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安宁疗护在老年病房临终患者中的综合护理意义
摘要
关键词
老年病房;安宁疗护;临终护理;焦虑状态评分(HAMA)
正文
有研究表明,对死亡来临充满恐惧,合并焦虑、烦躁情绪的临终患者比例超40%,另有调查显示,在“临终时的困扰”选项中,超40%的老年患者均选择了“死亡会痛苦”。故本研究以“安宁疗护”为切入点进行以下报道,意在分析此类护理模式对老年临终患者身心舒适度及临终环境的正面改善价值,使之有尊严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为2024年6月至2025年2月期间我院老年病房内50例预计生存期<6个月的临终期患者开展本次研究工作,经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依据红-蓝双色球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划分至A组(25例)与B组(25例)。A组:男女比例15/10;年龄75至88(81.53±1.11)岁;B组:男女比例16/9;年龄75至90(82.14±1.03)岁。以上数据均录入t检验系统分析,组间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 常规护理指导服务
①视组内患者疾病特点遵医嘱合理用药,密切关注病情变化;②向患者本人及家属介绍病区环境,给予必要的情绪支持等。
1.2.2 安宁疗护服务
①构建安宁疗护团队(由3至5名N2级及以上护理人员与1名科护士长构成),于患者入科当日,共同配合完成临床评估,了解不同患者详细情况(如疾病期望值、患者本人的家庭地位、经济情况、情绪状态等),以此针对性设计死亡教育内容,经护士长审核后实施。在日常护理期间,应选择适宜时机为患者开展死亡教育工作,期间要保障病房内无闲杂人等,且此时患者心态相对平稳。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工具、图文手册、案例分享等方式,引导患者了解到,死亡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也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并指引患者回顾人生,如以往发生过的美好事情、生命中最引以为傲的时刻……使其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与尊严。并且,护理人员应注重与家属之间的信息传递工作,告知患者心中的遗憾、愿望、身后事安排等信息,鼓励家属、朋友多看望患者,并进行一些简单的护理服务,如帮助患者喂饭、洗头、修剪指甲、翻身等。
②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动态评估患者疼痛信息,针对剧烈疼痛(7至10分)者需每日评估3次(10:00/14:00/18:00)、明显疼痛(4至6分)者需每日评估2次(10:00/14:00)、轻度疼痛(1至3分)者则每日评估1次即可。在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期间,可通过抚触、推拿按摩、针灸等途径增强镇痛效果,提高疼痛阈值。为防止或减轻压疮的发生,应为患者提供电动充气压床垫,申报预见性压疮报告或带入性压疮报告,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整理。另有研究表明,芳香疗法这类非药物干预手段有助于缓解失眠,调节情绪。组内患者为非易敏体质的情况下,协助其在病床上保持舒适体位(卧位、半卧位均可),随后选择复方精油(由薰衣草、佛手柑、姜油1:1:1比例调和而成),并连接电式熏香灯,充分预热后,自熏香灯上方容器内置入7ml冷开水与3至4滴复方精油,指导患者闭上双眼,保持平稳呼吸,感受香气弥漫,进行冥想呼吸训练,30min/次,2次/d。
1.3观察指标
①疾病应对方式[以医学应对问卷(MCMQ)作为评估依据,结合4级评分制度计算“面对”、“回避”、“屈服”分值,其中“面对”分值越高,提示被试者面对疾病有更积极的心理应对感,而“回避”、“屈服”分值越高,则提示被试者存在更为沉重的消极心理行为]。
②焦虑状态[以5级评分制度围绕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中“焦虑心境”、“认知功能”、“躯体性焦虑”等14条项目进行评分,该量表评分临界值为14分,被试者总分>14分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
1.4统计学方法
经SPSS26.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t检验系统分析,B组患者MCMQ、HAMA评分结果均与A组患者相比有更理想的改善效果(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组内患者疾病应对方式、焦虑状态有关指标对比()
组别 | 面对(分) | 回避(分) | 屈服(分) | HAMA(分) |
A组(n=25) | 18.89±2.08 | 14.92±2.05 | 9.63±1.46 | 20.94±1.97 |
B组(n=25) | 21.74±2.19 | 13.23±2.01 | 8.28±1.09 | 17.13±2.01 |
t | 4.718 | 2.943 | 3.705 | 6.769 |
P | 0.001 | 0.006 | 0.001 | 0.001 |
3讨论
当前医技水平无法治愈,生存期<6个月的患者即“临终患者”,包括但不限于恶性肿瘤晚期、多器官功能衰竭、脑卒中并危及生命疾病等等[1]。相比以下,临终患者机体营养状况极差,常伴大小便失禁、压疮、意识障碍等问题,使患者承受着严重的病痛折磨。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我国≥60岁老年人数量自2022年的2.8亿人达到2024年的3.1亿人,提示我国已进入深度人口老龄化社会,此背景下,临终老年患者比例有逐年攀升趋势,为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现如今,安宁疗护已逐渐普及于临床,与常规护理不同的是,前者针对已无法救治的临终患者不主张开展各类有创性操作(如留置胃管、气管插管等),不再通过积极方式进行治疗,而是强调心理安抚、死亡教育、积极镇痛、优化疗养环境等途径,以尽可能改善患者临终期身心舒适度,满足其合理需求,使其尽量在无痛苦、有尊严的状态下结束生命[3]。简而言之,安宁疗护贯彻“不加速也不拖延死亡”的核心观念,而是通过一系列合理途径来改善临终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与心理适应性,这是现代医学人文事业发展的重要体现[4]。本研究视老年临终患者临床特点,为其制定安宁疗护计划,并对比实施常规护理指导的A组患者,发现B组患者MCMQ、HAMA评分结果有更理想的改善价值(P<0.05)。
综上所述,安宁疗护在老年病房临终患者中的综合干预价值更为理想。
参考文献
[1]张倩,普妍霏,洪熙. 在老年病房开展安宁疗护临床护理实践的可行性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8):293.
[2]董佩霞,刘瑞卿,王素娟,等. 安宁疗护联合认知干预措施对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治疗的影响[J]. 四川解剖学杂志,2024,32(2):88-90.
[3]林文琴,陈晴,王加伟,等. "互联网+社区安宁疗护"在社区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智慧健康,2024,10(16):116-119.
[4]郑婵娟. 老年病房临终患者中安宁疗护护理干预实施效果分析[J]. 临床护理研究,2023,32(2):123-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