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德教授的中医理论体系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杨启贤 吴许东

丰顺县中医院(广东梅州)514300

摘要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古代哲学的概念,更是关乎身体健康的根本。阴阳五行理论以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为基础,贯穿于中医的诊断与治疗之中。本文将探讨阴阳五行如何影响身体健康,以及如何运用这一理论来维护健康。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古老而神奇的医学体系,探索其与我们健康息息相关的奥秘。张忠德教授不仅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非常注重教学与传承。他坚守临床第一线多年,致力于培养中医人才。本文主要分析张忠德教授的中医理论体系及其临床应


关键词

张忠德教授;中医理论体系;临床应用

正文



在中医张忠德教授提出的“平调五脏论”是其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他认为,“五脏和而不病”,即五脏功能和谐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当五脏功能失调时,就会引发各种疾病[1]。因此,他强调通过调和五脏来保持人体阴阳气血的平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平调五脏论”的指导下,张忠德教授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他认为,在治疗疾病时,不能仅局限于病变的脏腑,而应该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他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培土生金”、“补肺固肾”、“调肝健脾”、“序贯温阳”、“调气和血”等,旨在通过调整五脏功能,使机体恢复动态平衡。

1、阴阳五行理论解析:古代智慧与现代医学的契合

理论中,阴阳五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古代哲学的概念,更是关乎身体健康的根本。阴阳五行理论以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为基础,贯穿于中医的诊断与治疗之中。本文将探讨阴阳五行如何影响身体健康,以及如何运用这一理论来维护健康。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古老而神奇的医学体系,探索其与我们健康息息相关的奥秘。在当今世界,人们对古代医学理论的兴趣日益增长,其中阴阳五行理论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核心之一,备受关注[2]

1.1 阴阳属性

中医将阴阳看作是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五脏的阴阳属性反映了其功能和特性的不同。

心脏:属于阳脏,主要负责人体的血液循环,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为阳中之阳。

肺脏:虽然主要负责呼吸功能,但其位置在上,且功能偏于肃降,故被视为阳中之阴。

肝脏:属于阳脏,因其主升发、疏泄,调节情志,促进消化吸收,具有活跃、向上的特性。

脾脏:居于中焦,主要负责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同时也有运化水湿的功能,性质相对静谧、沉降,故为阴中之至阴。

肾脏:位于下焦,主要负责排泄体内废物,维持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同时也对生殖和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为阴中之阴。

1.2五行对应关系

中医认为,肝、心、脾、肺、肾五脏分别与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相对应。

肝属木:主疏泄,与春季相应,主管生发。肝气通于目,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主筋。

心属火:主宰心脉,主管血脉,与夏季相应。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脾属土:主司运化,与长夏相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肺属金:主纳气、控制呼吸,与秋季相应。肺朝百脉,主治节,开窍于鼻,其华在毛。

肾属水:主司藏精、主管生殖,与冬季相应。肾主水液代谢,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

1.3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关系也体现在五脏之间的相互作用上。

相生:木生火(肝生心),火生土(心生脾),土生金(脾生肺),金生水(肺生肾),水生木(肾生肝)。这种相生关系反映了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相互促进、助长的关系。

相克:木克土(肝克脾),土克水(脾克肾),水克火(肾克心),火克金(心克肺),金克木(肺克肝)。这种相克关系则体现了五脏之间在病理上相互制约、抑制的关系。

肝脾心肺肾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体内部脏腑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联系

 

2、张忠德教授肝脾中医认知

阴阳五行,重点在于重在肝脾。张忠德教授基于此,对肝脾疾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脾主要的生理功能为主运化。脾在志为思,开窍于口,在体合肉,其华在面,与胃相表里。脾主运化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并有效调节全身各脏腑精气血津液代谢,是后天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水液脾主散精:指将饮食中的营养成分有效地输送至全身被充分利用。

脾主统血[3]:(脾)主裹血,温五脏(《难经》)脾主中焦,化生营气,营行脉中,血由气摄肝主要的生理功能为主藏血和疏泄。肝在志为怒,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与胆相表里。生理特性可概括为: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主藏血: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脏”(王冰)。若肝藏血的功能异常,则血液逆流外溢,会出现呕血,衄血,月经过多等出血性的疾病。若肝血不足,则肝失所养,可能出现眩晕眼花,目干涩,视物不清或夜盲,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肝脉与冲脉相连,故肝血不足则冲任受损,女子会出现月经不调,量少色淡,甚则

肝主疏泄,指肝有疏通、条达、升发、宣散、畅泄等综合的生理功能。Ø调节精神情志:若肝的疏泄功能不及,人体气机将受到阻滞,出现“肝气郁结”。若肝的疏泄功能太过,则会出现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甚则不能卧寐等症状,可称为“肝火亢盛”。肝疏泄调节生殖男性精室的开合、精液的藏泄,与肝肾的功能有关。“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肝之疏泄与肾之闭藏协调平衡,则精室开合适度,精液排泄有节,使男子的性与生殖机能正常。若肝之疏泄失常,必致开合疏泄失度。

何梦瑶《医碥》有云:“岭南地卑土薄,土薄则阳气易泄,人居其地,腠理汗生,气多上壅。地卑则潮湿特盛,晨夕昏雾,春夏淫雨,人多中湿,肢体重倦,病多上脘郁闷,胸中虚烦,腰膝疼痛,腿足寒厥”[4]。岭南地区患者的体质“阳浮阴闭,元气不固”,呈现出“上焦多浮热,中虚多湿蕴,下元多虚寒”的特点。治疗时,若温补则上焦浮热更甚,清热则下元阳气愈伤,故而需要权衡主次,斟酌用药。对于内伤杂病不可谋求速效,善用岭南轻灵平和的地道药材,分阶段调整脏腑功能,逐渐改善自身体质,以致平正协调,久久为功。早期多平肝调脾,中期多培土生金、后期逐渐加强固肾健脾,通过调整阴阳、平调五脏达到治病求本之目的

3、病案运用分析

陈某,男,61岁,2009年10月20日初诊。

1年前在某人民医院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5mmx5mm)。自觉颈部发胀,时有心慌,遂于门诊就诊。症见:颈部灼热感,咽部不适,喉中有痰,不易咯出,易烦躁,眠欠佳,胃纳一般,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弦。查体:咽充血,双扁桃体I度肿大,咽后壁少许淋巴滤泡增生。西医诊断:甲状腺结节;中医诊断:瘿病(肝失疏泄,气滞痰凝)治法:平肝理气,化痰散结,兼运中焦处方: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牛膝15克陈皮10克茯苓20克党参15克炒白术20克海蛤壳20克丹皮10克夏枯草3克桂枝10克。共7剂2009年10月27日二诊:颈部灼热感较前缓解,少许咽部不适,疲倦,头昏沉,眠欠佳,易烦躁,胃纳一般,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弦。上方去炒白术、茯苓、桂枝、牡丹皮、牛膝,加盐山萸肉30克、桑寄生20克、泽泻15克、知母15克补中有泻、平相火,海蛤壳加至30克,炒黄连5克加强清上焦火热力量。共14剂。2009年11月24日三诊:咽喉不适,有异物感,偶有咳嗽,有痰,不易咯出,眼睛干涩,纳尚可,眠差二便调,舌淡黯,苔薄黄,舌中部苔略厚,脉弦。上方去陈皮、党参、炒黄连、盐山萸肉、桑寄生、泽泻、知母;海蛤壳减为20克,加玄参15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前胡10克滋阴降火、止咳利咽,加麦芽20克、布渣叶10克消食导滞、清热利湿,牛膝15克引火归原。共7剂。2009年12月1日四诊:睡眠改善,夜晚能入睡4~5小时,咽喉有异物感、眼睛干涩等明显缓解,口干,纳眠可,二便调,舌黯淡,舌尖红,苔薄白,脉弦。上方去玄参、布渣叶、桔梗、麦芽;加盐山萸肉30克滋补肝肾,加炒黄连5克泻心火,关黄柏5克泻肾火,磁石20克、醋鳖甲30克配合龙骨、牡蛎进一步加强重镇平肝之效。共7剂。2009年12月8日五诊:服药后睡眠进一步改善,偶醒后难以复眠,咽喉不适明显缓解,仍有少许头痛,胃纳尚可,二便调,舌黯,胖大,苔薄白,脉弦。上方去杏仁、牛膝、前胡、炒黄连;加知母15克、玄参10克滋阴降火,茯苓20克、太子参20克、黄芪15克健脾祛湿、益气升阳。共7剂。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曰:“夫瘿气咽喉肿塞者,由人忧恚之气。在于胸隔。不能消散。搏于肺脾故也。咽门者,胃气之道路。喉咙者。肺气之往来。今二经俱为邪之所乘。则经络否涩,气不宜通,故令结聚成瘿,致咽喉肿塞也。”其指出了瘿病的重要病因是气郁滞于咽喉。人一身气机升降出入,一气周流,产生了各种生理活动。肝主疏泄,调节一身气机,肝失疏泄则可导致气郁于咽喉而生瘿病。此例患者思虑过重,日久则郁怒损肝,怒则气上,久则化火,火灼咽喉阴血,灼津成痰,痰气火结于咽喉而出现颈部烧灼胀感,咽部不适,喉中有痰;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而出现烦躁、眠差等;舌淡,苔薄白,脉弦均为肝失疏泄、气滞痰凝之象。治疗应以平肝泻火、清利咽喉、健运中焦、滋补肝肾为主。初诊时龙骨、牡蛎潜降虚火,茯苓、党参、炒白术补气健脾,牡丹皮、夏枯草泻肝火,桂枝调和营卫,陈皮、海蛤壳健脾化痰软坚,牛膝引虚火下行;二诊、三诊时滋阴利咽降火兼健脾和胃为主;四诊时泻心肾之余火,加大重镇潜阳平肝之力;五诊时颈部发胀、咽喉不适明显缓解,但仍有少许头痛,结合患者舌黯,胖大,苔薄白,此头痛考虑为痰气火交阻,阳气不升所致,治疗应继续以平肝泻火为主,兼健运中焦、益气升阳。张忠德教授认为,瘿病应从气郁论治,泻肝火及浮游之火的同时健脾、运脾、补脾始终贯穿在其中,方能治本。

4、张忠德教授中医理论体系应用心得

4.1理论体系的创新性与系统性

张忠德教授在中医领域提出了“平调五脏论”和“支气管扩张症中医分期阶梯疗法”两大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不仅丰富了中医的理论宝库,还为中医临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中,“平调五脏论”强调通过调和五脏来保持人体阴阳气血的平和,这一理念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和拓展,为治疗各种慢性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而“支气管扩张症中医分期阶梯疗法”则针对具体疾病进行了分期治疗,使得中医在治疗复杂疾病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5]

4.2临床实践的指导性与有效性

张忠德教授对阴阳五行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而五行相生相克则揭示了人体内部各脏腑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理解不仅体现在他对疾病的诊断上,更体现在他对治疗方案的制定上。他善于通过调和阴阳、平衡五行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张忠德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融入到理论体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临证经验。例如,在治疗难治性肺病时,他采用“培土生金”、“补肺固肾”、“调肝健脾”等法,跳出病位局限,整体、动态辨治,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这些经验和方法不仅提高了中医临床的疗效,也为中医在治疗其他疾病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3整体辨证与个体化治疗

张忠德教授在临床中始终坚持整体辨证与个体化治疗的原则。他认为,每个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其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都会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因此,他在诊疗过程中总是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治疗方式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也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信心和满意度。

4.4平调五脏与动态平衡

张忠德教授提出的“平调五脏论”是他阴阳五行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五脏和而不病,阴阳失调是疾病之根源。因此,他在治疗中注重调和五脏之间的关系,使人体内部达到动态平衡。这种治疗方式不仅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症状,更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疾病问题。

4.5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张忠德教授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始终保持着对传统医学的敬畏和尊重。同时,他也积极吸收现代医学的先进成果和技术手段,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这种结合不仅提高了中医的诊疗水平,也扩大了中医的适用范围和影响力。

结语

综上所述,张忠德教授的中医理论体系具有创新性、系统性、指导性、有效性和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应用价值。这些价值不仅体现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还体现在人才培养、学术传承以及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等多个方面。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理论基础,调整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通过调节饮食、作息和适度运动,我们能够维护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自身抵抗力,提升整体健康水平。让我们共同珍视这古老智慧,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享受健康长寿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祝鸿发,高峰,金连顺.张忠德从络脉论治痛风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8,50(4):220-222.

[2]李际强,云芯芯,张忠德,等.应用晁恩祥风咳理论治疗病毒感染致气道高反应的研究思路[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8):1479-1481.

[3]陈韵.固肾健脾法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临床观察[D].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4]蔡怡航,刘佳敏,唐丽娟,等.探析节气理论在中医临床决策中的指导价值[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2):5585-5589.

[5]徐晓花,翁衡,何泽慧,等.基于"三因制宜"理论探讨两地COVID-19的中医证治特点[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4):172-180.

1.岭南甄氏杂病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项目编号:中医二院[2013]233号)

2.张忠德广东省名中医传张忠德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项目编号:粤中医办函[2021]129号)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