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创新性建设的马鞍山实践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方金勇 李勇 李政 王静

马鞍山市第四人民医院 安徽马鞍山 243000

摘要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有效载体,对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马鞍山市是首批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坚持公共心理服务公益性的基本定位,立足实际创新性推进各项试点改革工作,将其融入平安马鞍山、健康马鞍山、文明马鞍山建设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积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马鞍山市试点改革经验被国家十部委发文向全国推广。及时总结马鞍山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有益做法,有利于巩固试点改革成果,有利于推广普及成功经验,有利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社会治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创新实践。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1]马鞍山市成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以来,勇于实干创新,探索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做法、服务应用和工作模式。总结马鞍山试点经验和成效,有利于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推广,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进程。

一、马鞍山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的实践背景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急速加快、人口密度急剧增大、全球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加上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矛盾不断叠加,人们内心日趋变得脆弱和孤立,心理压力和心理疾病快速增长,心理健康风险上升为全球十大风险之一[2]。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构建美好生活的基础性工作,是社会治理及其创新得以有效进行的社会心理基础[3]马鞍山市委市政府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高度出发,积极争取并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对促进保平安、促稳定、惠民生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工作是健康马鞍山建设的必然要求。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4]。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石,关系着广大百姓幸福安康,影响着社会和谐发展。马鞍山是全国健康城市,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健康马鞍山建设过程中,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9.23岁,位居全省前列。2018年市政府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在全省率先将“心理健康惠民工程”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为马鞍山市争取成为全国试点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每年中小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意外事件频繁发生且持续攀升,大众社会心理问题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和突出社会问题[5]。从马鞍山市来看,心理健康服务起步晚、基础弱,距离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急需加快补齐影响心理健康服务短板。

二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工作是平安马鞍山建设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极端情绪引发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严重心理障碍肇事肇祸事件占所有伤害案件已超过11%,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社会隐患。从马鞍山市来看,严重心理障碍(重性精神病)人数为2.5万,其中在册管控40%,还有60%处于非管控状态,全市有暴力倾向人数10.2%。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将其纳入平安马鞍山建设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心理援助、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心理科普和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有利于维护平安马鞍山建设成果,有力促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三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工作是文明马鞍山建设的重大内容。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实现城市长治久安的源头性和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心理服务不仅从微观层面促进民众的心理健康,更从宏观层面着眼于服务体系建设,引导社会情绪和社会认知步入到正确轨道上来,形成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全面提升民众的心理健康素养。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营造马鞍山市积极健康向上、宽松和谐友善的社会心理氛围,实现社会的良好治理即善治,进而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马鞍山市文明创建的一项创新举措。

二、马鞍山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的总体部署

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先后2次将心理健康惠民工程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先后成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开创了马鞍山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服务格局共建共治共享新纪元。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马鞍山市把心理健康作为健康马鞍山重要抓手,任务部署上坚持以健全马鞍山市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为主线,重点在建体系、带队伍、优服务、强宣传等四个方面上下功夫,逐步满足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服务的多层次需求。任务落实上坚持实行项目化管理来推进工作,把全国试点13项任务细化为30个工作项目,实行项目化管理,逐一明确了项目内容、项目标准、项目进度、项目责任,便于组织实施和试点考核。目标设计上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突出行动路线图、工作时间表和试点目标值,同时把试点工作和平安城市、文明城市、健康城市创建有机融合。

二是坚持突出重点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马鞍山市在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坚持把儿童、老人、孕产妇、职业人员等4类作为重点服务人群,积极探索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规范措施。坚持把医院、学校、机关和社区作为重点服务网络织密一张网络,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心理健康服务网。坚持把培育市心理健康中心这个国家服务基地品牌作为重点基地,同时依托“线上”和“线下”两个维度广泛开展宣传。坚持抓住政策、资金、考核、机构4个重点环节,强化领导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定价机制,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推进效果不打折。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马鞍山市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承担着全国改革创新试点的任务,创新工作思维,稳妥有序地向前推进。全面加强人文关怀和生命教育,消除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与歧视,预防和减少社会极端案()件发生。坚持把建体系、带队伍、优服务、强宣传作为创新工作主线,不断建立健全马鞍山市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从马鞍山市实际出发,坚持满足群众当前需求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和个体心理疏导相结合,满足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服务的多层次需求,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科学、规范、有序发展。

三、马鞍山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的主要做法

马鞍山市结合实际制定了试点工作行动方案,提出了4个重点领域方向,突出安排了30项改革任务。把总体目标和分步实施结合起来,有步骤、分层次、逐年度地予以推进各项改革任务,逐步构建符合马鞍山市实际的广覆盖、全方位、可持续的社会心理服务长效工作机制。

一是强化基础,构建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体系。试点以来,马鞍山市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试点建设的核心和基础,从健全基层社区、党政机关、教育场所、医疗机构4个维度持续发力,实现网络体系全覆盖全市46个乡镇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540村(社区)综治中心心理服务场所实现两个100%全覆盖全市308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4家精神病专科医院心理门诊实现两个100%全覆盖。市政府按照专项资金1000万元建成2000平方米心理健康中心,提供心理健康服务50000余人次。建成52个示范心理咨询室服务20000余人次

二是强抓关键培育社会心理服务专业队伍。试点以来,马鞍山市持续强化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建设,将其作为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持续培育组建一批专业化、规范化、多元化的社会心理服务队伍。马鞍山市举办心理专业培训班13个专题109400余场次培训学员20000余人次组建7支共80人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在全省率先开通市级“12355”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招募了24小时12355心理援助热线志愿者42人,接听热线咨询电话10000人次。对全市各类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670培训考核合格人员纳入心理健康专业人才信息库统一管理

三是强化服务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健康为民。试点以来,马鞍山市将心理健康服务为民作为试点评价的标杆,持续扩大惠民服务范围和人群,让更多群众在惠民服务中增强试点改革的获得感开展“青春自护校园团辅活动40余场次,开展26场次青少年“护苗·阳光成长”心理健康巡讲活动。开展10000余人次孕产妇、职业人群抑郁症筛查干预和老年人痴呆筛查干预。1000人次社区矫正对象和安置帮教人员展心理健康宣教活动20余场次组织14场次的一线社区工作者心理健康宣教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500余人。

四是强化宣传营造社会心理服务浓厚氛围。试点以来,马鞍山市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编制4本心理服务科普图书,向市民发放心理健康宣传手册10.2万份。开展健康义诊、科普宣传121深入中小学校、社区、企业机关举办公益讲座319场。开设110期心理健康广播科普栏目开通《心理“防疫”减压课堂》直播平台,直播访问量超20万人次。创建“诗城心理”微信科普公众号定期发布心理科普信息1000余条“诗城心理”已成为普及大众心理知识重要平台

    四、马鞍山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的工作成效

十八大以来,马鞍山市全面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有关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心态构建和社会心理服务[6]2019年上升为全国56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城市的新时机,绘制了试点工程施工图线路图和时间表,试点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试点以来,马鞍山市始终坚持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重要基石,坚持公共心理健康服务的公益属性,把基本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重点在建体系、带队伍、优服务、强宣传上下功夫,初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马鞍山市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探索建立了一个政策先导、组织引领、任务落实、经费投入的工作保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实现资源整合。市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抽样调查率达3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7.2个百分点。

试点以来,马鞍山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成效不断显现,心理建设服务成果取得了众多荣誉。市心理健康中心荣获全国总工会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优秀示范点。“12355”心理援助热线2次获得团中央发函通报表彰。市心理健康援助热线志愿服务队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铜奖,并荣获第六届安徽省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马鞍山市试点成效在全国大会上做经验分享,总结提炼的创新改革经验被国家卫健委核心期刊刊发。马鞍山市一体化社会心理服务示范基地建设经验被国家十部委发文向全国推广。

试点以来,马鞍山市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工作与建设文明马鞍山、平安马鞍山、健康马鞍山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共建共治共享总体要求,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纳入全市经济社会总体布局,实现同频共振、成效叠加。试点工作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家庭幸福安康紧密结合起来,全市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案(事)件下降了47%通过有效心理健康服务和广泛的社会心理宣传,打造了一个人人认同、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心理健康服务品牌。

    五、完善马鞍山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工作建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改革任务[7]随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由试点逐步推广阶段转变新时期面对国家有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新要求,马鞍山市还存一些工作短板亟待加强,要按照“巩固、完善、提高”的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一要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机制。健全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组织体系。随着马鞍山市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的建立健全和职责明确,建立社会治理和卫健部门双牵头,教育、公安、民政等多部门协同、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统筹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健全巩固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的制度体系,定期协调解决各种问题,持续推进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二是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树立基本社会心理服务公益性的理念,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积极支持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开展。争取把普惠性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市级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实行项目化管理,健全绩效评估、督导和奖惩机制。建立健全免费开放的12355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把心理健康产业作为全市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推进[8]

三是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网络体系。依托市心理健康中心为龙头,健全集筛查、评估、干预、咨询、治疗、康复、科研、培训于一体的专业化心理健康服务基地。构建学校、医院和社会三个维度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构建学校和医院心理服务场地与服务队伍标准化建设,开展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示范化建设,完善心理健康专业队伍规范化培训,持续提升专业化能力与水平

四要完善心理健康社会服务工作的预防机制。要按照“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抓住儿童、老人、孕产妇、职业人员4类重点人群,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5G技术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中运用优势,满足心理健康服务数据的便捷性、私密性的服务需求,规范开展心理健康筛查、评估、建档、干预、救治、康复、追踪的闭环干预工作机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早康复。

五是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宣传教育。把心理健康科普纳入宣传部门大众科普的重要内容,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正常教学计划,依托各类媒体和各级学校开展多角度、广视角、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把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嵌入学校、医院、部门微信公众号和网站平台,不断提升社会的关注度、包容度和接纳度,着力营造社会心理健康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惠.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J].科教导刊.2020(35):185-186..

[2]傅小兰.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2-3.

[3]杨宜勇.当下中国社会心态变化及其应对[J].中国经济报告.2020(6):66-72.

[4]杨巨帅.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J].中国纪检监察2020(9):20-22.

[5]杨胜.我国人民健康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口与健康.2021(10):46-48.

[6]刘书含.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重要论述[J].区域治理.2023(34):63-65.

[7]童敏.让心理健康服务拥有社会治理视野[J].中国社会工作2024(25):22-22.

[8]龙云安.自贸试验区与心理健康产业协同发展及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22(6):33-3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