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外科护理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郭亚男

本溪市卫生学校 辽宁省本溪市 117000

摘要

本文聚焦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外科护理教学模式。阐述该模式通过构建逼真虚拟场景助力教学,在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增强知识理解与记忆、培养应急处理能力等方面效果显著。同时分析面临技术成本高、教学资源适配难、师生技术适应慢等问题。提出降低成本、优化资源、加强培训等对策,为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外科护理教学;教学模式

正文


引言

外科护理教学对培养专业护理人才至关重要。传统教学模式多依赖理论讲授与有限的模拟操作,难以让学生充分体验真实手术护理场景。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其沉浸式、交互性特点为外科护理教学带来新契机。深入探索该技术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与实践效果,解决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意义重大,这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一、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外科护理教学模式,核心在于打造高度逼真的虚拟手术护理场景。通过 3D 建模、动作捕捉等技术,还原各类外科手术全过程,从患者术前准备、术中护理配合到术后康复指导,都细致呈现。在手术室场景构建中,学生能看到手术台、无影灯、各类医疗器械等精准还原,还能模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在术前准备环节教学时,学生借助头戴式显示设备,进入虚拟病房,为虚拟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如询问病史、检查身体等操作,系统实时反馈操作是否规范。这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纯理论讲解的枯燥,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快速掌握术前准备要点。

该模式注重交互性设计,学生可与虚拟环境中的各类元素互动。在手术过程护理教学中,学生能操控虚拟器械,协助医生完成手术操作,如传递手术刀、缝合线等。当操作失误时,系统会及时提示并纠正。例如在模拟阑尾炎手术中,学生若错误传递器械,系统弹出提示框说明正确顺序,加深学生记忆。这种互动不仅提升学生动手能力,还培养其团队协作意识,如同在真实手术室与医生默契配合。教学模式还配备智能评估系统。学生完成各项虚拟护理操作后,系统从操作准确性、规范性、时间把控等多维度评估。在术后护理操作评估中,针对学生对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频率、伤口护理方法、康复指导内容等操作进行打分,并给出详细改进建议。这使学生清晰了解自身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升技能,也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实现个性化教学。

二、实践效果呈现

实践表明,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外科护理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上成效斐然。传统外科护理教学中,学生多依靠模型进行操作练习,这些模型与真实手术器械和场景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学生难以在有限的练习中真正掌握复杂手术护理操作技巧。而采用虚拟现实教学后,情况得到极大改善。以甲状腺手术护理为例,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能够多次模拟术中配合医生暴露甲状腺、处理血管等精细操作。虚拟场景精准还原了手术器械的触感与操作反馈,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对器械的使用熟练度大幅提高。在实践技能考核中,采用虚拟现实教学的学生平均成绩比传统教学学生高出 15 分左右,操作失误率降低 20% - 30%。他们能够更熟练、规范地完成护理操作,例如在器械传递环节,动作更加迅速、准确,与医生的配合也更为默契,这为学生未来进入临床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操作基础。

在知识理解与记忆层面,虚拟现实技术展现出独特优势。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通过抽象的文字和简单的图片来学习外科护理知识,对于复杂手术过程及护理要点的理解较为困难。而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在沉浸式环境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场景紧密融合。在讲解心脏搭桥手术护理时,学生能在虚拟场景中直观地看到手术步骤,包括如何切开胸腔、分离血管、搭建桥血管以及心脏血管连接方式等,同时还能清晰了解每个步骤对应的护理要点。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课后问卷调查显示,超 80% 学生表示对复杂手术护理知识的理解程度明显提升,记忆也更加牢固。在后续理论考试中,涉及虚拟现实教学知识点的题目,学生正确率比传统教学高出 25% - 30%。例如在考核心脏搭桥术后护理注意事项时,接受虚拟现实教学的学生能够更全面、准确地作答,表明该模式有效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与应用。

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在虚拟现实教学中也得到了有效培养。外科手术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各种突发状况,对护理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要求极高。虚拟场景能够模拟各类紧急情况,如手术中患者大出血、心跳骤停、麻醉意外等。在模拟肝脏手术中出现大出血场景时,学生需要迅速协助医生止血,判断出血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快速输血、调整患者体位以保证重要脏器供血等。经过多次模拟训练,学生的应急反应速度显著加快,处理措施也更加得当。在模拟应急考核中,采用虚拟现实教学的学生平均反应时间缩短 3 - 5 秒,措施正确率提高 30% - 40%。这意味着当学生未来在真实医疗场景中遇到类似突发情况时,能够凭借在虚拟训练中积累的经验,冷静、迅速地做出正确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三、现存问题与对策

尽管虚拟现实技术在外科护理教学中成效显著,但其推广之路障碍重重。首当其冲的便是技术成本高这一难题。专业虚拟现实设备价格堪称高昂,一套集高质量头戴式显示设备、精准动作捕捉装置及配套软件的基础配置,采购成本动辄数十万元。随着技术的飞速迭代,设备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一般 2 - 3 年便需更新换代,以确保教学体验的先进性与流畅性。同时,软件维护也并非一劳永逸,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漏洞修复、功能升级。这对于许多经费捉襟见肘的院校而言,无疑是沉重的经济负担。不仅如此,定制化教学资源开发更是成本不菲。要构建贴合外科护理教学大纲且高度逼真的虚拟场景,从前期的场景构思、模型设计,到后期的精细建模与程序编写,都需专业团队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这进一步加重了成本压力,极大地限制了技术在院校间的广泛应用。

为突破这些困境,需多方协同、多措并举。院校间可建立联合采购联盟,详细制定联合采购流程,推选代表统一与供应商洽谈。通过整合多所院校的采购需求,形成规模效应,获取更优惠的设备与软件采购价格。同时,鼓励院校内部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开发,充分利用开源技术平台。教师可借助这些平台的丰富资源与便捷工具,开发简单但实用的教学模块。政府层面,应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明确基金申请条件与审核流程,助力院校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资源适配方面,院校要组织护理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深度合作,依据教学大纲和临床实际需求,对现有资源进行全方位筛选、优化。针对常见外科手术护理内容,重新设计开发标准化教学模块,规范场景设定、操作流程等。此外,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院校间可通过平台分享优质资源,如虚拟手术案例、操作指南等,促进资源流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虚拟现实技术在外科护理教学中充分发挥效能。

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为外科护理教学带来变革。尽管面临成本、资源、技术适应等问题,但随着各方努力,成本将降低,资源会更适配,师生技术水平提升。未来,该技术将在外科护理教学中更普及,不断优化教学效果,培养更多优秀外科护理人才,推动护理教育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李明。虚拟现实技术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护理教育前沿,2022,15 (3):35 - 40.

[2] 王强。外科护理教学资源优化策略 [J]. 医学教育创新探索,2023,20 (4):55 - 60.

[3] 张悦。护理教学中师生技术培训模式构建 [J]. 健康职业教育,2024,30 (2):65 - 7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