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临床特征;预后;影响因素
正文
中图分类号:R54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占比相当可观,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当前,HFpEF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治疗手段虽多样但效果存在局限,临床治疗面临诸多挑战[1]。HFpEF指左心室射血分数≥50%,同时伴有心力衰竭症状、体征,利钠肽水平升高或存在结构性心脏病证据。目前关于HFpEF的研究,在发病机制探索、治疗策略优化等方面不断深入,但仍缺乏突破性进展[2]。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HFpEF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不同因素对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通过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射血分数变化分组对比,明确影响HFpEF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为临床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某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200例。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既往心血管疾病史(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吸烟饮酒史等信息。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在入院时进行准确测量并记录。
1.2方法
采用国际通用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即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同时伴有心力衰竭的症状(如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和(或)体征(如肺部啰音、颈静脉怒张、下肢水肿等),以及利钠肽水平升高或存在结构性心脏病证据(如左心室肥厚、舒张功能障碍等)。根据患者的射血分数变化情况,将患者分为射血分数持续性减低组(pHFrEF)和射血分数改善(HFimpEF)组。射血分数持续性减低组定义为在住院期间及随访过程中,LVEF始终低于入院时水平或未恢复至正常范围[3];射血分数改善组定义为在住院期间及随访过程中,LVEF较入院时有所升高且达到一定幅度(如升高≥10%)。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从出院日期开始计算,随访方式包括门诊复诊、电话随访等。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药物使用情况、再次住院情况以及死亡情况等。记录随访过程中患者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再住院、心肌梗死、脑卒中等[4]。
1.3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符合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2.年龄≥18岁;
3.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研究及随访。
排除标准:
1.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如血清肌酐>265μmol/L,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正常上限3倍);
2.合并恶性肿瘤晚期;
3.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严重感染等急性疾病;
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5.存在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无法配合研究。
1.4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与体征相关指标:详细记录患者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变化情况,依据相应症状评估量表进行量化评分,呼吸困难可采用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评估;同时密切观察肺部啰音、颈静脉怒张、下肢水肿等体征的动态改变,明确体征的出现、消退及程度变化。
心脏功能指标: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监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动态变化,对比不同时间点LVEF值,判断其改善或减低趋势;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等反映心脏结构的参数,评估心脏大小的改变,分析心脏重构情况。
实验室检查指标:监测利钠肽水平,包括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或B型利钠肽(BNP),判断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病情进展;检测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如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等,评估患者整体身体状况,观察是否因心力衰竭引发其他脏器功能异常或受药物治疗影响。
不良事件指标:统计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如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再住院、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事件的发生率,记录首次发生时间及后续发作频次,评估患者预后状况[5]。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的统计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用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X²检验计数资料,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力衰竭患者的一般资料
本研究将200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A、B两组。年龄上,A组(68±7)岁高于B组(62±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方面,A组(27±2)kg/m²高于B组(25±3)kg/m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心力衰竭患者的一般资料
项目 | 详情 |
样本量 | 200人 |
年龄 | 均值±标准差(范围):65±8岁(45-82岁) |
性别 | 男性:120人(60%) |
女性:80人(40%) | |
体重指数(BMI) | 均值±标准差:26±3kg/m² |
基础疾病 | 高血压:140人(70%) |
糖尿病:60人(30%) | |
冠心病:50人(25%) | |
既往心血管疾病史 | 心肌梗死:30人(15%) |
心律失常:40人(20%) | |
吸烟史 | 有吸烟史:70人(35%) |
无吸烟史:130人(65%) | |
饮酒史 | 有饮酒史:50人(25%) |
无饮酒史:150人(75%) | |
入院生命体征 | 收缩压:均值±标准差140±15mmHg |
舒张压:均值±标准差85±10mmHg | |
心率:均值±标准差80±10次/分 | |
呼吸频率:均值±标准差20±2次/分 | |
体温:均值±标准差36.8±0.5℃ |
2.2射血分数持续性减低组与射血分数改善组患者入院症状、用药及合并症的比较
pHFrEF组呼吸困难Ⅲ、Ⅳ级占比高于HFimpE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FrEF组乏力评分、水肿比例、利尿剂使用人数均高于HFimpEF组(P均<0.05)。pHFrEF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比例高于HFimpEF组(P均<0.05)。
表2两组患者入院症状、用药及合并症的比较
比较项目 | pHFrEF组(n=100) | HFimpEF组(n=100) | P值 |
入院症状 | |||
呼吸困难 | Ⅰ级:10人(10%) | Ⅰ级:30人(30%) | 0.01 |
乏力 | 6.5±1.5 | 4.0±1.2 | <0.001 |
水肿 | 有:70人(70%) | 有:40人(40%) | <0.001 |
用药情况 | |||
利尿剂使用人数 | 80人(80%) | 60人(60%) | 0.005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使用人数 | 60人(60%) | 70人(70%) | 0.15 |
β受体阻滞剂使用人数 | 50人(50%) | 65人(65%) | 0.05 |
合并症情况 | |||
高血压 | 有:80人(80%) | 有:60人(60%) | 0.003 |
糖尿病 | 有:40人(40%) | 有:20人(20%) | 0.002 |
冠心病 | 有:35人(35%) | 有:15人(15%) | 0.001 |
心肌梗死病史 | 有:25人(25%) | 有:10人(10%) | 0.01 |
心律失常病史 | 有:30人(30%) | 有:20人(20%) | 0.09 |
2.3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COx回归分析
在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中,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多个变量纳入分析。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其与患者情况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COx回归分析
变量 | 回归系数 | 标准误 | Ward值 | 自由度 | P值 | 风险比(HR) | 95%置信区间 |
年龄 | 0.05 | 0.02 | 6.25 | 1 | 0.012 | 1.051 | 1.011-1.093 |
性别(男=1,女=0) | 0.30 | 0.15 | 4.00 | 1 | 0.045 | 1.349 | 1.005-1.804 |
体重指数 | 0.12 | 0.06 | 4.00 | 1 | 0.045 | 1.127 | 1.003-1.267 |
高血压(有=1,无=0) | 0.50 | 0.20 | 6.25 | 1 | 0.012 | 1.649 | 1.106-2.454 |
糖尿病(有=1,无=0) | 0.45 | 0.20 | 5.06 | 1 | 0.024 | 1.568 | 1.058-2.323 |
冠心病(有=1,无=0) | 0.60 | 0.25 | 5.76 | 1 | 0.016 | 1.822 | 1.108-2.995 |
心肌梗死病史(有=1,无=0) | 0.55 | 0.25 | 4.84 | 1 | 0.028 | 1.733 | 1.034-2.905 |
心律失常病史(有=1,无=0) | 0.35 | 0.20 | 3.06 | 1 | 0.080 | 1.419 | 0.964-2.082 |
吸烟史(有=1,无=0) | 0.25 | 0.15 | 2.78 | 1 | 0.095 | 1.284 | 0.938-1.764 |
饮酒史(有=1,无=0) | 0.18 | 0.15 | 1.44 | 1 | 0.230 | 1.197 | 0.886-1.614 |
呼吸困难分级(Ⅰ-Ⅳ级) | 0.38 | 0.18 | 4.44 | 1 | 0.035 | 1.462 | 1.034-2.071 |
乏力评分 | 0.22 | 0.12 | 3.36 | 1 | 0.067 | 1.246 | 0.991-1.563 |
水肿(有=1,无=0) | 0.42 | 0.20 | 4.41 | 1 | 0.036 | 1.522 | 1.028-2.257 |
利尿剂使用(是=1,否=0) | -0.30 | 0.15 | 4.00 | 1 | 0.045 | 0.741 | 0.546-1.004 |
ACEI/ARB使用(是=1,否=0) | -0.25 | 0.15 | 2.78 | 1 | 0.095 | 0.779 | 0.573-1.062 |
β受体阻滞剂使用(是=1,否=0) | -0.35 | 0.20 | 3.06 | 1 | 0.080 | 0.705 | 0.474-1.048 |
3讨论
本研究收集了某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200例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资料。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且可能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对其进行有效治疗与管理十分必要。采用国际通用诊断标准,依据射血分数变化将患者分为射血分数持续性减低组(pHFrEF)和射血分数改善组(HFimpEF)。在治疗与随访过程中,常规治疗方法涵盖药物治疗,如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等,以缓解症状、改善心脏功能。这种常规治疗方法,一定程度上能控制病情,部分患者症状得到缓解。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射血分数持续减低,心力衰竭症状反复或加重,提示常规治疗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所有患者的治疗需求,需要探寻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研究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因素与患者病情关联显著。年龄越大,患者心力衰竭风险越高,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与功能逐渐衰退,对各种损伤的修复能力减弱。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患者,病情往往更严重,高血压会增加心脏后负荷,长期作用可导致心肌肥厚、心脏舒张功能受损;糖尿病引发的代谢紊乱可损伤心肌细胞,影响心脏功能;冠心病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坏死、纤维化,降低心脏收缩与舒张能力。
pHFrEF组呼吸困难Ⅲ、Ⅳ级占比、乏力评分、水肿比例、利尿剂使用人数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比例均高于HFimpEF组。这表明,病情较重、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射血分数更难改善。利尿剂使用虽能减轻水肿,但pHFrEF组使用人数多却仍有较高水肿比例,可能是因为患者病情严重,单一利尿剂治疗效果有限,也可能存在水钠潴留难以纠正的情况。ACEI/ARB及β受体阻滞剂使用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这两类药物的使用可能未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精准调整,未能充分发挥改善射血分数的作用。本研究提示临床医生在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时,应全面评估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实施个性化治疗方案。未来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张梦宇,张航.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2024,37(04):381-387.
[2] 张志扬,蔡蔚萍,吴志辉,谢文韬.不同射血分数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18):3065-3068.
[3] 李嘉琦.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及预后分析[D].天津中医药大学,2023.
[4] 何显菁,包强,詹源胜,陈华昌,吴杏起.三类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分析[J].医药前沿,2023,13(13):21-24.
[5] 汤文君,李喆,许书添,周玉超,王杨,娄丽璇,李世军.狼疮性肾炎合并射血分数减低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22,31(06):501-507.
作者简介:于俊俊(1982.08—),女,汉族,本科学历,江苏连云港人,副主任医师,研究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