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外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模型构建及护理干预应用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谭春梅

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563000

摘要

目的:构建神外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风险评估模型,并探讨其在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4年6月-2024年12月收治的80例神外重症患者,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构建模型,基于模型实施护理干预,对比干预前后DVT发生率。结果:确定年龄≥60岁、手术时间≥3 小时等为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模型预测效能良好,AUC达0.82。干预后DVT发生率从17.5%降至6.25%(P<0.05)。结论:构建的风险评估模型能有效预测DVT风险,基于此的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神外重症;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模型;护理干预

正文

一、引言

神外重症患者病情危重,常伴有意识障碍、肢体活动受限,是DVT形成的高危人群。DVT不仅影响康复,严重时可导致肺栓塞,威胁生命安全。如患者李某,脑出血术后长期卧床,术后第5天突发呼吸困难,确诊为肺栓塞,影响预后。因此,准确评估DVT风险并干预意义重大。目前缺乏专门针对神外重症患者的DVT风险评估模型,本研究旨在构建模型并探讨其在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

二、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246-202412月于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80例神外重症患者,男48例,女32例,年龄25-80岁,平均(55±10)岁。纳入标准:符合神外重症诊断标准;住院时间≥7 天。排除标准:入院前已存在DVT;患血液系统疾病或接受抗凝治疗;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影响研究结果。

(二)研究方法

危险因素收集: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疾病相关资料(疾病类型、手术方式、麻醉时间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凝血功能、D - 二聚体等)及肢体活动情况。手术方式中,开颅血肿清除术32例,颅内肿瘤切除术24例,其他24例;麻醉时间平均(3.5±1)小时。

模型构建:单因素分析筛选相关因素,将有统计学意义的纳入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评估模型:P=1/1+e-Z),Z=-3.256+1.235× 年龄(≥60= 1<60= 0+1.024×手术时间(≥3小时= 1<3小时 = 0+0.987× 术后卧床时间(≥7= 1<7= 0+1.156×D - 二聚体(≥500μg/L=1<500μg/L=0+1.324×肢体活动受限(是= 1,否= 0)。根据P值划分风险等级,P≥0.5为高风险,0.2≤P<0.5为中风险,P<0.2为低风险。

护理干预措施:

低风险组:常规护理,定时翻身(每2小时1次)、鼓励主动活动肢体(踝泵运动,每小时5-10次)。

中风险组:常规护理 + 气压治疗,2/d,每次30分钟。

高风险组:中风险组护理 +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三)观察指标

观察住院期间DVT发生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比较干预前后发生率。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率表示,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一)危险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 岁、体重指数≥25kg/m² 等与 DVT 形成有关(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确定年龄≥60 岁、手术时间≥3 小时、术后卧床时间≥7 天、D - 二聚体≥500μg/L、肢体活动受限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

(二)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构建的模型校准度良好,Hosmer - Lemeshow 检验 P>0.05

(三)护理干预效果

干预前 DVT 发生率 17.5%14/80),干预后降至 6.25%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讨论

(一)神外重症患者DVT形成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表明,年龄≥60 岁、手术时间≥3 小时等是神外重症患者 DVT 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增长,血管内皮功能减退,血液黏稠度增加;长时间手术和麻醉损伤血管内皮,激活凝血系统;术后长期卧床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D - 二聚体升高提示高凝状态;肢体活动受限影响静脉回流。年龄≥60 岁患者 DVT 发生率 25%10/40),高于年龄< 60岁患者的10%4/40)。

(二)风险评估模型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构建的风险评估模型,全面综合了多个关键因素,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DVT风险。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可以依据该模型对患者进行精准分层管理。对于不同风险级别的患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例如针对高风险组的15例患者,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实施强化的干预手段。经过针对性干预后,这15例患者中DVT发生率降至 13.33%2/15),远低于未实施该模型时的发生率。这不仅有效提高了预防效果,还避免了医疗资源的不必要浪费,显著提升了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三)护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基于风险评估模型所实施的护理干预措施,在降低DVT发生率方面成效显著。通过对低、中、高不同风险组患者实施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如低风险组的常规护理、中风险组的气压治疗以及高风险组的抗凝治疗等,成功地打破了DVT 形成的条件链。不仅有效预防了DVT的发生,还减少了患者因DVT引发的痛苦与并发症,极大地促进了患者的康复进程,为神外重症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提供了坚实的护理保障。

五、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神外重症患者DVT风险评估模型预测效能良好,基于此的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DVT发生率,为临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方法,值得推广。未来需扩大样本量验证优化模型,加强护理人员培训,确保护理措施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航.护理干预在预防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20):182-185.

[2] 田欢,王丽,秦岚,.综合干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24,10(07):782-786.

[3] 李银花,李灯凯,刘磊.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及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2024,19(06):867-87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