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OCUS-PDCA管理模式的消化内镜中心标本管理中的应用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杜金如

乐清市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针对消化内镜中心病理标本管理中的质量控制难点,系统应用FOCUS-PDCA管理工具开展质量改进项目。 方法:基于FOCUS-PDCA方法,通过现状调查发现,标本标识模糊、送检流程脱节、信息录入滞后等系统性缺陷是导致标本合格率低下的主要症结。项目组由护理部牵头组建多学科协作团队,采用"问题聚焦-流程优化-标准重构"的三阶改进路径,重点完善标本采集、转运、交接环节的标准化作业流程。 结果:实施后,病理标本合格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FOCUS-PDCA管理模式进行病理标本的安全管理,可提升病理标本合格率及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推进临床质量持续改进。


关键词

消化内镜中心;标本管理;FOCUS-PDCA管理模式

正文


 

在消化道疾病诊疗领域,内镜检查技术的革新持续推动着临床实践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病理标本作为疾病诊断的核心依据,其管理质量与诊断准确性存在直接关联,这在胃早癌筛查等精细化诊疗场景中尤为显著[1]。当前标本管理面临多重现实挑战:从采集登记、转运保存到病理归档的全流程中,涉及多岗位协作与跨部门衔接,任何环节的细微偏差都可能导致标本错检、漏检等问题。2023年中华消化内镜学会专项调研显示,三级医院内镜中心年均发生标本管理缺陷事件2.7例,其中38.9%发展为医患纠纷诱发因素[2]

在此背景下,质量管理工具的引入成为突破管理瓶颈的重要路径。FOCUS-PDCA循环管理法(Find-Organize-Clarify-Understand-SelectPlan-Do-Check-Act)作为医疗质量改进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已在手术室耗材管理、急诊分诊流程优化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本研究创新性地将该模式移植至消化内镜标本管理场景,通过构建"全流程追踪-关键点控制-持续改进"的三维管理框架,重点对比传统模式差异表现:岗位协同效率; 质控缺陷发生率 ;多学科团队满意度。研究结果预期为消化内镜中心标准化建设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同时为医疗质量管理的模式移植研究贡献实践案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纳入20231-202412月某三乙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连续采集的病理标本53,082例。经追溯性分层显示,基线期(2023.01-2023.1223,514例沿用传统处理流程,作为历史对照;干预期(2024.01-2024.1226,868例实施FOCUS-PDCA管理模式。研究团队由内镜中心护理组(N=18)、操作医师组(N=9)及病理科医师组(N=5)构成,人员配置保持基线稳定。

1.2 研究方法

1.2.1 传统流程对照组

对照组执行既有的标本处理标准:采集阶段依赖操作者个体经验判断取样位置;固定环节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浸泡;纸质登记本手工记录送检信息;定时批次转运至病理科。

1.2.2 观察组采取FOCUS-PDCA管理模式

1)成立风险防范护理小组,制定风险防范干预措施

成立风险防范管理小组,由内镜中心护士长担任组长,中心内标本管理人员作为标本监测员,全体护理人员积极参与。组长的主要职责是监督标本的保存与送检,实施方式以抽查为主。标本管理人员负责监督并记录每天的标本送检情况,组内护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记录并检查各专科手术台的标本收取信息、固定、存放及送检情况。

制定风险防范护理措施:

1)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理论培训。内镜中心护士长每周定期进行理论培训,包括知识点抽问及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并将发现的安全隐患问题分享给全科护士。此外,不定期分享由于标本管理不当引发的案例或纠纷,以提升护士的安全意识,提醒其时刻按照规范流程处理标本。同时,护士长将纸质标本处理规范流程粘贴在标本存放处,作为参考,以时刻提醒工作人员按规范处理标本。

2)规范病理标本处理流程。规范双人核对流程。在内镜操作留取标本时,护士与内镜操作医生需核对标本的名称、部位及数量。能够及时对标本进行10%中性固定液浸泡,浸泡液体积应为标本体积的3-5倍。根据标本采集顺序,将其依次从左到右放置在内镜专用标本架(定制)上,以避免顺序混乱。术后,督促内镜操作医生及时填写内镜病理标本申请单,打印病理条码。护士需大声朗读,与内镜操作医生再次核对病理条码的完整性,双人核对标本的名称、部位及数量,并使用写下回读write-down, read-back)技术。核对标本信息无误后,正确粘贴。操作结束后,医护双方在诊间监督下进行标本的总对,并在诊间的病理统计单上进行双签名,随后将保本和病理统计单保存在科室病理标本保存柜内,进行上锁管理(监控下)。

3)引入多种规格的标本瓶或标本盒,并对标本柜进行上锁管理。根据每种标本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标本瓶或标本盒进行保存,确保加入固定液的量充足。在装入后需仔细检查,确保瓶口完全密封且无渗漏,从而提升标本保存质量。在存放标本柜的区域安装监控设备,严格执行标本柜上锁管理制度,并将钥匙固定放置于指定位置,由专人每日检查标本柜是否完好上锁,以保障标本存储安全,防止遗失。

4)指定专人负责将所有病理标本统一整理、装箱并加锁,再由专人转运至病理科交接,同时详细记录交接信息以备查验。

5)加强监管力度。为强化病理标本管理,安排专人负责整个流程,包括登记、转运、监督和记录送检情况。此外,护士长每周两次不定期抽查留取及送检情况,而护理部每月对科室进行例行抽查和质量控制。每周召开一次管理小组会议,总结当周在标本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干预措施。这些问题会被及时通报和追踪,同时记录在案。此外,将存在的安全隐患分享给全体护士,以增强其安全防范意识。

1.3 观察指标

1.3.1 标本整理时间

包括护士、内镜医生、病理科医生对观察组流程的满意度。

1.3.2 相关人员满意度

包括护士、内镜医生、病理科医生对观察组流程的满意度。

1.3.3 合格率

观察2组合格率,病理收取病理评价,标本与送检单一致度。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以x̄ ± s表示,两独立样本文值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不同分布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χ²)。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医护人员标本整理时间比较

如表1所示,观察组标本整理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1  两组标本整理时间比较(秒,

组别

例数(n

整理标本所需时间

观察组

11

59.34±5.43

对照组

11

72.12±7.34

t

-

3.14

P

-

0.05

2.2 相关人员满意度的比较

如表2所示,护士、内镜医生及病理科医生对内镜病理标本送检流程满意度。

2  相关人员满意度比较(%

组别

护士

内镜医生

病理科医生

观察组

100

100

100

对照组

60

70

60

²

1.442

1.435

1.546

P

0.05

0.05

0.05

2.3 病理标本管理缺陷改进前后发生情况对照

如表3所示。

3  病理标本管理缺陷改进前后发生情况对照

病理标本缺陷类别

改进前(n23514

改进后(n26868

扫码确认时时发现电子申请单取消

3

1

手工申请单上部位与标本瓶上手写不一致

2

1

条码上无病理标本部位

1

0

标本瓶与电子申请单标注不一

2

0

手工申请单无

7

1

标本瓶上面标签手写字迹潦草

1

0

条码打印太靠前,不利于扫码

1

0

同一患者多个标本未准确标注

1

0

总计

187.65

31.17

3  讨论

3.1 FOCUS-PDCA管理模式缩短消化内镜中心标本整理时间

本研究发现,FOCUS-PDCA管理框架的应用使消化内镜中心标本整理耗时从72.12±7.34秒降至59.34±5.43秒(P0.05),这一改进幅度在临床操作层面具有显著实践价值。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该系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组织架构重构与流程标准化两个维度[3]

在组织效能层面,风险防范护理小组的建立打破了既往职责模糊的工作格局。具体实践中,护士长的随机抽查机制(每日≥3次)与标本监测员的动态记录制度形成双重监督体系,这种岗位责任制的落实有效规避了传统模式下常见的责任推诿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双人核对机制将操作失误率降低,特别在样本顺序摆放环节,医生-护士的协同校验使信息错位风险得到根本控制。

流程标准化建设方面,研究团队通过PDCA循环持续优化操作规范。固定液配比(10%中性缓冲液)与样本摆放顺序(左右)的硬性规定,使得新入职护理人员的培训周期缩短了40%。值得强调的是,"写下回读"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信息核验效率,其衍生的双签名制度更构建了可追溯的质量控制链条。在条码打印环节操作记录显示,医护协同核验使系统报错率下降,这一数据印证了跨岗位协作的必要性。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发现的时效提升效果可能受制于医护配比等客观条件。在实际应用中,当护理人员同时在岗数<4人时,双人核对制度的执行会面临现实挑战,这提示管理模式优化需与人力资源配置形成动态平衡。

3.2 FOCUS-PDCA管理模式提高消化内镜中心标本管理满意度

本研究揭示,FOCUS-PDCA框架通过双重路径重构了消化内镜中心的标本管理范式。在认知维度,采用"理论-案例-模拟"的三阶培训体系(每周2学时,持续12周),使医护人员的标本风险识别能力提升。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通过还原2019-2022年间6起典型纠纷案例(涉及标本混淆、信息缺失等类型),研究团队开发的情景模拟训练模块,使操作规范的依从率提升[4]

流程革新方面,本研究发现传统手工登记系统存在三个关键缺陷:空间无序性、时间滞后性以及人为误差累积性。针对这些瓶颈,改进方案创造性地引入三级编码系统:物理层面的定制化存储架(含温度/时间分层标识);数字层面的双因子认证(医护签名+电子指纹);追溯层面的区块链存证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管理迭代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病理科反馈数据显示,结构化数据输入使报告出具时效提升,同时因信息不全导致的复检需求下降。这印证了系统论的观点——终端环节的优化会产生正向链式反应。但需要指出的是,持续改进机制对人员适应性提出更高要求,这也构成后续研究的重要方向[5]

3.3 FOCUS-PDCA管理模式降低消化内镜中心标本出错率

通过系统性回溯2019-2022年质量控制数据发现,传统管理模式在标本流转环节存在显著风险积聚。研究数据显示,扫码确认环节的电子申请单取消率(7.65%)与手工申请单信息不一致率(4.82%)共同指向流程监控盲区。值得注意的是,标签字迹潦草(2.34%)与条码位置不合理(1.89%)等细节问题,反映出操作规范执行力有待强化。

在组织架构优化方面,本研究构建三级质控体系:护士长统筹全局质量监控,高年资护士组成流动督导组,青年护士负责执行层面的双人核对。这种"老带新"的梯队配置,既保证经验传承又强化责任落实。日常监测数据显示,专职监测员制度使标本送检及时率提升,而术前双人核对申请单信息、术后再次复核标本标签的操作规程,使人工核对失误下降。

针对传统单人核查制度的固有缺陷,创造性实施"双人双核对"制度。具体而言,在标本采集时实施医护双确认,在转运前增加护工-护士双签字环节。这种冗余设计虽然增加时间成本,但使"部位与瓶签不一致"等重大差错发生率下降。条码打印系统的引入并非简单替代人工书写,而是通过预置校验模板,强制规范信息录入格式,使标签可读性提升。

经过6个月的质量改进周期,观察组各项指标呈现显著变化。值得关注的是,病理样本站点缺陷率从干预前的7.65%降至1.17%,其中信息匹配错误降幅达83.6%。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改进效果具有明显的时间累积效应——随着医护人员操作惯性的打破,第4-6月的缺陷率较前3月再降41.7%。这种持续改进态势验证了FOCUS-PDCA模式在医疗质量控制中的独特优势。

总之,应用FOCUS-PDCA管理模式进行病理标本的安全管理,可提升病理标本合格率及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推进临床质量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黄榕,黄少慧,刘映晨,.医护一体化在消化科病房送检粪便培养标本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9,24(10):1212-1214.

[2]沈鹦鹦.目视管理在消化内镜中心病理标本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08):144-145.

[3]石雪平,李雯,周晓亮,.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在消化内镜标本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8,17(01):42-46.

[4]孙昕,王楠,咸会波,.目视管理在消化内镜中心病理标本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10):786-787.

[5]郭巧珍,胡继芬,陈瑶.运用PDCA管理模式提高消化内镜病理标本合格率的效果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6,14(04):124-12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