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会好吗?家长需知的应对方法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李莹莹

中山市人民医院(广东中山)5284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抽动症,或抽动障碍,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心理疾病,表现为孩子反复出现眨眼、挤眉、吸鼻、张口、伸颈、摇头、耸肩、清嗓子、喉中各种怪异发声等不自主的动作特别是当这些动作频繁、持续时间较长甚至伴随不由自主的骂脏话时,对孩子的生活、学习、社交及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家长往往会更加焦虑。今天,我们就从生活角度来谈谈家长可以如何科学应对抽动症,帮助孩子更好地管理这一状况。

一、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包括表现为反复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的不自主抽动和发声抽动,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行为、情绪障碍或睡眠障碍症状。近年来我国18岁以下抽动症儿童患病率达5~11%5~12岁为抽动症发病高峰时期,以男童为主,男女比约为3~41

二、抽动症的病因是什么

主要和基因、遗传、精神心理、免疫、社会环境等有密切关联。在中医学中,将抽动症划分为“抽搐”、“肝风”、“惊风”等范畴,考虑由于小儿肾精亏虚、肝肾阴虚、脏器虚弱等导致发病。

、抽动症是否会自然好转?

研究表明,大约三分之二的儿童抽动症在青春期后会有所减轻或消失,这是因为随着大脑的成熟,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增强而减轻症状。因此,家长可以对孩子的康复抱有信心。不过,仍有一些儿童的症状可能持续多年甚至到成年,这对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家长能做些什么?

1. 保持冷静与耐心
家长面对孩子的抽动症状时,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过度关注、批评或责备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可能加重症状,保持温和、包容的态度能够帮助孩子放松情绪。因此,发现孩子出现抽动症状时,最好的态度就是团结老师、同学和亲戚朋友一起“视而不见”

2. 提供安静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家庭的氛围
家庭的氛围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夫妻及亲子关系是治愈孩子的良药。尤其在学习和休息时间,营造一个宁静的氛围,有助于孩子缓解紧张情绪,减轻抽动症状。

3. 建立规律作息,鼓励适当运动
规律的生活习惯是帮助孩子管理抽动症的重要方式之一。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神经系统的恢复,适量运动则有助于缓解压力。带孩子进行户外散步、跑步等适当的体育活动,让他们在运动中释放压力。

4. 分散注意力,减少无意识重复动作
当孩子做出出现抽动时,家长可以引导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如画画、拼图等,也可以让孩子帮家庭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分散注意力有助于孩子减少对症状的关注,降低动作的频率。特别注意,家长不应强制要求孩子停止动作,而是用温和的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引导。

5. 鼓励孩子表达情绪
许多孩子因为抽动症感到自卑、焦虑,甚至产生孤独感。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担忧,分享他们的情绪,鼓励孩子勇敢的参加社交活动,积极的交友。适当的心理疏导不仅能帮助孩子释放情绪,还能增强他们应对抽动症的信心。如果孩子出现明显的情绪障碍,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6. 保持科学的营养膳食

最新研究指出,维生素D、铁锌过低、铅过高等微量元素异常,都可能增加抽动症儿童的发病风险。家长定期带孩子接受微量元素筛查,了解孩子各类微量元素缺乏情况,并根据孩子的检查结果对应性补充维生素D、铁、锌等,调整饮食结构,保证每日膳食营养科学,更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健康。

7. 带领孩子完善必要的检查

  新研究表明,慢性感染可能引起抽动症发病,是由于慢性感染会影响机体释放细胞因子引起神经递质紊乱。家长应带领孩子完善积极链球菌、支原体、EB病毒等病原菌的检查,如若存在慢性感染,应及时治疗另外,建议孩子完善脑电图检查,对脑功能全面评估,也可同肌阵挛癫痫相鉴别。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