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成形术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治疗作用分析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王霄虎

山西省平遥县人民医院 山西平遥 031100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OVCF)患者中临床治疗效果和价值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PVP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保守治疗方案,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68%(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高度丢失率进行对比分析,治疗前二者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观察组改善明显,三者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VP在治疗老年OVCF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

脊柱骨折;骨质疏松;经皮椎体成形术

正文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OVCF)在广大老年人群中是比较常见的骨折疾病,该骨折发生后可引起脊柱畸形,躯体活动功能受限,同时也对其腰椎功能造成了不良影响,具有较高的致残风险和致死风险[1]。传统的药物保守治疗方案生效速度缓慢,患者的卧床制动时间相对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感染、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作为一种微创介入手段,通过向病变椎体内部灌注骨水泥,实现了对椎体强度的有效增强与稳定性的显著提升,并有助于恢复椎体高度,有效预防椎体塌陷及继发性畸形[2]。该技术在脊柱骨折、脊柱转移性肿瘤等领域的治疗中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中的临床效果和作用,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信息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22年1月~2024年4月38例老年OVCF病例作为研究样本,随即将研究样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9例。其中,观察组男、女病例依次为10例、9例;年龄情况如下:62~82岁,平均数(70.35±1.66)岁;病程情况如下:1~7d,平均数(3.25±0.36)d。对照组男、女病例依次为11例、8例;年龄情况如下:61~83岁,平均数(70.33±1.67)岁;病程情况如下:1~6.5d,平均数(3.23±0.35)d。2组以上各信息资料平行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对OVCF的诊断准则,且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判定;(2)年龄≥60岁;(3)对研究方案知悉并取得知情同意;(4)手术依从性良好且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1)具有凝血功能障碍者;(2)罹患骨肿瘤者;(3)具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4)存在手术、麻醉应用禁忌症者。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作为治疗手段,术中患者取俯卧位,并实施局部浸润麻醉。随后,对患者实施过伸牵引操作,以确保初步复位其骨折部位。采用适宜规格的椎弓根穿刺针进行穿刺,直至针尖抵达椎体前缘约1/3位置。术中利用C型臂X线机进行实时透视监控,确保穿刺位置准确无误后,将预先调制好的骨水泥在严格控制的注射压力下缓缓注入病变椎体。期间密切监测骨水泥的注射情况,一旦发现渗漏现象立即终止注射。待骨水泥接近完全硬化时,轻柔拔除手术穿刺针,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治疗以预防感染发生。与此同时,对照组则采取传统保守治疗策略,具体包括指导患者保持卧床静养状态5至8天,并应用钙补充剂、骨形成促进药物、活性维生素D制剂以及抗骨吸收药物进行综合治疗。待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后,指导其循序渐进地开展腰背肌功能锻炼。大约经过2至3个月的康复期后,患者可佩戴腰围支具进行下床活动,逐步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1.3评价规范

1)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即患者的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且椎体高度完全恢复至正常范围,活动自如;有效: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椎体高度有所改善,活动受限减轻;无效:病情未改善或进一步加重。(2)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随访3个月末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的疼痛症状与功能障碍情况进行评估,其中VAS为0~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严重,ODI评分为0~50分,分数越高表明功能障碍越严重,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椎体高度丢失率。

1.4统计学处理

文中所有数据均借助SPSS22.0分析,其中涉及的计量资料均进行如下表示:(±s),即均值加减标准差,均为t检验,计数资料均进行如下表示:[n(%)],均为χ2检验,P<0.05即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组间平行对比

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对比分析,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100%))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68%,P<0.05。如下表1所示;

1 临床疗效组间平行比较[n(%)]

分组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19

12(63.16)

6(31.58)

1(5.26)

18(94.74)

对照组

19

3(15.79)

11(57.89)

5(26.32)

14(73.68)

χ2


13.025

8.025

5.163

5.163

p值


0.000

0.003

0.010

0.010

 

2.2一般临床疗效指标组间平行对比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ODI评分、椎体高度丢失率,了解到治疗前两组患者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椎体高度丢失率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实施PVP治疗法的效果更明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如下表2所示:

2 一般临床疗效指标组间平行对比(±s)

组别

例数

VAS(分)

ODI(分)

椎体高度丢失率(%)

施治前

施治后

施治前

施治后

施治前

施治后

观察组

19

7.26±1.03

0.89±0.06

37.26±5.08

6.35±1.07

36.15±3.05

10.03±1.16

对照组

19

7.25±1.04

2.63±0.15

37.29±5.06

13.26±2.05

36.17±3.07

26.37±1.98

t值


0.296

5.027

0.185

7.025

0.532

12.027

p值


0.533

0.018

0.209

0.010

0.608

0.000

 

3讨论

骨质疏松症在广大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在日常活动跌倒或遭遇交通意外事故时比较容易发生脊柱压缩性骨折,该骨折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对其脊柱功能、消化系统功能均构成不良影响。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痛,但存在卧床时间长、骨量流失加速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不足[3。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借助影像引导技术实施经皮穿刺,将适量骨水泥注入病变椎体内部,从而有效增强椎体强度,显著缓解患者腰背部疼痛,并恢复椎体高度。该术式创伤性小,患者术后可早期离床活动,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有利于规避长期卧床所致的相关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及压疮等。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且术后随访期间的疼痛度、功能障碍改善效果好于对照组,椎体高度丢失率低于对照组,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术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老年OVCF患者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对老年OVCF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值得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尹俊,林秋琼. 经皮椎体成形术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治疗的效果分析[J]. 医学美学美容,2021,30(6):85-86.

[2] 李英昌,杨夏阳,胡浩,等. 经皮椎体成形术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治疗的效果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20,36(4):95-96.

[3] 张冶. 经皮椎体成形术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治疗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学,2020,26(27):10-1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