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四黄散外敷辅助治疗热毒炽盛型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关键词
自制四黄散;外敷;急性阑尾炎;热毒炽盛型;炎症因子
正文
课题名称:自制四黄散外敷辅助治疗热毒炽盛型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研究。
课题编号:E2023052
中图分类号:R268
急性阑尾炎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中西医联合治疗以及介入技术与中医药治疗相结合等。临床治疗急性阑尾炎主要运用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这两种方法,其中,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阑尾炎的病型以及适应症的要求来挑选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这对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来说极其关键[1]。同时我们还观察到,我国患者更愿意通过保守治疗来消除病痛。西医保守治疗往往采用抗生素来抗感染,这种治疗所需时间较长,长时间使用抗生素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导致其他临床症状的出现,而且其治愈率比手术治疗要低,西医保守治疗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医外治方法灵活多变,从文献中发现[2],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外治法以中药保留灌肠和外敷法最为常用。经查文献已知四黄散外敷辅助治疗多种急腹症,同时也发现多种中药外敷疗法辅助治疗阑尾炎相关研究,但目前临床上没有四黄散外敷辅助治疗热毒炽盛型急性阑尾炎的研究[3]。本研究通过对6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分组治疗,进行对比,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界定在2023年1月—2024年12月,研究对象界定为收治的6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采用随机排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30例,男患:女患为17:13;年龄为18岁至78岁,均值(34.62±1.85)岁;腹部疼痛至入院时间30min~6h,均值(1.88±0.75)h。对照组30例,男患:女患为18:12;年龄为20岁至75岁,均值(35.09±1.49)岁;腹部疼痛至入院时间30min~7h,均值(1.79±0.80)h。数据经假设检验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阑尾炎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型;②病情相关、发病时间在48~72h、腹痛程度较轻,可忍受,没有出现严重的腹膜炎体征;③年龄范围在18-60岁;④患者拒绝手术、存在手术禁忌症。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标准;②阑尾已发生坏疽、穿孔、阑尾周围脓肿形成且病情不稳定;③患者无法配合治疗或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等;④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或已经接受其他保守治疗方案及手术治疗的患者;⑤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妇女。以下是急性阑尾炎非手术治疗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1.3方法
以7天为一疗程,进行临床观察。对照组:常规基础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滴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联合甲硝唑等),根据病情给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制四黄散外敷治疗。我院自制的四黄散(湘药制Z20080879)组成方药为:黄连、大黄、黄柏、姜黄、白芷、生天南星、陈皮、苍术、厚朴、天花粉、甘草等十一味药。用法:每次取100g自制四黄散,用60℃-70℃热水加蜂蜜搅拌成糊状,置透明塑料纸(20cm×20cm)上摊成饼状,厚度2cm—3cm,置凉至40℃-50℃,以患者耐受为宜,将其外敷于麦氏点(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的交点)或疼痛最剧烈处,妥善固定牢固即可,治疗频率为每天两次,每次敷药时间为4h—6h。如出现皮肤过敏,先予以抗过敏药物治疗,若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则立即停药。
1.4观察指标
①中医症状总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症状分级量化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开展评估和记录工作。主症计分规则为:若不存在症状或者症状已经消失,则赋值0分;若症状表现为轻度,赋值2分;中度症状赋值4分;重度症状赋值6分。次症计分规则如下:当无此症状或者症状消失时赋值0分,轻度赋值1分,中度赋值2分,重度赋值3分。②实验室指标:外周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③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血液检查结果各项数值提示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未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未改善甚至加重,且合并有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率的计算为:(治愈人数 + 好转人数)÷总人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版本为SPSS 22.0 ,数据分析按照说明书操作。治愈率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水平等指标用(±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93.33%,比对照组的73.33%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分组 | n | 治愈 | 好转 | 未愈 | 有效率 |
观察组 | 30 | 17(56.67) | 11(36.67) | 2(6.67) | 28(93.33) |
对照组 | 30 | 12(40.00) | 10(33.33) | 8(26.67) | 22(73.33) |
χ2 | - | - | - | - | 4.3200 |
P值 | - | - | - | - | 0.0377 |
2.2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主症积分和次症积分均下降且低于治疗前,2组行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 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组别 | n | 主症积分(分) | TG(次症积分)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30 | 4.12±0.36 | 2.01±0.25 | 1.95±0.16 | 1.30±0.08 |
对照组 | 30 | 4.11±0.38 | 3.04±0.37 | 1.93±0.13 | 1.82±0.12 |
t | - | 0.1046 | 12.6338 | 0.5963 | 23.0349 |
P值 | - | 0.9170 | 0.0000 | 0.5527 | 0.0000 |
2.3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WBC、N%、CRP、PCT水平均下降且低于治疗前,2组行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组别 | n | PCT(ng/ml) | CRP(mg/L) | WBC(×109/L) | N%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30 | 1.12±0.26 | 0.49±0.15 | 31.95±7.43 | 12.30±3.08 | 16.25±5.11 | 8.63±2.16 | 67.31±8.15 | 42.61±2.11 | ||
对照组 | 30 | 1.11±0.28 | 0.78±0.22 | 31.52±7.13 | 18.82±4.12 | 16.76±5.13 | 11.31±2.74 | 66.34±8.93 | 53.18±5.30 | ||
t | - | 0.1433 | 5.9653 | 0.2287 | 6.9424 | 0.3858 | 4.2072 | 0.4394 | 10.1488 | ||
P值 | - | 0.8865 | 0.0000 | 0.8199 | 0.0000 | 0.7011 | 0.0001 | 0.6620 | 0.0000 |
3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腹部外科疾病,常常突然发作,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主要是因为阑尾管腔被堵塞,像粪石、淋巴滤泡增生等都可能导致堵塞,进而引发细菌大量繁殖,最终造成阑尾发炎。急性阑尾炎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但以青壮年居多。热毒炽盛型急性阑尾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表现为高热、腹痛剧烈、恶心呕吐、大便干结等[4]。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手术和抗感染等治疗方法,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中医术于急性阑尾炎治疗有特殊优长,急性阑尾炎可纳入中医“肠痈”之属。其名初现于《素问·厥论》。诸代医家对其病因病理认知颇为一致。邪毒瘀积,滞塞则痛为该病症机特征,胃之经气受阻,气机失和,血行不利,脉络被遏,瘀血久留肠间,腐肉成脓,遂发肠痈[5]。肠痈主致病之因乃湿、热、毒、瘀,病之所在主责于肠,亦与肝脾关联紧密,病性属虚实夹杂。一般多分为气滞血瘀态、瘀滞化热状和热毒盛极型,而热毒盛极型系肠痈常现证型。肠痈总体治则为清解热毒,散瘀止痛。瘀滞阶段当以行气运血,通腑泻热为治,蕴热之时则将清热解毒与行气运血并行,佐以通便或祛湿之药,毒热之际应以大剂清热解毒排脓为重,通里攻下,行气运血为次[6]。除内服中药外,医界对外治之法亦渐趋深研。当下国内诸多研究结论确证早期采用中药对急性阑尾炎行保守治疗可有效削减手术比例,且中医佐助西医治疗急性阑尾炎能有效减缩患者患病时长,助力胃肠功能恢复[7]。
热毒盛极型急性阑尾炎常因饮食无度、情绪不舒等缘由致使肠道传导失常,糟糠积留,湿热内蕴,郁而发热,热毒聚积于阑尾,气血凝结,肉腐成痈。在病理过程中,炎症反应剧烈,表现为高热、腹痛等严重症状。本院自制四黄散外敷辅助治疗急性阑尾炎,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作用显著增强。自制四黄散中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其含有的大黄素、大黄酸等成分能够抑制细菌生长,减轻炎症反应,同时还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胃肠功能,有助于减轻阑尾局部的压力。黄连、黄柏、黄芩均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品。黄连中的黄连素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黄柏含有小檗碱等成分,能抗菌消炎;黄芩的黄芩苷等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等功效。四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燥湿泻火之功,可有效缓解热毒炽盛型急性阑尾炎的炎症反应[8]。通过外敷的方式治疗,将四黄散外敷于右下腹阑尾体表投影处,药物可通过皮肤渗透吸收,直接作用于阑尾及其周围组织,使药物在局部达到较高浓度,发挥抗炎、消肿、止痛等作用[9]。与口服给药相比,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外敷药物可刺激局部皮肤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消散和吸收。同时,改善的血液循环可以为受损组织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促进组织修复。四黄散中的药物成分可能通过调节局部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10]。
综上所述,自制四黄散外敷辅助治疗热毒炽盛型急性阑尾炎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实验室指标、提高临床疗效等方面均有显著优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四黄散的清热解毒、燥湿泻火药理作用以及外敷的局部吸收、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免疫功能等有关。自制四黄散外敷为热毒炽盛型急性阑尾炎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金建宁,张明,丁玉梅,等. 透脓散治疗小儿穿孔性阑尾炎合并腹膜炎术后腹腔感染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8):77-79.
[2] 刘洋,何运胜,赵平武,等. 理法方药结合中西对照论《外科正宗》肠痈的特色[J]. 四川中医,2024,42(2):26-29.
[3] 王静,吴绘春,黄艳辉,等. 四黄散外敷联合盆炎方口服对慢性盆腔炎患者下腹疼痛、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沉水平的影响[J]. 陕西中医,2023,44(6):734-737.
[4] 陈丽,华玲玲. 四黄散外敷联合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下腹疼痛效果分析[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3,10(29):24-26,30.
[5]崔玉荣.通腹逐瘀合剂对热毒炽盛型急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23,16(31):25-27+32.
[6]邱丽丽,肖慧琴,袁雪芳.穴位贴敷配合耳穴贴压对腹腔镜阑尾炎切除术后疼痛和胃肠功能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23,52(05):54-56.
[7]李海峰.大柴胡汤加味方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23,13(15):98-102.
[8]王君,鄢霆.大承气汤预康复对湿热型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23,54(06):63-65.
[9]金建宁,张明,丁玉梅,等.透脓散治疗小儿穿孔性阑尾炎合并腹膜炎术后腹腔感染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08):77-79.
[10]梁云溪.大黄牡丹汤保留灌肠在小儿急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黑龙江中医药,2023,52(01):8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