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护理干预在CT增强扫描高压注射造影剂外渗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
关键词
造影剂外渗;预防性护理;CT增强扫描;高压注射
正文
CT增强扫描通过高压注射造影剂显著提高图像对比度,清晰显示病灶及其周围组织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提供关键依据。然而,造影剂外渗作为常见并发症,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可能影响扫描结果准确性,甚至引发局部组织坏死等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加强护理干预以预防造影剂外渗。本研究就CT增强扫描高压注射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2年6月1日至2024年6月1日期间在本院接受CT增强扫描检查的1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双盲法随机分配至对照组(n=62)和实验组(n=62)。纳入标准:计划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血管条件适合进行高压注射造影剂。排除标准:已知对造影剂过敏;存在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或其他重大疾病;正在接受抗凝治疗或有出血倾向;怀孕或哺乳期妇女。
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32例,年龄范围25-78岁,平均年龄(54.67±12.35)岁;实验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年龄范围27-76岁,平均年龄(55.14±11.92)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①术前准备。向患者详细解释CT增强扫描的目的、过程及注意事项;询问患者有无造影剂过敏史,必要时进行过敏试验;评估患者的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针头。②术中护理。在高压注射造影剂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注射部位反应,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③术后观察。扫描结束后,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红肿、疼痛等异常表现。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预防性护理干预。①个性化评估。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评估,特别是血管条件,选择最合适的注射点。②血管保护措施。在注射部位预先使用热敷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用较细针头减少对血管壁的压力;注射前测试注射路径通畅性。③注射技术。采用低渗、等渗造影剂,适当调整注射速度和压力,减少造影剂对血管的损伤;采用分段注射或间歇性注射的方式,以降低造影剂外渗的风险。④严密监测。护士密切监控患者生命体征及穿刺部位的状态。若出现肿胀或疼痛等异常,立即停止注射,并采取局部按压或抬高肢体等措施减轻不适,预防并发症。⑤过敏反应预防与处理。注射前详细询问过敏史,对有风险的患者谨慎用药,并考虑预先给予抗过敏药物。过程中警惕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一旦发现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检查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心理状态评分。
(1)不良事件发生率计算。对比两组检查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造影剂外渗、疼痛、水肿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发生某种不良事件的患者数/该组总患者数×100%。
(2)心理状态评分。评估患者护理干预前和干预后的焦虑抑郁程度。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焦虑情绪,包含20个项目,得分范围为20~80分。标准分<50分为无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抑郁情绪,包含20个项目,得分范围为20~80分。标准分<53分为无抑郁;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为重度抑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
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n(%)]
组别 | 造影剂外渗 | 疼痛 | 水肿 | 发生率 |
实验组(n=62) | 1(1.61) | 2(3.23) | 2(3.23) | 5(8.07) |
对照组(n=62) | 3(4.84) | 4(6.45) | 6(9.68) | 13(20.97) |
| 4.159 | |||
P | 0.041 |
2.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在接受预防性护理干预后,其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显著降低,且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分]
组别 | 焦虑评分 | 抑郁评分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实验组(n=62) | 62.45±5.89 | 43.12±4.23 | 55.78±6.12 | 41.34±5.01 |
对照组(n=62) | 61.98±6.03 | 49.76±5.17 | 56.23±5.98 | 48.65±4.89 |
t | 0.038 | 10.394 | 0.102 | 7.923 |
P | 0.911 | <0.001 | 0.813 | <0.001 |
3 讨论
造影剂外渗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患者的血管条件、注射技术、造影剂的浓度和注射速度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CT增强扫描过程中造影剂外渗的风险。患者血管的直径、弹性及是否存在硬化或狭窄等情况都会显著影响造影剂的安全注入;注射技术方面,如穿刺位置的选择、针头大小以及操作者的熟练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是否会发生外渗。造影剂本身的物理特性,加上注射时的速度控制不当,都可能增加外渗的可能性。因此,在进行CT增强扫描前,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十分重要。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接受预防性护理干预后,造影剂外渗、疼痛及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1.61%、3.23%和3.23%,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07%;对照组在常规护理下的相应发生率为4.84%、6.45%、9.68%,总发生率为20.97%,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预防性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心理状态评分方面,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在干预后得到显著改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降低,这可能与预防性护理干预中提供的心理支持和关怀有关。这说明,除了物理上的保护,预防性护理干预还能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综上所述,在CT增强扫描中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显著降低造影剂外渗及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艳.CT增强扫描高压注射患者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调查、影响因素及相关护理分析[J].中华养生保健,2024,42(10):147-149.
[2]孙连第.CT增强扫描高压注射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及护理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22):229-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