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联合药棒穴位按摩在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中的应用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张建群

正安县中医院 563499

摘要

目的:探究拔罐联合药棒穴位按摩在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5年1月期间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治疗)和实验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拔罐联合药棒穴位按摩)。结果:治疗后,实验组VAS评分、ODI指数低于对照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拔罐联合药棒穴位按摩可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改善功能障碍,降低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拔罐;药棒穴位按摩;疼痛缓解

正文


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退变、损伤等原因,导致椎间盘的髓核突出,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从而引起腰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保守治疗因其创伤小、风险低等优势,成为多数患者的首选。拔罐和药棒穴位按摩作为传统中医疗法,在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研究旨在探讨拔罐联合药棒穴位按摩在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31月至2025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标准: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经CTMRI检查确诊;年龄在18-65岁之间;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腰部有皮肤破损、感染等情况;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依从性差,不能配合完成治疗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20-63岁,平均(42.5±5.8)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1±0.8)年。实验组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22-65岁,平均(43.2±6.1)岁;病程4个月-4.5年,平均(2.3±0.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实验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腰椎牵引、口服非甾体消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0.3g,每日2次)等。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拔罐联合药棒穴位按摩。拔罐: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腰部及下肢。选用大小合适的玻璃火罐,在腰部的肾俞、大肠俞、委中以及下肢的环跳、阳陵泉等穴位处,采用闪罐法,将火罐迅速拔在穴位上并立即取下,反复操作1015次,至局部皮肤出现潮红。然后在上述穴位处留罐510分钟。药棒穴位按摩:选用由乳香、没药、木瓜、防风等中药制成的药棒。患者仍取俯卧位,按摩师手持药棒,以点按、揉、滚等手法对肾俞、委中、环跳等穴位进行按摩。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拔罐和药棒穴位按摩均每周进行3次,持续治疗2周。

(三)观察指标

1.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在一条长10cm的直线上,两端分别标有0(表示无痛)和10(表示剧痛),让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感受在直线上标记,所得数值即为VAS评分。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进行评估[2]

2.功能障碍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估。ODI包括疼痛强度、生活自理能力、提物、行走、坐、站立、睡眠、性生活、社会活动、旅行等10个项目,每个项目得分05分,总分为050分,得分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进行评估[3]

3.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分别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ml,离心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4]

(四)研究计数统计

SPSS 22.0这个专门统计数据的软件来分析数据。要是数据是那种有具体数值,能算平均值的数据,就用平均数再加上或者减去标准差的方式,写成(x±s)这样的形式。要是想看看两组这种数据有没有差别,就用t检验这个办法。要是数据是像人数、个数这种能数清楚的,就用χ²检验来分析。最后看结果的时候,要是P这个数值小于0.05,那就说明这两组数据的差别是有意义的。

二、结果

(一)疼痛程度(VAS评分)

1两组效果对比

指标

对照组

实验组

t

P

治疗前VAS评分

(6.8±1.2)

(6.9±1.1)

0.436

0.664

治疗1VAS评分

(5.2±1.0)

(4.1±0.9)

6.345

<0.001

治疗2VAS评分

(4.0±0.8)

(2.8±0.7)

8.672

<0.001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2后,实验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拔罐联合药棒穴位按摩能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

(二)功能障碍情况(ODI指数)

2两组效果对比

指标

对照组

实验组

t

P

治疗前ODI指数

(35.6±4.5)

(36.2±4.2)

0.784

0.435

治疗1ODI指数

(28.5±3.8)

(23.6±3.2)

7.348

<0.001

治疗2ODI指数

(22.3±3.0)

(17.5±2.5)

9.563

<0.001

治疗前,两组患者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2后,实验组ODI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拔罐联合药棒穴位按摩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

(三)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3两组效果对比

指标

对照组

实验组

t

P

治疗前TNF-αpg/ml

(35.6±5.2)

(36.1±4.9)

0.554

0.581

治疗后TNF-αpg/ml

(28.3±4.5)

(22.6±3.8)

7.125

<0.001

治疗前IL-6pg/ml

(25.4±3.6)

(25.8±3.4)

0.647

0.518

治疗后IL-6pg/ml

(18.7±3.0)

(14.2±2.5)

8.456

<0.001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后,实验组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拔罐联合药棒穴位按摩可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

三、讨论

)拔罐联合药棒穴位按摩对疼痛缓解的作用

联合疗法的镇痛优势体现于气血-经筋的双维调节。治疗1周及2实验组疼痛缓解的持续性,源于拔罐温热负压与药棒穴位刺激的机制耦合。罐疗的热力渗透如同液态针灸,42℃左右的罐体温度扩张局部血管至原管径的1.5-2倍,加速的血流不仅带走堆积的乳酸等致痛物质,更将局部代谢废物清除效率提升[5]。这种物理冲刷效应,配合负压形成的机械牵拉,如同给筋膜组织做深层呼吸,有效松解腰背部僵硬的肌肉纤维。药棒按摩的穴位选择暗含俞原配穴的配伍智慧。肾俞穴的螺旋式点按,通过第2腰椎旁开1.5寸的精准定位,激活督脉与足太阳经的经气交会。当药棒(含川芎、乳香等透骨药物)以来压力作用于肾俞,药物透皮吸收与穴位刺激形成药穴同效:一方面补益肾经元气,如同给腰椎注入稳固剂;另一方面改善深层竖脊肌的血氧供应,使肌电活动紊乱频率降低。委中穴的弹拨手法则遵循腰背委中的古训,在腘横纹中点的刺激不仅疏通膀胱经壅滞,更通过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传导,将镇痛效应沿足太阳经向上投射至腰阳关,形成远端局部的联动调节。环跳穴的,作为胆膀胱经交会穴,360°的环状刺激不仅松解梨状肌痉挛,更打通坐骨神经的气血通道。当罐疗在环跳形成的紫红色罐印与药棒的持续刺激叠加,可使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有效阻断腰椎间盘突出引发的疼痛痉挛疼痛恶性循环。

)对功能障碍改善的机制

联合疗法对功能活动的改善,源于对疼痛制动恶性循环的双向阻断。当罐疗的温热负压松解腰臀部僵硬的经筋(如梨状肌、臀中肌),如同给紧绷的橡皮筋解除挛缩,患者首先感受到的不是疼痛减轻,而是敢动了的心理暗示,这种基于软组织松解的活动许可,比单纯镇痛更能激发功能恢复的主动性。药棒在肾俞、环跳的循经推刮,则像给生锈的齿轮注入润滑剂,使长期因疼痛代偿的步态逐渐回归正常。关节复位的手法智慧藏于细节之中。针对腰椎小关节紊乱,按摩师采用四点触压法:拇指顶推错位的横突,食指固定上位棘突,这种骨错缝的精准归位,不仅解除神经根的机械性卡压,使腰椎关节的活动度恢复正常,还增强了腰部肌肉的弹性与力量。肌肉功能的重建是另一个关键维度。药棒在委中穴的弹拨配合罐疗地走罐,如同给废用的竖脊肌做唤醒训练:沿膀胱经走罐时产生的持续牵拉,激活休眠的肌梭感受器;药棒对秩边穴的震颤刺激,促进深层多裂肌的等长收缩。这种外松内紧的调节,使腰部肌肉从保护性僵硬转化为弹性稳定,让患者在行走时步伐更加稳健,坐立时能够保持正确的姿势,提物时也能更加轻松[6]

)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联合疗法对血清炎症因子的抑制,源于体表刺激体内应答的精准对话。在腰椎间盘突出TNF-α如同失控的炎症信使,IL-6则像推波助澜的水肿催化剂,这些炎症因子会导致神经根周围的组织出现炎症水肿,进一步加重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引发更为剧烈的疼痛,但是药棒的中药透皮机制有很大作用。乳香、没药的挥发油成分(含α蒎烯、柠檬烯)在穴位按摩的机械应力下,形成0.10.3mm药物渗透,经皮吸收后直接靶向炎症灶。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这些成分可竞争性结合IL-6受体,阻断其与gp130蛋白的耦联,从而抑制JAK-STAT通路的过度激活。这种精准阻断不同于激素的广泛抑制,更符合中医活血而不破血的治疗原则此外,罐疗在治疗初期(0-1周)通过体表温热快速降低IL-6的急性升高,药棒则在中后期(1-2周)持续抑制TNF-α的慢性释放。当罐印从紫黑(提示瘀热)转为淡红(气血调和),对应的是Th1/Th2细胞平衡的重建——这种动态调节,如同给炎症反应安装了智能调节阀:既遏制急性期的剧烈反应,又纠正慢性期的免疫紊乱[7]。最值得关注的是联合疗法的经络免疫机制。罐疗刺激的膀胱经背俞穴,通过脊神经后支将信号传入脊髓,触发IL-10等抗炎因子的释放;药棒在环跳穴的持续刺激,则激活局部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形成神经免疫的双向调节。这种古老疗法的现代机制,揭示了中医腧穴内脏相关理论的科学内涵——当体表刺激通过C纤维传入中枢,不仅调控局部炎症,更在丘脑水平重塑疼痛炎症的神经映射,为则不痛提供了炎症因子层面的诠释。

四、结论

本疗法通过罐疗祛瘀、药棒通络的筋骨同治模式,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非药物介入的新思路。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外治调内的绿色疗法,既规避了口服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又弥补了手术治疗的不可逆性,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阶梯治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中间选择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庆林.针刺联合药棒穴位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疼痛程度,腰椎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药研究,2024,3(10):103-105.

[2]李建芬.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药棒按摩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药研究,2024,3(21):52-54.

[3]周金苹,冉家杰,田航,.择时药棒穴位按摩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护理学,2023.DOI:10.12677/NS.2023.124061.

[4]李娅.药棒穴位按摩配合药酒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应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2.

[5]马勤,冉丹丹.药棒穴位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23,42(10):59-61.

[6]李立基.推拿手法联合药棒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22,12(26):118-120.

[7]向丹,蒲尚喜,穆浩宏.药棒穴位按摩与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观察[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1(1):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