±7.36*

观察组(54例)

41.52±8.71

70.24±11.83*

65.51±6.09

80.09±7.91*

t

0.072

4.569

0.069

3.952

P

0.943

0.001

0.945

0.001

注:较之同组干预前,*P<0.05。

3.讨论

脑卒中属于临床急性病范畴,其发病密切相关于脑血管出现的阻塞情况,如果血管出现爆裂情况,会造成氧气、营养物质的输送受阻,如此便会对大脑组织造成瞬间性损伤;而当脑神经细胞缺乏营养供给或者氧气供应,会对身体功能(由神经细胞控制)造成影响,轻者会导致功能的障碍或丧失,重者可致死亡[9]。在患脑卒中后,由于脑组织出现不可逆的功能损伤,因而会引发各种症状,除了有肢体功能障碍之外,还有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等,其中,以肢体功能障碍最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低其生存质量[10]。所以,在此病治疗期间,应做好患者的功能康复干预,促进其肢体等功能的最大程度恢复或改善。

在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当前临床多采用常规护理手段,其主要是通过干预患者的一般生活,以此对其生活需求给予满足,所提供的是基础性服务,故较难从根本上满足患者的多方面需求(如肢体锻炼等),干预效能有限[11]。针对早期康复护理而言,其将现代康复手段与疾病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在疾病早期实施干预,以获得最佳干预效果,故属于一种新型且高效的干预手段[12]。需指出的是,在早期康复护理中,强调通过锻炼促进功能的恢复,并将护理服务融入到疾病的各方面、各时间点,此外在干预过程中,还注重患者及家属的参与度,以此促进康复效果的最大限度提高。通过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除了可通过针对性训练(如认知、定向力及计算力等),促进患者生活能力的提高以及认知功能的改善之外,还强调早期干预,促进患者康复进程的加快及神经元功能的更好恢复,同时通过对脑组织的刺激,促进其功能恢复,改善肢体的协调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进而使其预后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13]。本文在早期康复护理中,分别从肢体功能、认知功能活能力等方面展开干预,结果发现,在干预3个月后,无论是在FMA评分上,还是在BI 、SF-36评分上,观察组均更高。提示此项护理措施的开展,在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及提高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方面,均有突出效能。

综上所述,将早期康复护理合理、规范的应用于脑卒中患者,不仅能够使其肢体功能得到显著改善,而且还有助于其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熊文婧,张敏,徐杰茹,等.1990-2019年中国脑卒中发病趋势及其年龄-时期-队列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3,27(4):482-488.

[2]陈晓荣,颜流霞,厚磊,等.2015~2019年中国居民脑卒中发病与死亡特征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24,39(5):470-476.

[3]黄素玲,唐冬娥,孙会会.质控康复护理在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2,28(6):825-827.

[4]郝彬,韩华,赵华.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0):1819-1821.

[5]张通,赵军.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6):405-412.

[6]桑德春,纪树荣,张缨,等.Fugl-Meyer量表在社区脑卒中康复疗效评定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3):264-265.

[7]尚倩倩,董湘平,李媛.基于微信的延续性管理体系对脑卒中病人治疗依从性、Bathel指数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21):3398-3402.

[8]吴玲,王小丹,刘玉梅,等.SF-36量表用于老年人群信度及效度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1):1114-1115.

[9]冯玉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损伤机制及其治疗研究进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24,45(2):140-143.

[10]于佩娜,吕媛.早期康复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及情绪的影响研究[J].贵州医药,2021,45(5):833-834.

[11]周立恒,李阿敏,李梦,等.基于护理过程指标的早期运动康复方案在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及神经康复中的应用价值[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7):962-965,970.

[12]李晓芳.全面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出血性脑卒中术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4):705-706.

[13]田虹,谢红梅,刘志敏,等.连续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能力及相关血液指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26):2946-294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