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与并发症预防
摘要
关键词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护理;并发症预防
正文
引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透析技术日益成熟,但动静脉内瘘相关的护理问题依然是临床关注的焦点。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涉及多个环节,从术前准备到术后康复,再到透析过程中的密切监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对动静脉内瘘护理与并发症预防的研究,有助于优化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1动静脉内瘘的特点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具有多方面特点。从生理角度看,它通过手术将动脉与静脉吻合,使静脉血管动脉化,静脉内压力升高、血流量增大、血管壁增厚,能满足血液透析时所需的高血流量要求。在使用方面,其具有长期稳定性,只要护理得当,可使用数年甚至更久,为患者提供了可靠的透析通路。且内瘘使用方便,穿刺相对容易,能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从安全性来讲,动静脉内瘘是自体血管的一种改造,相较于人造血管或中心静脉置管等方式,生物相容性好,感染风险相对较低。然而,动静脉内瘘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术后需要一定时间的成熟,不能立即使用;日常需要精心护理,若护理不当,易出现血栓、狭窄、感染等并发症,影响其使用寿命和患者的透析治疗效果。
2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
术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且细致的护理,心理护理,因患者对手术存在担忧与恐惧,护士应主动沟通,耐心讲解动静脉内瘘手术的原理、过程、安全性及重要性,增强患者信心,使其积极配合。血管评估,通过触诊、超声等检查,评估患者血管的弹性、直径、血流等情况,为手术方案提供参考。再者是局部皮肤准备,告知患者保持手术部位清洁,避免抓伤、破损,术前按要求进行皮肤清洁消毒。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手术耐受性,同时戒烟限酒,以减少对血管的不良影响。
2.2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是保障内瘘成功的关键,生命体征监测,术后返回病房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出血、休克等并发症。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观察有无渗血、渗液,如有异常及时更换敷料。内瘘局部护理,避免内瘘侧肢体受压、弯曲,可适当抬高,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观察内瘘有无震颤、搏动,以判断内瘘是否通畅。指导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如握拳、屈伸手指等,促进内瘘成熟,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2.3透析期间护理
透析期间的护理对于维持内瘘功能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穿刺时,护士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和穿刺针,采用正确的穿刺角度和方法,以减少对内瘘的损伤,提高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妥善固定穿刺针,避免移位或脱落。同时,密切观察透析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内瘘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如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及时调整透析参数。此外,还要关注患者的主观感受,如有无头晕、恶心等不适,确保透析顺利进行。透析过程中,定期检查内瘘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血肿形成,保障内瘘的正常使用。
2.4透析后护理
透析结束后的护理同样不容忽视,穿刺部位的护理,拔出穿刺针后,用无菌棉球压迫止血,力度要适中,避免压迫过紧导致内瘘闭塞或过松引起出血、血肿。压迫时间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穿刺情况而定,一般为10-15分钟。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形成,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再者,指导患者保护内瘘,避免碰撞、受压,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同时,嘱咐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内瘘功能,包括血管超声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内瘘可能出现的狭窄、血栓等问题,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
3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3.1血栓形成及预防措施
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以及血液高凝状态等。例如,反复穿刺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血小板聚集;患者长时间卧床或内瘘侧肢体受压,可导致血流缓慢;而一些患者本身存在的高凝疾病或透析过程中抗凝不足等,也易引发血栓。预防血栓形成,要规范穿刺操作,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指导患者适当活动,避免内瘘侧肢体长时间受压,促进血液循环。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合理调整抗凝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时间,定期监测凝血指标,确保抗凝效果。
3.2内瘘狭窄及预防措施
内瘘狭窄是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常见的并发症,对透析效果影响显著。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血管内膜增生是重要因素之一,反复穿刺刺激会使血管内膜逐渐增生,进而导致管腔变窄。此外,长期在同一部位穿刺易形成瘢痕,引发狭窄,血管痉挛也可能造成内瘘狭窄。为有效预防内瘘狭窄,临床护理中应采取多种措施。采用绳梯式穿刺法,科学合理地选择穿刺点,避免局部反复穿刺,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定期进行内瘘超声检查,这有助于早期发现血管狭窄问题,以便及时干预。同时,要严格控制穿刺针的大小和型号,防止过粗的穿刺针对血管造成过大创伤。在透析过程中,还需密切关注并维持合适的血流量和透析压力,避免血管痉挛的发生,从而保障内瘘的正常功能,提高透析治疗效果。
3.3感染及预防措施
感染可严重影响内瘘的使用寿命和患者的健康,感染途径主要有穿刺部位感染、血液传播等。穿刺时若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细菌可通过穿刺点进入内瘘;透析过程中,如果透析设备或透析液被污染,也可能引发感染。预防感染,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穿刺,穿刺前对穿刺部位进行充分消毒,穿刺后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定期更换内瘘穿刺部位,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刺激。加强透析环境和设备的清洁消毒管理,确保透析液的质量。此外,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告知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内瘘部位接触不洁物品。
结束语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与并发症预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努力。通过全面、细致的护理措施,如规范的穿刺操作、密切的病情观察和有效的健康宣教等,以及积极的并发症预防策略,可以显著提高内瘘的使用寿命和透析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不断完善护理方案,为血液透析患者带来更多的福祉。
参考文献
[1]黄少花.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探讨[J].中外医疗,2023,42(35):118-121.
[2]李晓亮,邵秀秀,唐苏梅,等.基于风险评估的层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23):29-32.
[3]邹贤顺,樊荣,徐笑容,等.优化护理模式对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J].名医,2023,(22):153-155.
[4]吴晓丽,姜赞英,曹利芬.结构化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血液净化,2022,21(03):214-217.
[5]蔡学兰.早期护理干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信息,2022,35(04):186-1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