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的长期效果观察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汪峰

临平愽陆医院 311100

摘要

目的 探究耳鼻喉科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长期效果。方法 取9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对其进行耳鼻喉科内窥镜手术,并对手术前后的鼻功能和症状评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手术后的鼻阻力及鼻声反射最小横截面值均显著优于手术前,差异有显著性,该结论通过t检验,P值均为0.004,小于0.05表示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此外,手术后的各项症状打喷嚏、鼻塞、鼻痒和鼻涕等评分值较手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该结论通过X²检验,P值均小于0.05,说明统计上具有显著性。结论 耳鼻喉科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能提升患者鼻功能并且减轻症状,具有显著的长期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耳鼻喉科内窥镜手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长期效果;鼻功能;数值评分系统

正文



引言

慢性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我国慢性鼻窦炎的患病率不断升高,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10%。此类患者以鼻塞、异味、流涕等为主要症状,严重时还可引发上颌窦炎、额窦炎等并发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不适。在所有慢性鼻窦炎患者中,鼻息肉是其常见的并发症,鼻息肉是指发生在鼻窦粘膜下层肿胀的泡状囊肿,主要通过鼻腔或鼻咽部展示。耳鼻喉科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效果已得到临床认可,手术后患者的鼻阻力及鼻声反射最小横截面值得到显著改善,同时,患者的鼻息肉相关症状明显改善,鼻塞、流涕、鼻痒及打喷嚏等症状都得到显著缓解。然而,目前关于耳鼻喉科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长期效果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耳鼻喉科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长期效果。采取了9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手术干预,并对手术前后的鼻功能和症状进行评估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26月到202212月期间的90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他们的症状,将他们分为两组:治疗前组和治疗后组,每组各包含90例患者。患者的年龄范围在18-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26±13.6)岁,平均病程为(4.23±2.18)年。

治疗前组的鼻阻力(Pa)为0.71±0.7,鼻声反射(最小横截面)为0.52±0.03。在打喷嚏、鼻塞、鼻涕、鼻痒等症状评价中,分数范围在3.58±1.64.03±1.75之间,平均症状评分为3.86±1.68.

治疗后组的鼻阻力(Pa)为0.38±0.0,鼻声反射(最小横截面)为1.27±0.36。在打喷嚏、鼻塞、鼻涕、鼻痒等症状评价中,分数范围在1.93±0.612.27±0.61之间,平均症状评分为2.12±0.69.

可以看出,通过耳鼻喉科内窥镜手术治疗后患者的鼻阻力明显降低,鼻声反射(最小横截面)有明显提高,症状评分也明显下降,说明手术对改善慢性鼻声炎鼻息肉患者的症状有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实的研究结果是合理的,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

1.2 方法

在此次研究的范围内,90位经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症状的患者(研究组)接受了耳鼻喉科的内窥镜手术疗法。所采纳的具体治疗途径如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麻醉,医师随后选取合适的内窥镜对鼻腔进行手术操作,确保移除所有的病变组织,包括但不限于息肉、鼻中隔偏曲部分等,同时在手术过程中,依旧保持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敬重,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出现可能。

在手术过程中,始终坚持无菌的操作标准,并搭配合适的抗生素使用,以预防术后的感染状况。此外,还需随时关注患者的身体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做出及时的处理。

在了解手术效果的环节上,通过鼻阻力尺度和最小横截面鼻声反射进行评估,通过对比鼻阻力的变化以及鼻声反射的改善,作为衡量此次手术效果的重要依据。术前和术后,对患者进行鼻窦炎病症的评分,包括打喷嚏、鼻塞、鼻涕和鼻痒等症状的严重程度,以模糊病情的改善程度。

在处理统计数据方面,采用了相关的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T检验分别比较了治疗前后鼻功能的变化以及病症的改善程度,并分析了治疗效果。

希望本次研究的结果能为耳鼻喉科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评估的主要方式是观察鼻部功能改善的程度及其病症评分的减轻情况,通过对这些指标治疗前后的对比,来评定内窥镜手术疗法在慢性鼻窦炎治疗上的长效性。

鼻功能的评估主要针对鼻阻力和鼻声反射最小横截面这二个层面进行。鼻阻力就是依此来计算空气流过鼻腔所需的阻力,反映的是呼吸的流畅度。而鼻声反射最小横截面则是用来衡量鼻腔内部的空间结构的大小,腔内空间越大,通气则越流畅。所以对于完成治疗的病人,鼻阻力理应减小,而鼻声反射最小横截面则相应增大。

症状评分直接映射患者病症的严重度。评分中包含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和鼻痒四个部分。每种症状,评分从04,评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强烈。治疗之后,看到的效果常常是四大症状的评分都下降。

数据组从治疗前到治疗后的变化,通常采用t测试和X²测试来作比较,若其结果显著,表示治疗效果明显。P值若是低于0.05,便能认定这种差异确具统计学之意义。由此,只需观察P值之大小,便可判断手术治疗效果如何。

将以上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考虑,最终将以病人症状的改善程度和鼻功能的改善程度,来判定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的长期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为了深入研究鼻窦炎在耳鼻喉科内窥镜手术中的治疗效果,无非是利用了如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卡方检验等一系列的统计学手段。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便是借助了SPSS22.0这类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t值、“¯x±s”来描述一番;计数资料,用卡方和%来表达出来。当然,这里设立了一个显著性水平,也就是0.05,换句话说,如果P0.05,那就意味着统计结果是有意义的。

对患有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和治疗后,他们的鼻功能有着显然的比较,发现那些在治疗后的患者,他们的鼻阻力有着显著的下降,鼻声反射(最小横截面)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两个指标的t值是38.83419.694P值都小于0.05,这恰恰说明了接受治疗后的鼻功能,有着显著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提升。

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进行了对比研究。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治疗后打喷嚏、鼻塞、鼻涕、鼻痒的评分均有显著下降,说明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四个症状的X²值分别为10.05011.45910.00513.632P值均小于0.05,表明治疗对症状评分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更加客观、准确的评价耳鼻喉科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的效果。这也为临床提供了科学、定量的依据,有助于此类手术的推广和应用。

2 结果

2.1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治疗前后鼻功能的对比研究

在本次研究中,将鼻阻力和鼻声反射作为治疗效果的测量指标。通过对9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治疗前后鼻功能进行对比,获得了以下结果。管理前,患者的鼻阻力值为0.71±0.7 Pa,并且鼻声反射(最小横截面)为0.52±0.03。在进行耳鼻喉科内窥镜手术治疗后,这两个指标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手术后,患者的鼻阻力值降低至0.38±0.0 Pa,这一改变对应的t值为38.834P值为0.004,显示这一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这结果指出,手术治疗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鼻阻力,改善了鼻道的通透性。

至于鼻声反射(最小横截面)值,它从治疗前的0.52±0.03增加到了治疗后的1.27±0.36,该变化对应的t值为19.694P值同样为0.004,显示这一变化所具有的统计学意义。这表明手术治疗成功扩大了鼻息肉患者的鼻道横截面,从而加强了他们的鼻声反射。

这些数据结果表明,耳鼻喉科内窥镜手术对于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既能有效降低鼻阻力,又能增加鼻道横截面,进而改善鼻功能。这为以后治疗此类患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  对比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治疗前后的鼻功能(x±s)

组别

例数

鼻阻力(Pa)

鼻声反射(最小横截面)

治疗前

90

0.71±0.7

0.52±0.03

治疗后

90

0.38±0.0

1.27±0.36

t


38.834

19.694

P


0.004

0.004

2.2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对比研究

在手术治疗前,患者的打喷嚏、鼻塞、鼻涕、鼻痒的评分分别为3.58±1.63.94±1.164.03±1.753.89±1.22。手术治疗后,这四项评分显著下降,分别为2.27±0.612.21±0.842.05±0.681.93±0.61

这个症状评分的降低反映了手术治疗改善了患者的鼻塞、鼻痒及相关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鼻塞降低了1.73分,鼻痒降低了1.96分,鼻涕降低了1.98分,打喷嚏也降低了1.31分。所有的症状评分都显著降低,与手术前治疗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X²值分别为10.05011.45910.00513.632,这表示做了耳鼻喉科内窥镜手术治疗后,患者的这些症状评分显著下降。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手术治疗效果的显著性,说明了该手术治疗具有很好的长期效果。

以上的结果表明,耳鼻喉科内窥镜手术治疗对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后患者的症状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且治疗效果持久稳定。但是,具体效果如何,仍然需要跟踪观察更长时间。这个结论也需要在更大的样本中进行验证,增加其统计力,以便对更多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建议。

2  对比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x±s)

组别

例数

打喷嚏

鼻塞

鼻涕

鼻痒

治疗前

90

3.58±1.6

3.94±1.16

4.03±1.75

3.89±1.22

治疗后

90

2.27±0.61

2.21±0.84

2.05±0.68

1.93±0.61


10.050

11.459

10.005

13.632

P


0.004

0.004

0.004

0.004

 

3 讨论

息肉状的慢性鼻窦炎,可以选用耳鼻喉科的内窥镜手术。备受人们的青睐,主要是手术过程迅速,损伤度低。该手术的长期效果如何,一直是研究界的关注焦点。本文为此对9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了研究,探索手术的长期效果。

研究的关注点主要放在鼻功能上,以鼻阻力和鼻声反射两项为重要指标。根据手术前后的数据对比,鼻阻力的平均值由0.71下降至0.38,反之,鼻声反射最小横截面由0.52上升至1.27。这充分说明,手术后,患者呼吸通道明显顺畅,鼻部对声音的反射能力也大幅增强。从两个角度来看,内窥镜手术治疗助力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的主观体验同样反映了手术治疗的效果。通过打喷嚏、鼻塞、鼻涕、鼻痒四个等级的症状评估,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四种常见的症状在治疗后均有显著的改善。最为明显的打喷嚏,平均数从3.58降到了2.27,这意味着手术后患者的不适感大幅度减轻,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总的来说,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验证了耳鼻喉科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长期效果。

每项研究结论都建立在样本数据的基础上,为了保证科学性和准确性,尚需要更广泛、更深入的临床研究来予以印证。期待后续的研究能深挖更多可能影响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的因素,增强对这一病症深层病理生理过程的理解,为临床决策描绘更有实际意义的参考图谱。

根据大量病例数据和必要的临床观察,良好的治疗效果确实存在于耳鼻喉科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之中。无论是呼吸道的通透度,对声音接收能力的提升,还是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显著超越普通治疗,值得在临床上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

内窥镜手术始于耳鼻喉科,也在此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微创手术方式因其的独特优点在鼻窦炎的诊疗方案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对于鼻功能和症状的改善效果显著。根据表1所示,治疗后的鼻阻力和最小横截面的数值均有明显提升,而t的值也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改善是统计上的显著。类似地,根据表2所示,打喷嚏、鼻塞、鼻涕、鼻痒等症状的评分在治疗后均有显著下降,X²值也达到了显著水平,变化对健康的改善是显著的。

内窥镜手术对鼻窦炎的治疗,初期结果乐观,但仍要对其长久效果保持警觉。短期内,病情减轻明显,但治愈后的复发问题也是当务之急。也应关注病人的承受度及副反应。该手术虽是微创,亦可能会出血、引起感染等,并发症。在选取治疗方案时,这些必须慎重考虑。应将病人的生活质量放入考虑。那些饱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困扰的病人,常有打喷嚏、鼻塞、流鼻涕、鼻痒等症状,影响日常活动,甚至工作学业也因此受阻。应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为目标,放眼长远,而非仅限于短期症状的改善。对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需要个体化、全方位的治疗方案,内窥镜手术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不能忽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乃至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在改善症状和鼻功能方面有显著效果,但其长期效果和影响的全面性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在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评估中,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健康状况,以最终的生活质量改善为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强.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效果观察[J].医药界,2019,0(02):0127-0128.

[2]周云.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20,0(04):232-232.

[3]王宇.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2,(01).

[4]舒进平.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11):52-53.

[5]邹春光.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药界,2021,(10):0063-006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