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安全性分析
摘要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疗效;安全性
正文
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对消化功能有着一定的影响,也是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胆囊作为储存胆汁的器官,可以分泌胆汁来消化脂肪,而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会引起急慢性的胆囊炎症以及胆道的梗阻,造成消化功能的障碍,患者会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影响健康,应进行积极的取石治疗[1]。传统的开腹手术虽然能够切除胆囊,清除结石,但是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多,延长术后的恢复时间以及增加T管相关并发症等问题,还会导致术中视野不清楚,增加手术的操作困难程度,并不符合现代的微创以及安全的治疗观念。临床应用受限。在微创理念以及内镜器械的持续进步下,通过肝胆外科的内镜设备进行微创的胆囊切除以及胆总管探查受到了临床的推广,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以及加速康复等优势,进而减轻患者的较多痛苦,有利于提高康复的质量[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能够以微创的手术切口进行腹内的操作,从而尽可能的减轻手术创[3]。本研究通过具体的数据来探究双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具体优势,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3年1月-2024年1月100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单盲随机分组,对照组男20例,女30例,年龄49-75岁,均值(62.63±1.52)岁,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7-75岁,均值(62.76±1.49)岁,比较组间基线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条件。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以评估手术的耐受程度以及发现手术过程的潜在风险,检查项目含血、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和胆囊超声或MRI等影像学图像,进而对结石的具体定位以及体积和数量进行明确,术前的准备工作还包括8~12小时的空腹准备,在这一时间段内禁止饮食和饮水。
对照组进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全身麻醉的形式,起效后在右上腹经腹直肌纵向切开,控制切口长度能够充分的暴露胆囊和胆总管为宜,切开后分离各层皮下组织直至胆囊和胆总管充分暴露,对胆囊的炎症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进行评估,结扎胆囊管,切断胆囊动脉,顺行或者逆行切除胆囊,随后切开胆总管观察其内部结石的体积以及数量,取石或者碎石工作完成后,于胆总管内置入引流管进行引流,然后逐层缝合皮肤组织。
观察组进行双镜联合微创治疗,术前检查工作与上一组相同,同样选择全身麻醉的方式,当患者的意识消失后,腹部穿刺气腹针,建立气腹,保持腹腔的膨胀状态,维持稳定的气腹压力参数在12-15mmHg,然后展开四孔法的腹腔镜手术治疗,依次置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镜下观察胆囊以及其周围组织,从胆囊颈部解剖胆囊的三角区域,这一过程要小心的分离粘连,结扎胆囊管,切断胆囊动脉,通过电凝设备在切除胆囊的过程中进行电凝的随时止血。切除胆囊后,通过胆总管切口置入胆道镜,行胆总管的探查,观察结石的情况,对于10mm直径以下的胆总管结石直接用取石篮取出,对于10mm及以上直径的结石,用胆道镜碎石然后再取出,整个手术过程要小心操作,保护胆总管壁,然后对手术区域进行冲洗,再次探查胆总管,确认碎石和取石彻底后缝合胆囊前壁。接下来进行引流,放气,关闭气腹。两组患者术后均要密切的观察引流状态,定期更换其敷料,避免伤口感染,以24小时内引流袋液体不超过30ml,且颜色恢复正常,则符合拔管的体征,术后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评估疼痛情况,必要时予以止痛药进行术后的镇痛。
1.3观察指标
(1)各项手术相关指标。(2)并发症问题。(3)术后镇痛率。(4)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20.0,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x2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相关指标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P<0.05)、首次排气时间和引流用时更短(P<0.05),组间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手术相关指标(x±s)
组别 | 例数 | 手术时间(min) | 术中出血量(ml) | 首次排气时间(d) | 引流时间(d) |
对照组 | 50 | 107.54±12.04 | 64.72±11.64 | 2.04±0.37 | 4.54±1.74 |
观察组 | 50 | 104.15±10.49 | 49.74±7.67 | 1.37±0.24 | 2.97±1.62 |
t | 0.752 | 13.687 | 3.982 | 12.050 | |
P | 0.097 | 0.000 | 0.000 | 0.000 |
2.2并发症和术后镇痛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镇痛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并发症和术后镇痛率(n,%)
组别 | 例数 | 切口感染 | 胆漏 | 急性腹膜炎 | 结石残留 | 合计 | 术后镇痛率 |
对照组 | 50 | 2(4.00) | 1(2.00) | 3(6.00) | 2(4.00) | 8(16.00) | 24(48.00) |
观察组 | 50 | 0(0.00) | 0(0.00) | 1(2.00) | 0(0.00) | 1(2.00) | 5(10.00) |
x2 | 4.043 | 5.982 | |||||
P | 0.044 | 0.000 |
2.3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
观察组术后24h、48hTNF-α、IL-6、CRP、AM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x±s)
组别 | 例数 | TNF-α(ng/L) | IL-6(pg/L) | ||||
术前 | 术后24h | 术后48h | 术前 | 术后24h | 术后48h | ||
对照组 | 50 | 10.88±1.25 | 31.29±4.25 | 23.26±3.75 | 15.26±1.52 | 68.59±8.56 | 59.62±5.26 |
观察组 | 50 | 10.90±1.24 | 22.58±3.96 | 14.29±2.69 | 14.96±1.54 | 42.36±7.45 | 37.59±4.25 |
t | 0.925 | 10.436 | 8.745 | 0.529 | 17.463 | 9.820 | |
P | 0.337 | 0.000 | 0.000 | 0.108 | 0.000 | 0.000 |
续表3.
CRP(mg/L) | AMY(U/L) | |||||
术前 | 术后24h | 术后48h | 术前 | 术后24h | 术后48h | |
7.52±1.52 | 28.59±1.85 | 23.85±1.75 | 7.45±0.96 | 26.16±1.42 | 22.66±1.25 | |
7.80±1.54 | 17.59±1.65 | 14.25±1.45 | 7.50±0.98 | 18.92±1.45 | 11.25±1.15 | |
0.517 | 12.968 | 7.415 | 0.682 | 10.968 | 6.925 | |
0.307 | 0.000 | 0.000 | 0.163 | 0.000 | 0.000 |
3讨论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胆道系统的常见且复杂以及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这种合并现象的发生不仅会引起胆囊的炎症和功能障碍,还会诱发胆总管的一系列病变,比如梗阻和感染等,如果不能及时地清除结石,会有较大的概率引起胆总管下段狭窄以及诱发胰腺炎,从而增加治疗难度,对于患者的健康也存在更大的威胁[4]。
多数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是符合手术治疗的绝对指征条件,传统手术方法以开腹条件下进行胆囊切除以及需要切开胆总管联合T管引流术,虽然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广泛地清除结石,并且不会受胆总管结构狭窄的影响,有着明确的治疗效果[5]。但是这种方法对患者的应激刺激较为强烈,表现为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炎症因子的持续升高,手术有一定风险,术后康复周期长,且痛苦程度高[6]。这种传统的手术形式由于牵扯的组织较多,创伤大,因此术中出血多,这容易造成视野的模糊而影响手术过程的操作,比如损伤周围组织、延长手术的时间等,进一步增加了应激反应,不利于术后的恢复[7]。
随着腔镜技术的进步,该技术在胆道系统中的发展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显著的帮助,联合纤维胆道镜以及超声刀等微创精细的器械可以显著的优化手术方法,从而减轻治疗的创伤以及手术过程的疼痛,有效的降低了手术的应激刺激,为患者的高质量康复奠定理想的基础。
研究发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的应用能够结合两种技术的优势,包括腹腔镜的微创特点,通过四个小孔配合超声刀、电凝等设备即可进行胆囊的切除,保持了手术环境的密闭性,并且牵扯组织少,手术切口显著缩小,进而可减轻疼痛[8-9]。而联合胆总管探查术可以针对胆总管内的结石进行彻底的切除,是因为胆道镜可以通过腹腔镜的手术通道或者天然通道进入胆总管,避免了传统手术的胆总管切开损伤,同时进行高清的镜下观察,进行胆总管结石的准确定位,充分的观察其内部情况,直视操作,有助于彻底清除结石,同时还可能地保护了胆总管和周围组织,即同时在不开腹条件下进行胆囊切除和胆总管结石切除,术后T管的留置还能促进胆道减压,预防胆管炎等并发症[10]。
本次结果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P<0.05)首次排气时间和引流用时更短(P<0.05),组间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双镜联合在减少术中出血和促进术后康复、快速拔除引流管效果上有明显优势,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镇痛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双镜联合更能够减少术后不适和并发症,减轻术后疼痛;观察组术后24h、48hTNF-α、IL-6、CRP、AM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双镜联合可以减轻术后的炎症反应,进而促进术后恢复。具体分析上述结果的作用和优势:(1)双镜联合的应用借助了腔镜技术的优势,进入到腹部后可以清楚且多倍的放大探查的视野,有助于医生更详细的观察,尤其是针对一些细节和微小的结石能够从多角度和高亮度进行全面的观察,从而提高手术的精细程度。(2)双镜联合治疗通过多个微创切口的联合能减少腹内组织与外界的接触,且直接缩短了手术创口,可以减少对消化系统的干扰,因为创伤有效地减少,因此疼痛等不适感受也能随之减轻,能够促进患者术后的早期活动以及排气等功能的恢复。(3)双镜联合治疗在腹腔内进行,因此不会直接接触OddI括约肌,从而可以有效保证OddI括约肌的功能,也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4)双镜联合治疗因术后疼痛轻,创伤小以及对消化系统功能影响较轻,所以术后患者可以尽快进食,吸收营养,有助于免疫力的提高,从而可以控制炎症反应以及减轻术后感染并发症的风险。另外双镜联合技术的微创特点也能直接减少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能有效提高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体现在术中出血少,缩短术后引流时间等,可以促进术后康复,另外该疗法还具有不错的安全性,体现在术后并发症少,且炎症因子水平的有效控制等,均能帮助患者早期活动和康复,治疗结果满意。
参考文献:
[1] 胡光明,周涛,肖杰,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联合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疗效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4,27(1):129-132.
[2] 付前广,李倩,冯小雪,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疗效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1,24(4):589-592.
[3]滕达,许悦,章伟,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J].安徽医学,2023,44(4):383-387.
[4]姚远,黄伟.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J].肝胆外科杂志,2021,029(003):205-207.
[5]王亮,陈信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对患者肝功能及炎性应激反应的影响[J].药物生物技术,2023,30(6):614-617.
[6]陈圣林,刘志刚,孙礼侠,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后免T管与T管引流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23,31(2):131-135.
[7]鲁俊,姜友,刘家阳,等.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24,30(04):271-275.
[8]沙正宏,邱钧,方寅,等.一步法腹腔镜胆囊切术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在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22(18):3582-3586.
[9]王平,宋振顺,周嘉,等.LC+LCBDE+PS与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对比[J].肝胆胰外科杂志,2024,36(2):95-99.
[10]宋兴超,韩亚民,杨伟斌,等.腹腔镜联合超细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并无胆总管扩张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3,32(12):1965-1970.
作者简介
姓名:满益章, 出生年月:1982-09, 性别:男, 民族:苗族, 籍贯: 湖北宣恩, 作者单位:来凤县中医医院, 单位邮编:445700,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普通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