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对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的影响评价研究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付敏 魏蓓蕾 顾菲菲 沈陆荧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210028

摘要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对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的影响及其对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的改善。方法: 选取2023年6月~2024年6月在本院诊治的11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58)和观察组(N=58)。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即在对照组基础上通过个性化健康教育、频繁血糖监测、饮食和运动管理、心理支持等综合措施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和治疗依从性。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和治疗依从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降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且治疗依从性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可以有效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显示出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 老年糖尿病; 低血糖; 生活质量; 治疗依从性

正文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中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尤其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更为突出。这种风险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事件,如晕厥、癫痫发作甚至死亡[1]。现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用药、饮食控制以及对病情的认知和管理能力[2]。然而,许多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常因依从性差、缺乏教育和支持而无法有效控制血糖,导致低血糖事件频繁发生。此外,低血糖对患者心理和生理的长期影响也是临床研究关注的重点[3]。为应对上述挑战,集束化护理作为一种综合性干预措施逐渐引起关注。这种护理模式通过整合多种护理手段,如个性化护理计划、健康教育和行为支持等,旨在全面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现有研究显示,集束化护理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然而,在专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管理方面,仍然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证据支持。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集束化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的影响,以及该护理模式对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的改善作用[4]。本研究的观察指标包括:(1)低血糖发生率:通过患者自报和血糖监测设备记录;(2)生活质量评分:采用标准化问卷调查;(3)治疗依从性:通过患者访谈和药物使用记录评估。这些指标不仅反映了集束化护理的直接效果,还对患者长期健康管理具备指导意义。通过将集束化护理应用于糖尿病护理中,我们期望能够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护理方案,以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5]。研究方法及详细结果将为改善糖尿病患者护理策略提供实证支持,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6-20246月在院诊治的11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N=58)与观察组(N=58)。观察组中,男性30人,女性28人,年龄61-82岁,平均(74.1±4.0)岁;糖尿病病程5-20年,平均(12.3±5.6)年;合并症:高血压22例,冠心病15例,慢性肾病12例。对照组中,男性32人,女性26人,年龄60-83岁,平均(73.8±4.2)岁;糖尿病病程6-18年,平均(11.9±4.8)年;合并症:高血压24例,冠心病14例,慢性肾病10例。两组患者的上述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某市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进行。

纳入标准: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确诊为糖尿病,并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糖尿病病程≥5年;自愿参与本研究,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伴有其他影响研究结果的重大疾病,如晚期癌症;有精神或认知障碍,无法配合研究;正在参与其他临床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这包括标准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常规饮食指导以及基本的药物管理。患者接受的护理以完成基础护理任务为主,关注日常血糖检测以及基本的糖尿病护理知识普及。实施常规的血糖监测,强调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测量,并根据医嘱调整药物剂量。提供一般性的饮食建议,例如减少糖分摄入及均衡营养摄食,同时鼓励患者进行日常适度活动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以下是观察组的具体干预措施:护理计划协调与时间安排通过与各相关科室的有效沟通,合理安排患者的检查和治疗时间。例如,尽量将血糖监测、药物管理等关键护理行动安排在患者状态较好的时间段,降低突发低血糖事件的风险。血糖监测与管理增加患者的血糖监测频率,尤其是在可能引发糖代谢异常的活动前后,如餐前、运动后等。对于血糖波动较大或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在发生低血糖症状时迅速采取措施。例如,血糖测量显示4.0-5.9 mmol/L时,遵医嘱采取预防性治疗。如测量结果≥6.0 mmol/L,再进行其他医疗程序。静脉通道管理对于高危患者或无深静脉置管的患者,预留静脉通道以备急用,确保发生严重低血糖时能够立即进行静脉给药。

健康宣教针对低血糖的预防和管理,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6]。例如,详细说明低血糖的危害和预防策略,提高患者对治疗依从性的认识和参与度。饮食和营养支持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根据患者的病情、饮食习惯和偏好,设计合理膳食,建议患者少食多餐。确保其摄入充足的营养,尤其是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稳定血糖水平。运动指导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适合的运动计划,如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在指导患者进行运动时强调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以控制体重和促进血液循环。环境与心理护理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确保病房的清洁和舒适。同时,通过心理干预,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压力。例如,鼓励患者倾诉,通过成功案例分享来增强患者信心,保持积极的心态。综合护理支持通过多种形式,如海报、视频等,对患者进行低血糖及糖尿病管理的知识普及。并针对患者的文化背景和学习接受能力,采取个性化的宣教策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参与自身健康管理。

1.3 评价标准

(1)低血糖发生率:通过患者自报和连续血糖监测设备记录低血糖事件的发生计算每位患者在研究期间内低血糖事件的总发生次数使用连续血糖监测设备(如CGM)记录血糖水平,特别关注血糖值低于3.9 mmol/L的事件次数。低血糖发生率=(总低血糖事件次数/研究总天数)*100%

(2)生活质量评分:糖尿病特殊生活质量量表(Diabetes-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量表包含28个条目,分为四个维度: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系和治疗满意度。每个条目评分从15分,1分表示非常差,5分表示非常好。满分140分。越高的分数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3)治疗依从性:通过患者访谈和药物使用记录评估依从性高:患者严格按照护理建议执行,依从性中:患者大部分时间能遵循护理建议,依从性低:患者不规律或不遵循护理建议

1.4 统计与分析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利用均数±标准差(χ²±s)来评估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率的方式来评价计数资料,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两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χ²±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低血糖频率 (/)

治疗后低血糖频率 (/)

对照组

58

3.45±0.52

2.78±0.64

观察组

58

3.48±0.55

1.32±0.45

t


-0.274

12.513

P


0.784

0.000

2.2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χ²±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

对照组

58

85.32±9.44

90.57±8.12

观察组

58

85.34±9.40

102.43±7.56

t


-0.010

-7.641

P


0.992

0.000

2.3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高依从性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比较(例数)

组别

例数

高依从性 (例数)

中依从性 (例数)

低依从性 (例数)

对照组

58

18

28

12

观察组

58

32

20

6

χ²


0.082

6.592

5.280

P


0.775

0.010

0.022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长期面对低血糖的风险,这不仅使他们的生理健康受到威胁,也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低血糖事件常常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导致一系列复杂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由于他们通常合并有多种慢性病,血糖平衡的破坏可能对于整体健康状况造成更大冲击。因此,这项研究将集束化护理应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中,并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施,成功降低了低血糖发生率,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7-8]

集束化护理模式通过强化患者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和密切的血糖监控,大幅减少了低血糖事件的发生频率。这一结果的背后,是护理策略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执行。通过增加血糖监测频率,特别是针对可能产生显著血糖波动的时间段(如餐后和运动后)的密切观察,使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血糖异常情况。在观察到即将或已发生的低血糖征兆时,即刻采取干预措施,比如口服葡萄糖片或者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9]。这种实时监测和干预机制大幅降低了低血糖发生率,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性。进一步的个性化饮食管理,为患者提供了科学的膳食指导,注重均衡饮食和营养补充,通过定制化饮食控制血糖波动。少食多餐的策略有助于防止因饮食不均而导致的低血糖风险。同时,为不同患者设计的运动计划,特别是低强度的耐力运动,如散步和太极拳,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糖调节能力和心血管健康。这不仅有利于长期糖尿病管理,更对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10]

在心理和社会支持方面,集束化护理加强了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糖尿病患者常因病情反复、治疗负担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而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如果不加控制,会加剧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因此,通过定期的心理访谈和小组活动,集束化护理鼓励患者倾诉自己的内心感受,并进一步增加患者获取支持和理解的机会。这不仅能减轻心理压力,也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促成了更好的治疗结局。此外,通过引入成功治疗的案例分享,患者能够得到信心的提升和社交支持,这对于改善其心理状态和生活满意度是大有裨益的。

观察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中的改善也印证了这一点。为了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生活满意度,我们采用了糖尿病特殊生活质量问卷(Diabetes-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其多维度结构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评估护理干预对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的全面影响。数据显示,集束化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这表明通过提供全面、整合的护理策略,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整体生活状态,包括其心理健康以及对治疗的积极参与。治疗依从性的提升同样为集束化护理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创新的健康教育策略,尤其是以患者参与为核心,通过视频、海报和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宣教方式,不仅提高了患者对糖尿病管理知识的理解,也使他们能更好地参与和配合治疗。这种参与式护理模式大大改善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遵循医疗建议,从而更有效地控制病情[11]

综上述,集束化护理通过科学合理的个性化干预措施,显著降低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并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这一模式的成功应用充分证明:通过将复杂的护理需求整合到个性化的综合护理计划中,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长期健康管理能力。这为未来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论指导,也为临床护理干预的优化指引了新的方向。通过继续深化这种模式,特别是针对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和其他慢性病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扩展其在医疗护理领域的价值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蕊,王智慧.集束化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血糖控制及护理干预效果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24,27(9):146-149.

[2]连志兰,黄晓春.预见性护理对减少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发生的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3,26(15):115-118,164.

[3]周丽欢,许景灿,韩辉武,戴薇薇,彭闵,赵楠,李欣怡,罗文静,喻玲,周秋红.ESM集束化护理模式对住院2型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的干预效果[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20(6):171-176.

[4]刘媛,张俊梅,谢赫男.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恐惧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2,28(26):3611-3615.

[5]张慧,刁和凤,徐云霞,陈敏,房书淳,张慧光.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恐惧感与认知衰弱的发生情况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22,43(5):586-589.D

[6]葛秀荣,魏文婧,潘翠真,边艳新,邱晓.PDCA循环理论在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9):4-7.

[7]陈丽娟,冯少馨,黄灵星,陈华婕,王静.集束化护理对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结肠镜检查低血糖发生率的影响评价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21,24(17):177-180,185.

[8]郭海燕,柯欣欣,康秋凤.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减少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发生和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21,24(13):11-14.

[9]徐朝艳,黄敏敏,王彩云,邓红花,陈盼君.基于前馈控制的全程无缝管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21,20(9):47-50.

[10]陈明凤.疼集束化护理对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结肠镜检查低血糖发生率的效果评价[J].长寿,2021,(10):166-167.

[11]田怡,许淑娟,田梦楠.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恐惧与自我管理、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12):1774-177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