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一体PDCA护理模式对新生儿PICC护理的效果观察
摘要
关键词
医护一体PDCA护理;新生儿;PICC
正文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是低体重早产和危重新生儿长期静脉药物治疗或肠外营养的重要途径,可避 免反 复 穿 刺 对 患 儿 血 管 的 刺 激 且 增 加 抢 救 成 功 率[1 - 2]。但是重症新生儿浅表静脉细、循环差,而静脉营养具有高渗性、高刺激性,极易发生静脉外渗或渗出,给患儿增加痛苦,PICC 虽然优于其他静脉输注工具,但其并发症仍较多。一旦有并发症不仅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对患儿的生命安全也构成威胁,极易引起医疗纠纷,因此 PICC 留置期间加强护理降低并发症发生这一问题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但是传统的护理模式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PICC置管新生儿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创新护理方法[3]。医护一体PDCA护理是将医护一体化护理与PDCA循环相结合的新型护理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医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4]。为了观察医护一体PDCA护理的应用价值,文章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3年8月-2024年9月50例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按照护理方案分组。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胎龄为28+1~37+2周,平均为(32.32±2.31)周;置管时日龄 1~12 d,平均(8.56±1.27)d;体重980~2023g,平均为(1625.3±126.3)g。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27+1~38+2周,平均为(32.12±2.23)周;置管时日龄 1~10 d,平均(8.56±1.37)d;体重1065~2103g,平均为(1626.32±131.35)g。本研究符合医学 伦理要求,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纳入研究的患儿家 属均对本研究内容知情,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PICC护理,先告知患者PICC置管的作用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确保家长签字确认后按照PICC置管操作规范进行置管。
观察组采取医护一体PDCA护理,具体措施为:(1)PLAN:科室成立医护一体化PICC质控小组,成员包括:主管医师、护士长、2名新生儿PCC 穿刺与维护护士,置管护士和维护护士要求临床护理工作时间>5年、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扎实,。本次研究前对小组成员展开专项培训,增强小组成员的责任意识。查阅近年来PICC导管维护相关文献及理论,主要制定置管同意书、置管流程、定期维护等,规范操作和维护流程。(2)DO:①提高穿刺技术:根据新生儿的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置管静脉,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采取B超进行PICC置管定位,由已参加过超声导管尖端定位培训班学习的, 并接受过本院超声科临床实践学习的本科医师操作。定位标准:需符合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在 2016版 INS 指南中推荐PICC 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应位于 上腔静脉、下腔静脉的下段或靠近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5],置管护士实时调整导管长度,使到达置管的最佳长度,置管后进行固定。最后进行床旁 X线定位,由放射科医生对导管末端位置进行床旁 X 线摄影确认,X 线片的判读由一名影像学医生及本科资深医师和 PICC 专科护士共同完成。定位标准:符合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Intravenous nurses society,INS)的 X 线 尖端定位要求,经上肢穿刺以第 4 至第 6 胸椎作为标准定位,经下肢穿刺以第 8 至第 10 胸椎为标准定位。②导管维护护理:小组成员严格做好导管维护管理,做好床旁交接班,每班共同查看并记录PICC置管深度、臂围,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血情况,每周更换1次输液接头,如发现污染立即更换,每天脉冲式(推-停-推)冲管3次,若发现机械性静脉炎应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关措施处理。③并发症预防:(1) 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 。 (2) 优化置管流程, 减少置管过程中尝试次数。 ① 穿刺前将PICC导管完全浸泡在生理盐水中, 经过生理盐水充分浸泡过的PICC导管具有抗凝和润滑的作用, 这样可以减少置管时对血管内膜的损伤, 能有效降低静脉炎发生率[6]。 ② 送管手法应轻柔, 沿着血管走向采用辐射台的秒表进行计时,送管速度控制在1分钟/cm,匀速送入, 以免导管尖端穿破血管或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 (3)外露的导管不宜过长、禁止被挤压, 防导管折断。外露的导管应成C形或S形弯曲固定, 固定要牢固, 非张力性粘贴3M透明敷贴。 (3)CHECK:护士长定期、不定期进行抽查,检查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情况,并与小组成员分析目前护理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4)ACTION:对本次循环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将当前未解决的问题纳入下一个循环。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PICC相关并发症以及家长满意度的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进行统计表述,两组计数值采用X2值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
观察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
组别 | 穿刺点感染 | 堵管 | 静脉炎 | 总发生率(%) |
观察组(n=25) | 1 | 0 | 0 | 4.0 |
对照组(n=25) | 2 | 1 | 1 | 16.0 |
X2值 | 5.134 | |||
P值 | 0.041 |
2.2两组家长满意度差异
观察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满意度差异
组别 | 非常满意 | 基本满意 | 不满意 | 总满意率(%) |
观察组(n=25) | 13 | 11 | 1 | 96.0 |
对照组(n=25) | 8 | 13 | 4 | 84.0 |
X2值 | 5.264 | |||
P值 | 0.042 |
3. 讨论
PICC置管是临床常用的静脉输液途径,多适用于长期静脉治疗患者,与常规的静脉留置针相比,可以延长留置时间,减少静脉炎、药物外渗等不良反应发生。目前PICC置管多用于需要长期静脉治疗患者中,例如营养支持、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但是PICC置管期间也会引起一些并发症,例如堵管、血栓形成、导管堵塞、导管位移等。新生儿由于身体发育不成熟,更容易发生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例如新生儿容易拖拽导管,导致导管滑脱情况发生[7]。因此需要加强此类患儿的临床护理。
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主要是要求医生与护士共同参与患者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促使护理管理更加细致、完善,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主要是面向患者存在的各种问题,优化护理措施,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在实际操作中,通常是通过建立护理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护理方案制定,提高护理措施的针对性,并且要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讲解相关知识以及注意事项。主管医生需要负责向家长讲解PICC置管的目的与优势,责任护士需要讲解PICC置管期间的注意事项以及护理方法等。采取各种教育手段,提高家长对PICC置管的配合度,减少各种风险事件的发生。出院后还需要做好家长的随访指导,督促家长定期带患儿复查,评估病情变化并做好PICC导管维护。PDCA循环管理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主要是分为PLAN→DO→CHECK→ACTION四个环节,通过不断循环解决实际护理问题,从而减少护理潜在风险,提高护理质量。PDCA循环过程中,不断进行问题的改进与总结,为下一个循环提供经验指导,有助于促进精细化管理模式的转变。PDCA循环管理是一种质量控制工具,可以减少护理缺陷发生,改善患儿的身心状况,获得更加理想的护理效果。目前该护理模式在临床获得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加速疾病康复,改善其预后结局。将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与PDCA循环管理模式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上述两种护理管理方法的优点,基于PICC置管期间的潜在风险,通过循环往复的质量改进,从而提出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加强护理管理,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际护理工作中,可以改善患儿的健康状况,减少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文章主要是将医护一体化模式与PDCA管理模式相结合,医护一体化可以整合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医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做好医疗支持;而PDCA循环管理主要是通过持续性改进护理质量,解决具体问题,从而提高整体护理水平[7]。目前有较多研究指出,医护一体PDCA护理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以降低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提高治疗安全性,这与文章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8]。本次研究中:观察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这说明医护一体PDCA护理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儿的预后情况。
综上所述,医护一体PDCA护理的应用,可以降低PICC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家长满意度。
参考文献
· [2] 侯阿娜,富建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致极低出生体重儿心包积液及心包填塞一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21,28(2):148-151.
[3] BING S., SMOTHERMAN C., RODRIGUEZ R.G., et al. PICC versus midlines: Comparison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and midline catheters with respect to incidence of thromboembolic and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2022,223(5):983-987.
[4] 孙丹,王妍妍,赵露露,等. 医护一体PDCA模式对新生儿PICC护理的效果分析[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3,8(11):104-106,100.
[4] 沈婷,余婷,聂玲,等. 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继发性异位预防和处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 中华护理杂志,2023,58(18):2273-2281.
[5] Infusion Nurses Sosiety.Infusion nursing standards of practice[J].JINS,2016,39(1s):38-39.
[6]焚红苓, 绳宇.肝素盐水有效降低PICC插管后静脉炎发生的临床研究[J].现代护理, 2004, 10 (12) :1087.
[7] AMANDA J.,ULLMAN, REBECCA S.,PATERSON, JESSICA A.,SCHULTS, et al. Do antimicrobial and antithrombogenic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materials prevent catheter complications? An analysis of 42,562 hospitalized medical patients[J].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2022,43(4):427-434.
[8] 韩敏,朱莉,徐兵. 医护一体PDCA护理模式对新生儿PICC护理的效果观察[J].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9):1604-1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