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张敏

(丘北县医院 感染科 云南文山 663200)

摘要

目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采用甘草酸二胺联合左旋门冬酰氨钾镁、促肝细胞生长素药物治疗,研究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甘草酸二胺联合左旋门冬酰氨钾镁、促肝细胞生长素药物治疗的疗效优势。方法:样本抽取节点为2021年12月—2024年12月,构成来源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收录样本为60例,红蓝球法随机拟定2组,即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研究组(30例,甘草酸二胺联合左旋门冬酰氨钾镁、促肝细胞生长素药物治疗),随机并对比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疗效数据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参试者的肝功能水平均未展现出明显的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水平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施行甘草酸二胺联合左旋门冬酰氨钾镁、促肝细胞生长素药物治疗,与常规治疗比较,其能够达到比较明显的治疗效果,能够很大程度改善患者肝功能,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特征;预后

正文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所导致的慢性肝脏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患病率较高,且严重者很可能进展为肝硬化或者肝细胞癌[1]。自身免疫性肝炎则是一种以自身免疫介导的肝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和高滴度自身抗体阳性,如果没有接受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很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肝损伤甚至肝衰竭。这些年来随着肝病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慢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重叠综合征逐渐被临床所知,这类患者同时具有慢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生化以及免疫学特征,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我们认为可能涉及病毒感染,诱导自身免疫异常。由于慢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策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合并两种疾病的患者在免疫抑制治疗和抗病毒治疗的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挑战。不仅如此,该类患者的疾病进展、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远期预后可能与单纯的慢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有所不同,所以对其临床特征和预后深入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慢性肝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治疗策略以及长期的预后,以此为该类患者的精准诊治提供循证的依据,优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管理水平。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样本抽取节点为202112月—202412,构成来源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收录样本为60例,红蓝球法随机拟定2组,即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研究组30例,甘草酸二胺联合左旋门冬酰氨钾镁促肝细胞生长素药物治疗),对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在38--75岁,平均年龄为(59.77±7.85)岁;研究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在37--73岁,平均年龄为(58.79±7.67)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参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中相关内容;②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标准参考:《自身免疫性肝病基础与临床》中相关内容;完整的临床及随访数据者;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研究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病毒性肝炎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既往接受过免疫抑制治疗或抗病毒治疗时间较长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接受甘草酸二胺联合左旋门冬酰氨钾镁促肝细胞生长素药物治疗选择150mg甘草酸二胺药物制剂20ml左旋门冬酰氨钾镁药物制剂溶解至250ml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1/d

1.3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显著缓解或者消失,肝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且免疫学指标有所改善。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轻度乏力或食欲下降的症状,患者的肝功能部分恢复,且免疫学指标有部分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的改善或者加重,且肝功能也没有见到显著的改善或者恶化,免疫学指标无改善或者加重。

②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 22.0进行分析。连续变量使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类别变量则使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对于所有统计测试,P<0.05认为差异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标准。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

由表1可知,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的差异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

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照组

30

17

3

10

20(71.43)

研究组

30

25

3

2

28(93.33)

x2





6.275

P





0.012

2.2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比较

由表2可见,研究组患者的预后各项肝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的差异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

2  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

TP

ALT

ALP

AST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30

286.9±25.3

341.1±32.4

48.2±9.8

31.8±6.5

29.1±2.7

39.8±2.8

48.5±8.7

28.7±8.4

对照组

30

287.2±26.1

319.7±33.7

48.1±9.7

40.1±6.6

29.4±2.8

32.7±2.6

47.1±8.6

37.3±8.5

t


0.05

2.90

0.045

5.67

0.49

11.75

0.72

4.55

P


0.96

0.00

0.96

0.00

0.63

0.00

0.47

0.00

3、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且具有挑战性的重叠综合征患者,同时具有病毒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损伤的特征,与单纯的慢性乙型肝炎或者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相比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更为复杂,且疾病进展可能会更快,治疗策略也更加特殊。从临床特征来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常表现为慢性肝功能异常,而部分患者也会出现反复肝炎发作,肝功能指标水平波动较大,肝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通常超过于慢性肝炎患者。不仅如此,此类患者更容易出现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并且进展速度可能较快。临床大量影像学检查提示慢性肝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肝脏回声较异常,部分患者也可能表现为弥漫型肝实质损害,甚至出现门静脉高压的早期表现,肝组织病理检查可见慢性肝炎典型的慢性炎症改变,例如肝细胞气球样变,汇管区炎症浸润,同时伴有自身免疫性肝炎,典型的界面型肝炎以及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由于两种疾病在治疗策略上存在差异,那么如何合理地平衡抗病毒治疗和免疫抑制治疗则是临床管理的关键问题[2]

针对慢性肝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治疗目标主要包括控制病毒的复制,调节患者免疫状态,减轻患者肝脏炎症,并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尽可能地减少疾病进展为肝硬化的风险。甘草酸二胺是从甘草酸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炎,免疫调节以及肝细胞的保护作用,也是治疗病毒性肝炎和自身免疫肝炎的重要药物之一。甘草酸二胺可以通过抑制患者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减少促盐因子的释放,从而降低肝细胞的炎症损伤,而适度的调节T细胞免疫功能,能够减少异常的自身免疫攻击,从而减轻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的免疫介导性肝损伤。门冬氨酰胺可参与三羧酸循环,提高患者的肝细胞ATP生成能力,增强患者肝脏解毒功能。钾和镁是维持患者肝细胞膜电位的关键离子,补充适量的钾和镁能够减少患者肝细胞损伤,提高肝细胞存活率。促肝细胞生长素是一种生物活性因子,能够促进患者肝细胞增殖和组织修复,促细胞生长素可以激活患者体内的MAPK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患者肝细胞DNA的合成,加快肝组织的修复,而促细胞生长素还具有抗纤维化功能,能够抑制患者肝星状细胞活化,减少胶原蛋白的沉积,从而延缓肝纤维化进展[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的差异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预后各项肝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的差异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究其原因,甘草酸二胺,左旋门冬酰胺,钾,镁以及促肝细胞生长素的联合运用,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改善肝功能,减少肝纤维化进展,更适用于慢性肝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的肝损伤修复。

综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施行甘草酸二胺联合左旋门冬酰氨钾镁促肝细胞生长素药物治疗,与常规治疗比较,其能够达到比较明显的治疗效果,能够很大程度改善患者肝功能,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余锴,梅云华,周金容,程正银.超声瞬时弹性成像诊断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肝纤维化效能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5,28(2):190-193.

[2]黄超,巫琳琳,杨晓琴,王文娟,陆凯丽,唐润科,江崛.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逍遥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5,48(1):82-89.

[3]赵浚彤,牛庆慧,李金金,宗守凯,刘欢,张龙霄.以反复发热起病伴HBsAg阳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并文献复习[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25,33(1):75-8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