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合方联合九宫穴位埋线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关键词
糖尿病胃轻瘫;穴位埋线;半夏泻心汤;枳术汤
正文
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生率在糖尿病患者中呈逐年升高趋势,严重危害着患者生存质量。糖尿病胃轻瘫病因较多,包括高血糖对自主神经的持续损伤、胃肠激素分泌紊乱、胃肠动力异常等,这种病理改变会引起胃排空时间延长,进而引起餐后腹胀、呕吐及恶心等临床表现,不仅对患者正常进食和营养状态产生不利作用,还会引起或加剧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困难,造成一种恶性循环[1]。目前,现代医学以基础降糖配合促进胃动力药物、改善胃肠激素分泌为一线治疗方法,但疗效有限,需要较长时间用药,易产生耐药性或不良反应。近年,随着针灸及中医药研究逐渐深入,中药内服联合中医外治法对糖尿病胃轻瘫有明显治疗效果。我们在临床上应用半夏泻心汤合枳术丸联合九宫穴位埋线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72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组,各36例;对照组:男、女例数比是20:16;年龄:41-69岁,均值(57.12±5.26)岁;糖尿病病程5~12年,平均(9.08±2.58)年; 胃轻瘫病程6个月~7年,平均(2.38±1.62)年。观察组:男、女例数比是21:15;年龄:40-72岁,均值(57.23±5.31)岁;糖尿病病程5~13年,平均(9.38±2.32)年; 胃轻瘫病程6个月~8年,平均(2.58±1.82)年。两组一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且糖尿病病史≥5年;表现为食后饱胀、早饱、上腹不适、嗳气、恶心、呕吐等;需行上消化道钡餐或胃镜等检查,除外消化道器质性病变和其他全身性疾病。
排除标准:① 消化道器质性病变;② 药物、手术、 精神因素所致;③心脑肝肾严重损害;④ 不能正常按时进餐,身边无人陪护,容易发生低血糖;⑤以上症状持续时间长,频繁呕吐,导致脱水、明显消瘦,需要住院治疗。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在合理饮食、糖尿病健康教育基础上,根据血糖予以口服降糖药物或者胰岛素皮下注射降糖治疗。
1.2.1 观察组
经方合方联合九宫穴位埋线:(1)经方合方:半夏泻心汤合枳术汤加减,药物组成如下:半夏10g,黄连15g,黄芩10g,干姜10g,炙甘草8g,党参10g,枳实20g,白术20g,厚朴20g,陈皮20g,中药日1剂,水煎服,连服14天;(2)九宫穴位埋线:穴位选取双胰俞、双脾俞、双胃俞、至阳、中枢、命门。具体操作如下:确定穴位埋线部位,并进行标记,从而掌握进针位置,之后采取常规消毒,在一次性埋线针辅助下,向穴位植入PGA线体,在感受到酸胀感时退针。之后通过医用胶贴进行固定,微创埋线,每个疗程2次,每两次间隔14日。
1.2.2 观察组
常规西药治疗:莫沙必利片:每次5mg,一日3次,口服14天。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PSQI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的处理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分组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 | 36 | 16 | 13 | 8 | 28(77.78) |
观察组 | 36 | 21 | 13 | 2 | 34(94.44) |
x2 | 4.181 | ||||
P | 0.041 |
2.2 中医症候积分
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更低,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对比(±s,分)
分组 | 例数 | 嗳气反酸 | 恶心呕吐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 | 36 | 3.79±0.12 | 1.76±0.15 | 3.72±0.15 | 1.87±0.32 |
观察组 | 36 | 3.81±0.15 | 1.27±0.21 | 3.75±0.21 | 1.19±0.18 |
t | 0.625 | 11.392 | 0.697 | 11.113 | |
P | 0.534 | 0.000 | 0.488 | 0.000 | |
分组 | 例数 | 上腹疼痛 | 餐后早饱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 | 36 | 3.72±0.15 | 1.84±0.43 | 3.72±0.13 | 1.90±0.17 |
观察组 | 36 | 3.75±0.13 | 1.02±0.25 | 3.76±0.12 | 1.21±0.24 |
t | 0.907 | 9.892 | 1.356 | 14.076 | |
P | 0.368 | 0.000 | 0.179 | 0.000 |
2.3 PSQI评分
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更低,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PSQI评分对比(±s,分)
分组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 | 16.35±1.17 | 11.56±1.23 | |
观察组 | 16.41±1.23 | 7.18±1.17 | |
t | 0.212 | 15.481 | |
P | 0.833 | 0.000 |
3 讨论
糖尿病胃轻瘫是一种以胃排空延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其发病机理包括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胃肠激素分泌障碍和胃肌电生理改变。糖尿病胃轻瘫发生后,主要症状为腹胀、呕吐、恶心等,不仅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而且还会因食物滞留导致血糖波动[4]。中医学无糖尿病胃轻瘫的明确定义和论述,依据临床表现,多以 “消渴”与“痞满” “呕吐”“呃逆”合病论治,历代医家在治疗本病时多以调理脾胃气机升降为主要治则,其主要病机责之于消渴日久,累积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气机升降失常。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三类药组成,一为苦寒药黄芩、黄连,一为辛温药如干姜、半夏,一为益气补中药如人参、甘草、大枣。方中半夏辛开散结、降逆止呕;干姜辛温散寒;黄芩、黄连苦寒降泄以清中焦之热;人参、甘草、大枣益气以补中焦之虚;如此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辛苦并进以顺其升降,补泻兼施以调其虚实,诸药合用,共奏和胃降逆、开结散痞之功。现代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上调抗炎因子水平以减少肠道菌群对肠黏膜屏障损伤,从而改善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肠动力障碍[5]。合枳术汤:白术、枳实以行气消痞,枳实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胃轻瘫症状;白术具有燥湿利水、健脾的作用,白术中的多糖类成分及挥发油等,能够提升胃肠功能,缓解临床症状。
穴位埋线依据针灸理论,具有传统针灸之刺激效应,并且对穴位有持久刺激的优势,达到调理脏腑、调和气血等功效。有研究显示:穴位埋线通过对某些穴位的刺激调控神经-激素的平衡,从而达到提高胃肠道运动的目的[6]。九宫穴位埋线是我们长期临床经验总结的背部九穴:背俞穴胰俞,脾俞,胃俞,督脉至阳,中枢,命门,胰俞具有胰腺功能调节作用,通过穴位刺激,可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糖尿病症状;脾俞具有消化功能调节作用,通过穴位刺激 ,可明显提高脾胃功能,减轻胃轻瘫症状;通过对胃俞穴的刺激,可增强胃肠蠕动,缓解临床症状;中枢穴位具有调节中焦气机作用,促进脾胃功能,采取穴位埋线方法,能够明显提升消化吸收功能及胃肠道蠕动等;通过刺激命门穴位,可使肾脏功能增强,并对机体整体代谢调节。
应用经方合方联合九宫穴位埋线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作用时间长,不良反应少,针对性强,不仅能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调控效应,而且能充分发挥穴位埋线的局部刺激效应,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增强疗效。在糖尿病胃轻瘫治疗中,不仅可以及早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且能够改善睡眠质量,值得采纳、推广。
参考文献
[1]苏月娴, 苏婕. 双四汤加味联合足三里隔姜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脾虚肝郁证临床观察[J]. 国医论坛, 2023, 38 (6): 40-42.
[2]钱吟玲, 艾宗耀, 周雅萍.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胃肠激素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3, 30 (4): 708-710.
[3]郭丽红, 武晓红, 孟晓琴, 张艳丽, 田瑶. “标本配穴”针灸疗法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3, 41 (12): 235-239.
[4]杨斯皓, 詹云, 袁艺, 李宁. 自拟糖胃方结合穴位热敷香包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 医学研究杂志, 2023, 52 (2): 100-104.
[5]杨旭,岳仁宋,徐萌,等.探讨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肠道菌群失衡致免疫功能失调的机制研究及半夏泻心汤的干预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3-(2):17-21.
[6]任志欣, 朱敬云, 王琳琳. 调胃通腑针法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ANO1含量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 2022, 41 (5): 431-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