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与中医骨伤 的现代化关联性探讨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代 华1,吴有祥1,胡明补1,刘 炯2,关智宇3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摘要

本文总结了经典医学著作《内经》在中医骨伤领域的重要性,并分析了骨损伤理论在现代骨伤科学中的应用。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和理论分析,提出了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新思路,以推动中医骨损伤科学更加科学、准确地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

《内经》;中医骨伤;现代医学应用;科技融合创新

正文


1.《内经》中医骨伤理论的概述

《内经》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医骨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骨伤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症状都有相应的阐述,同时也为中医骨伤患者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和原则,也为后世骨科医生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诊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范为民认为,“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揭示人体功能与病变,肝血足则筋强健[1]王义军认为筋骨病重在调肝,而风湿是骨伤科中最多见的病症[2]《黄帝内经》中对骨伤病的概念、病机、病位、证、转等方面都有详细记录,这些理论为理解人体脏腑功能和构成提供了宝贵依据。例如,肾脏、肝脏和脾脏在人体生长发育及气机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们的不足或过盛都会影响人体的正常功能和健康状态。这些理论的应用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人体内在机制的理解,也为现代医学尤其是骨伤科领域的诊疗实践,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

2.《黄帝内经》与骨伤理论的临床关联

《黄帝内经》指导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以及康复治疗,强调“骨正筋柔,气则通”,先扶正后调养筋。治疗需手法复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结合适量功能锻炼。推拿复位“动静结合”,适度活动四肢。治疗“形伤肿”宜消肿化瘀。常用药物调节阴阳、补气血,加速愈合;强调五味和、骨正筋柔、气血协调,主要通过推拿复位矫正骨骼,辅以内服外用中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对形体不足者用温热空气治疗,精不足者补其味,中药还可补肝肾、强筋骨,增强关节稳定,恢复功能。中医治疗骨折体现“整体观”、“动态平衡”;其次,中医骨伤康复与《内经》思想紧密相关,强调调气血、温筋骨以修复机能。晚期骨伤通过锻炼、理疗改善气血,减轻症状,符合“动则不衰”理论。中医还采用温热疗法、中药熏洗、推拿等缓解疼痛、消肿散瘀,补益肝肾中药治疗。《内经》揭示心理状态对康复的影响,提醒患者内心平和促进康复。中医康复治疗采用针灸、按摩等传统方法结合调理,帮助患者达到新平衡。对于骨损伤后功能恢复,中医采用综合治疗策略,重视整体功能和动态平衡,力求恢复肌肉骨骼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享受健康生活王琦认为,这彰显辩证唯物主义光辉[3]这些治疗都是以《内经》为指导,中医“肾主骨”等理论在骨损伤诊治中广泛应用,常补肝肾。治疗以疏风散热、祛寒除湿为主,辅以内服药、外敷、针灸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强筋健骨,旨在实现身体机能的理想健康状态 

3.结合现代科技的中医骨伤科学发展

从中医骨伤科学与现代科技融合,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内经》理论为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科技发展使中医骨伤探索新道路,结合生物力学等,提高治疗科学性,如影像技术助判断病变,新型材料提高手术效果。这种融合是相互促进的,中医骨伤科学吸取科技精髓,保留治疗优势,持续发展,为健康护航。高也陶指出,《黄帝内经》的面部分区法考虑面部立体性和角度,强调用现代技术如计算机信号采集分析提高望诊精准度[4]X光、CT、MRI等检查为中医骨伤科提供清晰骨折影像,助医师准确评估骨折类型、移位程度及周边组织损害。这些方法提高手法复位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升疗效和病人满意度。成像技术还可监控骨折愈合过程,为治疗提供动态反馈。中医骨伤结合中医理论与科技,焕发活力,诊断、药物使用和康复方法取得进步。现代技术助中医骨伤精准识别疾病,制定个性化方案,提供生活指导,减少并发症。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拓展中医骨伤科学视野,远程医疗智能诊断系统提升患者满意度,促医疗行业发展,中医骨伤科学将发挥更大作用。

4.《内经》骨伤理论在现代中医骨伤科学中的应用

现代中医骨伤科学在继承《内经》理论基础上,科技进步使筋骨损伤诊断治疗发生革命性变化。影像学技术让医生精确评估伤情,结合生物力学研究,治疗更精准,促进康复。传统手法复位或固定方法无法满足个体化需求,而3D打印等新技术可制作定制化骨骼模型,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效率,确保个性化治疗。中医骨伤科学与现代技术融合,降低医疗风险,减少患者心理压力。未来,科技的不断创新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展现对人类健康的关心,探索更高效诊治方法,更好服务人民;如今,正通过仔细研究生物力学,我们可以观察到手法如何影响颈椎周围的组织,包括椎体、椎间盘、肌肉和血管系统。王宁指出,大椎穴是颈椎病治疗常用穴位,患者形态变化与《黄帝内经》穴位和经络治疗原理相符[5]研究展示了中医手法治疗力线分布,不同手法针对不同部位,提高治疗准确性,为中医骨伤疾病治疗提供新可能,体现《内经》“因人而异”思想,增强对疾病机制认识,跨学科发展模式为中医药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在麻醉技术的改进方面,刘俊艳提出,老年骨科手术患者结合中药与麻醉,可减少麻醉副作用,提高舒适度。调整中药配方提供温和麻醉,助老年患者保持状态,降低术后风险,为对传统麻醉药物不良反应的老人提供新希望[6]。麻醉方式多样化,依病变部位选择手法复位和麻醉,如针刺、局部、神经组织麻醉,提高麻醉安全高效,减手术风险。中医骨外伤学发展结合《内经》理论和新技术,提升诊疗水平。未来中医治疗将更多创新突破。

5.《内经》骨伤理论的现代研究与创新

《内经》相关理论对现代中医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等哲学思想源自《内经》,传承古人智慧,为中医骨伤科学奠定理论基础。现代研究者探索使这些思想有新前景,推动中医骨伤科学发展。张一丹指出,《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揭示生命规律,对临床实践如时空针灸治疗和复气运动有指导意义[7]。现代中医药融合《内经》经络、阴阳五行思想,证实经络与健康紧密关联,调节气血阴阳平衡。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营养、通经络,缓解疼痛,助软组织恢复,为中医骨伤和创伤学科注入新活力,使传统医学在现代化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内经》,集古人哲学智慧,对人体骨骼系统阐述备受关注,为中医骨伤科学奠定基础。“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理论阐述脏腑与骨骼肌肉联系,提供治疗指导。“肾积精”强调肾脏重要性,主导生长发育,肾精充足滋养骨骼;肝血充足疏导经络;脾胃功能正常摄取营养,使肌肉丰满、四肢强壮。季顺欣指出,《内经》对中医骨伤科病症分型及认识产生深刻影响[8]

在针灸促进受伤组织恢复的现代研究方面,张丽华指出,针灸依经络肌腱辨证,选肌腱部位施针,可放松经络肌腱,减轻局部紧张,恢复膝关节应力,缓解受伤组织疼痛[9]。针灸能有效改善微循环,促进细胞物质运输和营养交换,消除炎症和组织损伤介质,抑制疼痛传递和缓解肌肉痉挛,对关节或软组织损伤疼痛治疗重要。针灸对炎症水肿患者疗效显著,临床研究证实其改善体液循环,促进愈合。这些研究证实《内经》中针灸治疗有效可靠,为中医骨伤科学发展奠基,成现代医学重要部分。

在新的内外固定材料的使用方面,夹板固定有疗效但重量大、透气差,医生提出更高要求并改良。王仁杰指出,生物力学与医学交叉近年在桡骨下段骨折治疗上取得进展[10]另外,可降解材料用于骨折治疗,强度高且可降解,避免了传统金属内固定需二次手术的问题。镁、铁、锌等可降解金属因其优良生物特性和应用前景成为研究热点。骨折愈合后,这些材料可被机体吸收,减少了二次手术风险以及对成像和术后支架固定的影响。曾静指出,2016-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骨伤学科研究显示,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结合,在慢性骨骼疾病中医药理论运用、分子机制、细胞与基因干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11]

6 《黄帝内经》骨伤理论的现代教育与传承

中医骨伤科是传统医学重要分支,在中医药大学为专业课,要求学生掌握中医理论、诊断治疗康复能力。学科强调整体观、辨证论治,手法与药物结合,调气血、通经络、促愈合。随现代医学发展,骨伤科不断革新,教学旨在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服务病人,继承发展学科。在教学方面,黄为表示,在教学方法方面,一般采取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12]“传统、综合、创造”是课程方式,辅以现代影像资料,增进对骨伤科病理和手法复位的了解。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巩固理论知识。通过仿真训练、临床实习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结合解剖学、生物力学等多学科教学,增强医学基础。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拓宽学生国际视野,理解不同文化骨伤治疗理念。这种多元化教学方法为中医骨伤学科发展注入活力,培养了理论扎实、临床技能熟练的医学人才。传承创新中医骨伤理论是其生命力关键,也是中医学现代化重要部分,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冯天笑认为,中医骨科损伤教学应由行业协会牵头,提高临床研究质量,加强指南研究和教学,重视指南修订,促进指导原则应用,提高中医骨科损伤临床工作的规范化和国际化水平[13]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创伤医学发展的重要因素。陀财超指出,新马华族与中国血统相近,患病情况相似。中医治疗因人而异,病因包括气候、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需与临床结合[14]”这也是对中医骨伤科学的推广,促进中西医交融,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推动骨伤学科现代化。引进国外技术经验,助力骨伤医学改革。国际合作带来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科技攻关新机遇挑战。我们将学习新知识,提高竞争力,为全球伤患提供多样化医疗服务。

7 中医骨伤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医骨伤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它对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但有学者指出:“骨伤科临床实践的目标仅限于疗效与功能[15]”再加上我国中医伤愈学产业面临经济效益低、市场不完善等问题,与服务模式重长期复健、轻短期外科介入有关。教学与实践脱节,导致部分医学生和临床医师对中医整体观认识不足,忽视正骨手法、中药和功能训练。传统疗法如手法复位、中药外敷、针灸等逐渐被遗忘,因现代卫生保健系统认可度低、缺乏传承机制。我国骨伤医学研究尚在起步,传统医学知识和技术保护传承不足,民族文化遗产面临失传风险。许骞等通过《中国针灸学词典》搜索分析,发现364个针刺手法项目,其中17个针法失传,12个疑似失传[16]”我们需转变观念,摒弃门户之见,吸纳现代科技,融合传统疗法与现代医学,探索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之路。为中医骨伤科专业人员培养要创造良好条件,加强技术培训、交流协作,更新教材,开展科研,提升中医骨伤科地位。中医骨伤科学发展需政策扶持和社会认同,政府应增加投资,提升其在卫生保健系统作用,开展科普工作,增强公众了解与信赖。叶艳蓉指出,中国“中西医并重”政策旨在推动中医西医均衡发展,凸显中医药在卫生系统中的重要地位[17]

8小结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天地,我们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面对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患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以及国际医疗标准的不断更新等外在挑战,同时也存在着历史沿革、文化差异和学术争议等内在难题。然而,只要我们能够通过创新的思维方式、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科研建设以及争取政策支持,我们就有能力突破这些限制。从《内经》这部古老典籍中汲取理论精华,到将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应用于临床实践,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中医药骨伤学科正是这样一个交汇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技术的领域。它通过融合古老疗法如针灸、推拿等与现代技术,不仅提升了治疗效果,而且为全球卫生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范为民,李艳.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探要[J].环球中医药,2016,9(01):54-56.

[2] 王义军.中医风湿免疫专业研究生临床的能力提升[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09):1-3. 

[3] 王琦.《黄帝内经》的当代价值[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0(10):993-1003.

[4] 高也陶.本末出候/望诊:《黄帝内经》理论和技术的现代研究[J].医学与哲学(A),2016,37(05):80-83.

[5] 王宁,牛茹,常斯宇,等.大椎穴浅筋膜厚度与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J].针刺研究,2023,48(04):399-403.

[6] 刘俊艳.中医方剂麻醉法对高龄老年患者骨科手术联合麻醉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理学通报,2022,38(02):321.

[7] 张一丹,刘思淇,张其成.基于易学“象数合一”理念的《黄帝内经》身体观探赜[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4,39(06):2752-2756.

[8] 季顺欣.基于古代文献的中医骨伤诊疗理论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

[9] 张丽华,李佳妮,张晓寒,等.基于《黄帝内经》“骨、筋、肌肉”理论探讨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07):3965-3968.

[10] 王仁杰,成冯镜茗,余志勇,等.基于CiteSpace的中医夹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夹板应用材料、创新改良及生物力学的可视化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1-10[2024-10-24]

[11] 曾静,杜建平,许学猛.2016-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骨伤科学项目资助概况及热点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3,30(02):47-54.

[12] 黄为,陈跃平,章晓云,等.器官系统—临床整合教学模式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8):156-159.

[13] 冯天笑,孙凯,秦晓宽,等.中医骨伤科临床实践指南的发展:现状、挑战及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2024,27(31):3850-3856.

[14] 陀财超(Toh Chai Chau).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名中医治疗痹症特色疗及经验整理广州中医药大学,2021.

[15] 杨哲.骨伤科发展的思想追问[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

[16] 许骞,唐萍萍,冒金锋,等.对针刺失传技术的界定——基于《中国针灸学词典》[J].中国针灸,2020,40(11):1255-1258.

[17] 叶艳蓉,张虹.大健康背景下中医骨伤专科医院学科建设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21):194-19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