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及临床护理效果分析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彭 燕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及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表法方式针对医院2024年1月-12月接收的80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分组,共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患者均进行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加以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且血小板指标改善效果高于对照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进行治疗过程中,加以护理措施干预可以确保疗效,促进症状消退,有助于血小板指标恢复正常。


关键词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皮质激素;针对性护理;护理效果

正文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会表现出血小板减少特征,在发病群体中,成年人近几年发生率逐渐增高,可能和免疫功能较低有关,患者主要症状为鼻衄和皮肤下出血点。依据病程进展,可将疾病划分为三个时期:初诊 TP、持续ITP和慢性ITP[1]。此病会对患者免疫系统及血液系统造成负面影响,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安全。因此,确诊后应及时施以治疗,以期提高治疗效果。当前首要的治疗选药为糖皮质激素,在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过程中,普遍采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者是抗组胺药物,辅以传统治疗手段,比如补充维生素、调整水电解质平衡等,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虽然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种常见的免疫调节和抗炎药物,在使用后能够取得显著疗效,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因此必须结合其他方式进行综合干预。为了改善这一情况,临床在治疗中配合护理方式干预,通过针对性护理措施应用,围绕患者为中心,结合实际情况提供治疗指导和护理,以确保临床需求得到满足,进而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研究随机选取2024年1月-12月收治80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为对象,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女18例,年龄35-51岁,平均(45.78±0.35)岁,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9-53岁,平均(45.57±0.41)岁,对比资料无差异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糖皮质激素治疗和丙种球蛋白治疗,糖皮质激素选用泼尼松,口服,剂量1-4mg/(kg·d),1次/d;丙种球蛋白采取静脉滴注,剂量400mg/(kg·d),持续治疗30天。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掌握患者心理状况,同时向患者详细介绍病房设施和治疗要点,以获得患者积极配合。在实施护理过程中,应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讲解护理相关情况,确保患者对护理细节有充分的认识,增强患者认知度[2]。除了指导患者进行规范化常规检查,还应指导患者合理安排卧床休养。针对疾病引发的各类症状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健康指导。另外,注重营养均衡,合理搭配饮食,根据患者个人喜好和病情,制定个性化饮食,并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健康饮食的必要性[3]。针对患者病情转归进行详细评估和说明,同时密切监测患者营养摄入与心理状态,针对性给予指导。对患者进行负面情绪疏导,教导患者正确宣泄不良情绪方式,特别是对于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严重患者,可以通过聆听柔和音乐、家属陪同等措施来减轻情绪。护理人员在交流时要保持足够耐心,深入了解患者内心想法,进而实施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在患者用药过程中,必须对患者进行正确指导,反复提醒患者严格遵循医嘱必要性,以增强患者用药自觉性。在患者即将出院之际,强化对患者自我防护意识培训,明确指出遇到不适时需立刻就医进行检查[4]。利用电话、网络工具等手段,定期了解患者健康状况和基本信息,提供必要协助,如有需要患者可返回医院进行复查。

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1)病情监测:强化杀菌防护措施,防止感染传播,将患者病房与感染病房严格区分,确保室内环境整洁,空气清新流畅,每天进行两次紫外线消毒,并使用0.5%过氧乙酸进行日常喷雾消毒。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同时限制探访人数和频率。密切关注出血早期现象,定时检查皮肤上瘀点、瘀斑发展情况,掌握患者血小板数量变化,关注患者的主诉,观察面色、神情以及尿液和排泄状况,以便及时识别消化道、内脏和颅内出血等紧急情况。对于鼻出血患者,使用0.1%肾上腺素棉球和明胶海绵进行局部压迫止血[5]。此外,监测血压、脉搏和呼吸,记录出血量,以便及时察觉失血性休克的征兆。(2)基础护理:细心护理患者皮肤,预防患者不慎划伤皮肤,坚持每天用温水进行擦拭,注意水温不要过高,最好与体温相近,并且穿着宽松、柔软且吸湿性良好的衣物。维护口腔卫生,指导患者在饭后及睡前进行漱口。若口腔出现炎症,宜每日两次使用生理盐水或朵贝液进行口腔清洁。定期每月两次对口腔进行护理,特别是对于有鼻出血或齿龈出血情况患者,应及时清理残留的血迹,使用温盐水漱口,以维持口腔清洁,促进饮食欲望[6]。(3)药物治疗护理:对家属进行药物相关知识教育,明确指出药物可能引起的食欲增加、过度兴奋以及中心性肥胖等不良后果,并告知在逐步减少或完全停用药物后,不良反应会逐步减退。同时要强调糖皮质激素可能会激发或加剧感染,因此在用药期间需特别注意预防如感冒等感染性疾病,避免病情恶化。不应私自调整剂量或突然中断用药,必须严格遵照医嘱进行治疗[7]。另外,激素治疗可能会刺激胃酸分泌,从而引发或加重胃溃疡,所以在用药期间需要配合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坚硬或多刺的食物,以防发生穿孔或出血等并发症。在用药期间,还需要定期检查血压、尿糖和白细胞计数,一旦发现潜在的不良反应,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4)出院指导:通知家属必须严格遵守医生指示给患者用药,并安排每隔2-9周到医院门诊进行复查。在用药期间,应避免与患有传染病的个体接触,减少前往人流密集的场所,尽量减少感染的风险。同时,还需教会家长预防患者受伤方法,避免参与可能导致伤害的体育活动,并确保患者不感到焦虑、哭闹或挣扎,保持情绪稳定。该疾病大多预后正面,然而也有少数病例可能演变为慢性或反复发作。家长应学会识别出血的征兆,一旦观察到不寻常的迹象,应立即带患者返回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主要有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时间、血小板水平开始上升时间、出血症状控制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按照血小板计数和症状恢复情况判定,如果血小板计数水平>100×109/L,症状体征恢复正常,疗效是显效;若是血小板计数在90-100以内,症状体征缓解,疗效是有效,反之则无效。检测血小板指标,有包括血小板计数(PI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1.4 统计学分析

SPSS23.0处理分析,X2、t检验,并用(n/%)(±s)表示,P<0.05,则数据有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观察组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出血控制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1 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时间±s)

组别

n(例)

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d)

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d)

出血控制时间(d)

住院时间(d)

对照组

40

7.15±0.96

3.41±0.68

4.25±1.11

12.28±1.44

观察组

40

5.47±0.88

1.58±0.51

2.56±0.98

9.97±1.35

t


8.1588

13.6164

7.2185

7.4016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n/%)

组别

n(例)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40

14(35.00)

17(42.50)

9(22.50)

31(77.50)

观察组

40

17(42.50)

21(52.50)

2(5.00)

38(95.00)

X2





5.1647

P





0.0230

2.3 血小板指标

干预前后对比显然观察组PLT、PCT、MPV均高于对照组(P<0.05)。

3  对比两组血小板指标±s)

组别

PLT(×109/L)

PCT(%)

MPV(fl)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21.24±3.85

192.24±25.41

1.71±0.15

2.24±0.36

6.41±0.97

7.47±0.97

研究组

21.37±3.96

231.25±33.68

1.73±0.18

3.99±0.57

6.38±0.99

10.22±0.88

t

0.1489

5.8478

0.5399

16.4173

0.1369

13.2798

P

0.8820

0.0000

0.5908

0.0000

0.8915

0.0000

2.4 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临床干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4  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n/%)

组别

n(例)

十分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对照组

40

14(35.00)

17(42.50)

9(22.50)

31(77.50)

观察组

40

17(42.50)

21(52.50)

2(5.00)

38(95.00)

X2





5.1647

P





0.0230

3 讨论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后体内检测到抗血小板抗体,这类抗体源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错误将自身的血小板当作外源性物质发动攻击。当这些抗体与血小板相结合,便触发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吞噬作用,结果是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减少。此外,该病症患者往往存在脾脏活动亢进的现象,进一步加快血小板被破坏和排除的速度,引起血小板数量减少[8]。患者通常会出现皮肤和黏膜的出血症状,如皮肤上出现瘀点、瘀斑和紫癜等。这些出血点常见于四肢和躯干,而在病情严重时,还可能波及到口腔、鼻腔的黏膜。在临床诊疗中,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较为常见,主要患者群体为婴幼儿。

发病时,病毒侵袭细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导致血小板破坏速度加剧,进而引发出血症状。治疗上,临床通常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能够显著缓解血小板减少状况,延长血小板在外周循环中的存活期限,有效恢复血管功能;而丙种球蛋白的加入,能够增加体内血小板数量,有效控制出血现象,两者的联合治疗使得患者的病情改善更为显著。有临床研究发现,普遍将此疾病与患者体内的抗血小板抗体联系起来,治疗时必须对血小板异常进行监管,避免血小板在体内过度消耗。传统治疗方案中,常选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能够减缓患者产生自身抗体的速率,从而延长血小板在体内的存活期限,不过这也可能导致治疗周期的延长。因此,患者需要联合其他药物进行综合治疗,免疫球蛋白的调节可借助丙种球蛋白来实现,能够对人体受损的血管壁提供保护作用;这种药物不仅能显著抑制患者的血小板抗体,还能降低其体内Fc受体与抗体的结合效率,进而有效遏制血小板的破坏。采取联合用药的方式,可以控制患者出血状况,并且有助于减少血小板恢复期及整体治疗时间。但是受到药物机制作用,可能存在不良反应,进而给疗效造成影响,因此配合护理措施以保证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针对性护理为有效护理方案,该方法可以按照临床治疗情况提供针对性护理,向患者及家属深入讲解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原因、症状、治疗有关知识,有助于提升对疾病理解,进一步坚定治疗信念;持续监测患者的病状,有助于及时识别出血迹象,并实施如冷敷、按压止血等止血护理措施,有效控制病情恶化。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支持,有助于减轻患者不安和恐惧感,增强治疗积极性与勇气;指导家长科学为患者制定饮食计划,确保充足营养摄入,以增强患者体质;定期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可以有效防止口腔感染和出血情况;向家属详细介绍药物的相关信息,包括功效、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能够准时准确用药,以提高用药安全性。

综上,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期间加以针对性护理可确保用药效果,促进患者症状消退。

参考文献:

[1]赵菊,王兰.优质护理在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妇儿健康导刊,2023,2(09):112-114.

[2]古清银.人血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措施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30):117-119.

[3]陈志奇,卢榕.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骨髓巨核细胞计数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吉林医学,2022,43(08):2217-2220.

[4]卢艳,韩海燕.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临床特点与血液检验结果研究[J].系统医学,2022,7(12):95-98.

[5]王静,孙红翠.家属参与护理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恢复效果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02):341-343.

[6]黄玉金.探究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J].世界复合医学,2021,7(08):182-185.

[7]韩悦,戚嘉乾.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治进展[J].临床血液学杂志,2021,34(01):5-8.

[8]周帆.肺炎支原体感染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27):99-101+105.

作者简介:彭燕1996.01汉族江苏省宿迁市本科护师,血液科护理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