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支持与临床预后关系研究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赵义

石家庄长城中西医结合医院 050000

摘要

重症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急重症,患者常处于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大幅增加,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紊乱与意识障碍。目前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支持实践中,仍面临着营养评估不够精准、支持途径选择困难以及营养配方优化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深入研究营养支持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探寻更为科学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案,对于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整体治疗结局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章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支持与临床预后关系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临床预后;关系

正文


引言

重症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外伤,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存活率有所提高,但致残率仍然较高。营养支持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一)营养支持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苏醒的影响

合理的营养支持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苏醒提供关键助力。充足的能量与营养物质供应,能维持大脑细胞及身体各器官的基本代谢需求。蛋白质可修复受损神经组织,葡萄糖为大脑供能。当营养得到保障,机体有足够资源恢复神经功能,促进大脑觉醒机制的启动与修复,从而缩短昏迷时间,提高苏醒的性,使患者能更快地进入康复进程,改善整体预后。

(二)营养支持对减少并发症发生的作用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身体机能受损,营养支持能有效降低多种并发症风险。给予恰当的营养配方,可维持胃肠道正常功能,减少应激性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消化系统问题。足够的蛋白质与微量元素有助于维持皮肤和黏膜完整性,降低压疮、感染等发生率。营养支持能调节机体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因代谢紊乱引发的心律失常、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保障患者身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利于康复。

(三)营养支持对提高免疫功能及促进脑功能恢复的意义

营养支持是提升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与促进脑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及优质蛋白的营养摄入能增强机体免疫细胞活性,如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抵御感染。对于脑功能恢复,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有助于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膜,促进神经递质合成与传导。适当的营养补充可刺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激发大脑自我修复潜能,加速脑功能重塑,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改善临床预后。

二、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营养评估不精准问题

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估不够精确,传统评估指标如体重、血清蛋白等受患者应激状态、液体复苏等因素干扰,难以真实反映营养水平。患者因创伤后机体急性反应阶段,血清蛋白水平迅速下降,但并非真正的营养不良。颅脑损伤影响患者意识与身体活动能力,导致主观症状表述困难,无法全面准确提供饮食摄入等信息,使得医护人员难以制定个性化、精准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案,影响患者营养补充的及时性与适宜性。

(二)营养支持途径选择困境

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面临诸多难题,胃肠内营养虽符合生理且能维护肠道屏障功能,但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胃肠功能紊乱等情况,容易导致反流、误吸等严重并发症,限制了其应用。胃肠外营养可快速补充营养且不受胃肠功能限制,但长期使用易引发导管相关感染、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并且因缺乏肠道刺激而导致肠道黏膜萎缩、肠道菌群失调等问题,如何权衡两者利弊并适时转换或联合应用,是临床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的方法

(一)鼻胃管饲营养

鼻胃管饲是常用的营养支持途径,选择合适管径与材质的鼻胃管,经鼻腔插入胃内。操作时需确保位置准确,可通过X线或回抽胃液等方式确认。优点在于操作相对简便,能直接将营养物质输送至胃部,适合大部分胃肠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可给予匀浆膳、商品化肠内营养制剂等。对于轻度颅脑损伤且胃肠蠕动尚可的患者,以每天5-6次,每次200-300毫升的量给予营养制剂,能提供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但要注意防止反流误吸,喂食后可适当抬高床头,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呛咳、呕吐等情况。需定期评估胃潴留量,若潴留量超过150-200毫升,应暂停喂食或调整喂食速度与量,以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鼻空肠管饲营养

鼻空肠管饲适用于存在一定胃肠功能但有反流误吸高风险的患者,在置入鼻空肠管时,可在内镜或X线辅助下将管端放置于空肠上段。其优势在于能减少因胃排空延迟、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等导致的反流误吸风险。营养制剂的选择与鼻胃管饲相似,但输注方式多采用持续泵入,以更符合空肠的消化吸收特点。以每小时30-50毫升的速度匀速泵入营养制剂,既能保证营养供给,又能减轻肠道负担。在营养支持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耐受情况,观察有无腹胀、腹泻等肠道不耐受症状。

(三)胃造瘘营养支持

胃造瘘适用于需要长期肠内营养支持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或内镜下将造瘘管置入胃内,建立直接的营养输入通道。这种途径可减少鼻饲管对鼻腔、咽喉部的刺激,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且造瘘管相对较粗,不易堵塞,可给予多种类型的营养物质,包括匀浆膳、混合奶等。每日可分多次给予总量1500-2000毫升的营养物质,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消化吸收能力调整具体量和配方。护理时要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造瘘管,防止感染和造瘘管脱出。监测患者的营养指标以评估营养支持效果,并根据结果调整营养方案,确保患者获得足够且均衡的营养。

(四)肠外营养支持

肠外营养适用于胃肠功能严重受损、无法耐受肠内营养或肠内营养无法满足营养需求的患者。通过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输注包含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矿物质等的全营养混合液。中心静脉途径可提供更高浓度和更大量的营养物质,但操作和护理要求较高,有发生导管相关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风险。外周静脉途径相对安全,但能提供的营养物质浓度有限,长期使用导致静脉炎。对于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早期胃肠功能未恢复的患者,可先采用肠外营养,根据患者体重、应激程度等计算营养需求,如每日给予葡萄糖150-200克、氨基酸1.2-1.5克/千克体重、脂肪乳0.8-1.2克/千克体重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营养支持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通过优化营养支持方案,能够为患者苏醒创造有利条件,有效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机体免疫防御能力,助力脑功能的逐步恢复。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应高度重视营养支持的规范化与个体化实施,进一步加强多学科协作,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为这一特殊患者群体带来更多的康复希望与更好的生活前景。

参考文献

[1]柳小霞,陈蓉,孙小燕,等.风险评估下精细化护理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23):68-71.

[2]董瑞,谷贺妍.个体化营养支持结合正念激励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22,29(10):1407-1408.

[3]叶爽,刘冰.重症医学科营养支持小组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22,29(04):561-562.

[4]廖品君,陈文媛.早期康复治疗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02):103-104.

[5]杜晟洁.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乡村医药,2019,26(12):80-8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