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外科手术中围手术期感染防治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感染防治
正文
引言
心血管外科手术因其高风险性和复杂性,围手术期感染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感染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危及生命。因此,研究有效的围手术期感染防治策略,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以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围手术期感染防治策略的有效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90例,采用对比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纳入标准:1.年龄在18至75岁之间。2.符合心血管外科手术指征,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3.患者及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患者能够配合完成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所有治疗和检查。5.患者无其他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严重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排除标准:1.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75岁。2.有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无法有效沟通和配合。3.对研究中使用的药物或材料过敏。4.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可能影响手术或术后恢复,如严重肺部疾病、严重神经系统疾病等。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感染防治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防治策略,具体如下:
(1)术前评估与准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感染风险因素的识别,如糖尿病、免疫抑制状态等。确保患者在手术前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特别是手术部位。对手术团队进行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并遵守无菌操作规程。(2)术中管理: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手术衣和护目镜。维持手术室内的无菌环境,包括定期消毒和空气过滤系统的使用。严格控制手术室内的人员流动,减少不必要的进出。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特别是在高风险手术中。(3)术后护理:监测患者的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及时发现感染迹象。保持手术伤口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更换敷料。根据需要使用抗生素,但避免不必要的长期使用,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4)教育和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持续的教育和培训,更新他们对感染控制和预防的最新知识。强调手卫生和无菌技术的重要性,并定期进行考核。(5)监测和反馈: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感染数据,以便及时调整防治策略。对感染事件进行彻底调查,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1.3观察指标
(1)术后感染发生率:术后感染可能包括手术部位感染、血液感染、肺部感染等。通过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的例数,可以直观地比较两种防治策略的效果。(2)手术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反映了手术的整体效果,包括手术操作的顺利程度、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是否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手术成功率的提高通常与感染防治策略的有效性密切相关。(3)住院时间:住院时间是衡量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和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较短的住院时间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4)患者满意度:通过调查问卷或访谈的方式,了解患者对手术过程、术后护理以及整体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
1.4统计学方法
SPSS23.0用于分析和处理特定测量数据(x±s)的数据。以%为单位计算数据,并用χ2检查数据;P>0.05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感染发生率
观察组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5.6%(2/36),而对照组为15.6%(7/45)。这一差异在统计学上显著(P<0.05)。
2.2手术成功率
观察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4.4%(34/36),对照组为84.4%(38/45)。观察组的手术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3住院时间
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5天,而对照组为10.5天。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2.4患者满意度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92.5分,对照组为85.0分。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1各指标对比
指标 | 观察组(n=36) | 对照组(n=45) | P值 |
术后感染发生率(%) | 5.6 | 15.6 | <0.05 |
手术成功率(%) | 94.4 | 84.4 | <0.05 |
住院时间(天) | 7.5 | 10.5 | <0.05 |
患者满意度(分) | 92.5 | 85.0 | <0.05 |
3讨论
心血管外科手术因其复杂性和高风险性,对围手术期感染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手术期感染不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生存质量。因此,探讨和实施有效的围手术期感染防治策略至关重要。术前评估和准备是预防感染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感染风险因素,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可以降低感染风险。此外,术前皮肤准备和抗生素预防性使用也是减少感染的重要措施。手术室的无菌环境和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是防止感染的基础。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手术衣,可以减少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微生物传播。此外,手术室内的空气流通和过滤系统也是减少空气中微生物含量的重要手段。术后护理同样不容忽视,监测患者的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可以帮助早期发现感染迹象。保持手术伤口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更换敷料,可以减少细菌定植的机会。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长期使用,有助于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教育和培训对于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防治的认识和技能至关重要,通过持续的教育和培训,可以确保医护人员掌握最新的感染控制知识和技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血管外科手术中的围手术期感染防治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需要从术前评估、术中管理、术后护理、教育和培训以及监测和反馈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综合应用这些策略,可以显著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并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
参考文献
[1]金珊珊.心血管外科术后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和影响因素分析及相应护理措施研究[J].中国病案,2021,22(12):113-116.
[2]尚娟娟,马小丹,刘慧,等.心外科开胸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研究[J].心脑血管病防治,2021,21(05):516-518.
[3]武宁,李乐之,张红梅.心血管外科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的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J].护士进修杂志,2021,36(19):1813-1819.
[4]张诚,郭惠明,高智平.心血管外科手术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20,26(06):695-698.
[5]王辉,刘莎莎,魏勇,等.1M3S管理模式对心血管外科手术后医院感染的干预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30(14):2226-2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