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功能指标及炎症指标的影响分析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丁晔阳

五河县人民医院 安徽省五河县 233300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选择丁苯酞药物展开治疗后对患者血清炎症指标以及神经功能评分产生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我院2023年01月~2023年10月时间范围内的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临床治疗工作;本次治疗小组划分依据为投掷硬币法;参照组(29例):临床选择阿替普酶药物完成疾病治疗;研究组(29例):除给予参照组药物治疗之外,选择丁苯酞药物完成疾病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指标水平以及神经功能评分结果。结果:研究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参照组比较,治疗后,各项血清炎症指标水平表现为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结果表现为显著降低(P<0.05)。结论: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开展治疗工作期间,丁苯酞药物的合理应用,可确保患者的血清炎症指标水平以及神经功能获得双重改善。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丁苯酞;血清炎症指标;神经功能评分

正文


   急性脑梗死作为一种临床多发病以及严重病,受到充分关注[1]。主要因为患者表现出脑血管阻塞导致患病。在治疗期间,静脉溶栓属于主要手段,尤其以阿替普酶药物应用居多[2]。但此种药物单纯应用,无法对患者复杂多变的治疗需求给予充分满足。在此种情形下,丁苯酞作为新型神经保护剂,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呈现出显著应用价值[3]。本次研究充分分析在开展急性脑梗死疾病治疗工作期间,丁苯酞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展开下述的阐述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我院2023年01月~2023年10月时间范围内的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临床治疗工作;本次治疗小组划分依据为投掷硬币法;参照组(29例):男患者共计17例,女患者则为12例;年龄的分布范围为50~82岁,计算为(71.65±2.25)岁平均值;病程的分布范围为2~4.6h,计算为(3.25±0.13)h平均值;研究组(29例):男患者共计16例,女患者则为13例;年龄的分布范围为51~83岁,计算为(71.66±2.26)岁平均值;病程的分布范围为2~4.7h,计算为(3.26±0.15)h平均值;两组的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P>0.05)。

1.2 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临床MRI检查以及脑CT检查等获得确诊;②患者疾病均属于首次发作;排除标准:①短时间具有抗凝药物应用史;②表现出凝血功能障碍情况;③伴有肝肾功能障碍情况。

1.3 方法

1.3.1 参照组方法

    临床选择阿替普酶药物完成疾病治疗。主要选择0.9mg/kg体质量的注射用阿替普酶展开治疗。其中选择静脉推注的方式对总剂量的10%实施给药治疗;选择静脉滴注的方式对剩余剂量的90%实施持续输入治疗,控制输入时间<60min。

1.3.2 研究组方法

    除给予参照组药物治疗之外,选择丁苯酞药物完成疾病治疗。主要选择丁苯酞软胶囊,以每天3次频率以及每次0.2g剂量实施口服治疗。对于两组患者均实施为期14d治疗。

1.4 观察指标

1.4.1 血清炎症指标水平测定结果组间比较

    本次研究在对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血清炎症指标水平测定即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1.4.2 神经功能评分测定结果组间比较

    本次研究在对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测定神经功能评分期间,主要选择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展开对应评定。评定结果分值区间为0分~42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随着分值的提升而逐渐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SPSS23.0统计学软件统计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结果数据,对于血清炎症指标水平测定结果、神经功能评分颈椎功能障碍评分等为计量资料,临床合理实施t检验,并予以表示;以P<0.05为呈现出显著差异。

2、结果

2.1 血清炎症指标水平测定结果组间比较

研究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参照组比较,治疗前,血清炎症指标水平结果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血清炎症指标水平表现为显著降低(P<0.05)。(见表1)

1 血清炎症指标水平测定结果组间比较 (

组别

hs-CRP(mg/L)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n=29)

5.45±1.17

2.69±0.19

参照组(n=29)

5.39±1.29

3.15±0.35

t

0.1855

6.2202

P

0.8535

0.0000

2.2 神经功能评分测定结果组间比较

研究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参照组比较,治疗前,神经功能评分结果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结果表现为显著降低(P<0.05)。(见表2)

2 神经功能评分测定结果组间比较(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n=29)

36.39±4.25

12.66±2.43

参照组(n=29)

36.41±4.29

18.23±2.45

t

0.0178

8.6925

P

0.9858

0.0000

3、讨论

 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给予治疗期间,需要将患者的脑组织血流灌注尽早恢复,从而避免缺血缺氧的影响,使得患者的脑细胞受到严重损害[4]。临床具体在开展疾病治疗工作期间,抗血小板聚集方法、溶栓治疗方法以及神经保护方法等获得一定程度应用[5]。其中阿替普酶作为溶栓常用药物,可获得一定效果,但单纯用药,效果欠佳。在此种情形下,丁苯酞药物的有效应用,可获得脑细胞保护以及脑循环改善等系列治疗效果,可将炎症反应明显减轻,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给予显著促进。

结合本次的用药结果,研究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参照组比较,治疗后,各项血清炎症指标水平表现为显著降低;神经功能评分结果表现为显著降低。分析原因为,在阿替普酶药物应用基础上,丁苯酞药物的有效应用,可对炎症因子的释放给予全面抑制,进一步对炎症因子的产生以及释放给予充分抑制,从而避免炎症反应对患者的脑组织造成严重损害,对血流的恢复给予促进,确保患者的脑血流量获得显著增加,获得显著的脑循环改善效果,从而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给予促进。

综上所述,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开展治疗工作期间,丁苯酞药物的合理应用,可确保患者的血清炎症指标水平以及神经功能获得双重改善。

【参考文献】

[1]林雅明,吴云虹,肖林婷,等.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3,39(18):2602-2606.

[2]邵枝定,许忠强,许利.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3):523-526.

[3]李一才,韩国胜,窦寿坦,等.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3,39(6):763-767.

[4]南楚,黄爱玲,陈维萍,等.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Lp-PLA2、IL-18、OX40L的影响[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3,40(3):266-269.

[5]孙军,张丽阳,陈笛,等. 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及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58(3):358-36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