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护理组长负责制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陈娟

乐清市人民医院 浙江省温州市 325600

摘要

创伤一体化护理团队能够及时准确进行分诊,创伤团队快速响应,显著缩短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措施的时效性。作为创伤团队中重要的一环,创伤护理组长责任制作用更为重要,创伤护理组长在日常护理工作基础上,针对护理工作的质量问题进行管理,主导严重创伤病人抢救的护理力量的投入,并以责任制的形式加以固定,既能促进护理团队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能力的提升,并可以将创伤护理组长负责制进行推广,改善严重创伤患者预后,也能指导日常护理工作的流程化建设,促进医护团队急救措施落实的协同性,从而大大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

严重创伤;护理组长责任制;时效性

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能创伤呈现出日益增长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大约有 580 万人死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创伤,近 10 亿人因创伤需要治疗,约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0%1。创伤已成为45岁以下青壮年患者的第一致死因素。国内外相关研究显示,创伤属于“时间敏感性”疾病2,患者死亡事件多发生于院前阶段,早期识别和标准化治疗危及生命的情况可以提高生存率,称为“黄金1小时”。相关研究表明,抢救时间每减少 min, 便可以提高 1% 的抢救成功率34  因此,为了尽可能地挽救严重创伤患者,建设一支标准化、高效的多学科、多专业的院前急救团队是必要的。研究认为,基于团队 管理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效率,缩短抢救 时间,有助于提高急诊急救成功率,对改善患者预后结 局具有积极作用5  为此,本文对本院创伤护理组长责任制的一体化护理团队管理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做一综合性叙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 2023 0 月1日— 2024年6月27 乐清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 60例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入院时间分组,将 2023 0月1日—2024年1月25日的 30 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 2024 年 1 月26日—6月27日的 30 例患者纳入观察组。 纳入标准:因创伤所致伤害;急诊预检分诊等级Ⅱ级及以上,拉入创伤复苏室;年龄18-60岁;伤者入院时损伤严重度评分 (ISS)≥16 分。非复苏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从预检分诊到离开抢救室转至手术室或ICU(EICU)的时间,严重多发伤患者在抢救室滞留的平均时间=严重多发伤患者在急诊科滞留的总时间/同时期内严重多发伤患者在急诊科滞留的总人数。 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脏器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外院经过初步救治绕行急诊直接进入手术室;心肺骤停从预检分诊到离开抢救室出院的;入院前已放弃治疗或入院前已进行生命抢救措施,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

1. 2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团队配合急诊外科医生进行救治。 严重创伤患者到达救室后,常规护理团队具体救治措施如下:(1)按医嘱给予心电监护,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患者病情进行快速评估,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监测生命体征、瞳孔及尿量(2)按医嘱开通两条静脉通路,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3)对发生骨折的患者进行固定;对出血患者进行止血加压包扎,在止血过程中避免止血方法不当造成肢体发生血运障碍;(4)及时输血,对血容量进行有效补充;(5)入室后首诊为急诊外科副班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完善需要的检查,启动MDT团队,依次请相关会诊科室会诊, 依据患者的病情和会诊结果收治专科科室。

1.2.2  观察组  创伤护理组长负责制一体化护理团队联合创伤急救团队对严重创伤患者实施救治。 (1)创伤护理组长负责制一体化护理团队与创伤急救团队的构建与培训  创伤护理组长负责制一体化护理团队由分诊护士、创伤护理组长(N1护士N2护士、N3护士团队组成。 创伤护理组长由高年资的抢救室护理组长担任,拥有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经过统一创伤复苏时间轴、创伤CTCT护理版相关内容、创伤团队配合(尤其是针对护理团队分工职责的配合)培训急诊救治经验丰富,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工作中担任护理救治总指挥。 预检分诊护士为N2层级护士,具 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以及 年以上急诊专科工作经验者,过急诊预检分诊及紫云系统的培训,拥有预检分诊岗位资质证书的执业护士。创伤急救团队为严重创伤患者的应急救治综合外科团队,由急诊科、外科系统及影像科、检验科、输血科和手术麻醉科ICU等相关科室医生组构成,所有成员均为主治医师以上级别,各科室安排人员轮值,在急诊科通知启动多学科联合会诊时,所有当日轮值的外科相关专科医生10 min 内到达急诊科。 急救流程培训由急诊科医生主导进行,急诊科医生负责对患者病情全程评估创伤护理组长负责职责分工(护士职责分工见上述内容,设立统一多发伤救治流程演练脚本根据不同的损伤部位,分别进行实践演练,包括心肺复苏术、急诊手术、气管插管或切开、紧急输血、胸腔闭式引流术、止血带的应用、骨盆固定带及支具外固定、呼吸机和简易呼吸皮囊的应用等。 (2)优化创伤一体化护理团队的抢救流程:严重创伤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创伤一体化护理团队与急诊科副班医生进行首诊。 分诊护士接到院前预警紫云系统、120急救系统告知,根据严重多发伤MDT团队启动标准与院前医生进行交接,提前对患者进行建档,利用紫云系统、电话提前通知外科副班医生、抢救室做好准备,患者到达预检分诊,分诊护士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若患者病情被评级为Ⅰ级、Ⅱ级(急诊预检分诊级标准) [9] ,则由外科副班医生启动创伤MDT团队, 创伤一体化护理团队的抢救流程如下:①分诊护士联合急诊科副班医生进行接诊,立即评估患者气道及循环状况,通过询问患者或陪同人创伤史,明确损伤原因及转运过程,将符合严重创伤的患者立即送至创伤复苏室进行救治;②创伤护理组长N1护士立即对抢救室护士进行职责分工,创伤护理组长N1护士负责监测生命体征,颈托固定,进行气道评估,呼吸评估吸氧/连接呼吸机,协助控制外在明显出血(止血药),协助抢救室N2护士开通静脉通路,接收并处理医嘱,在TL指导下用药,与TL沟通相关评估和措施,负责血标本及时送出,患者舒适度(止痛药);输血患者,设置加温输血器,接收血库送血,辅助科室人员、会诊人员沟通与联系,送检(监护、止血带、转运箱、各类管道、落实放射科登记),与护士长及时沟通创伤流程中的各类问题、需求及患者情况,监控创伤病历质量;N2护士:左侧站位,IV(2路18-20G)、抽血、血糖、输液,暴露,巡回(准备各类操作用物),N3不在场时,完成护理记录,协助创伤护士并在创伤护士指导下完成工作;N3护士:记录:团队到达时间、阳性发现、处理措施、创伤病例;输血病人,负责备血、提血及与创伤护理组长核对血库送血;提醒止血带时间,提醒整个团队未做的工作;③遵医嘱继续抢救,并根据医生的意见对住院及手术处理进行预通知。

.3观察指标

1.3.1护理相关指标统计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静脉通路建立时间(入抢后至建立第一路静脉通路时间)、送血化验时间(开具血化验医嘱后至化验室接收标本时间)、完成 CT 时间(入抢后至拍摄完成CT时间)及抢救室停留时间(入抢后至离抢时间)进行统计、对比。

2结果

.1两组患者护理指标时效性统计比较  通过对两组急救时间各指标静脉通路建立时间(入抢后至建立第一路静脉通路时间)、送血化验时间(开具血化验医嘱后至化验室接收标本时间)、完成 CT 时间(入抢后至拍摄完成CT时间)及抢救室停留时间(入抢后至离抢时间)的分析可知,观察组在多项急救时间指标上优于对照组,这示观察组所采用的创伤护理组长负责制一体化护理团队联合创伤急救团队对严重创伤患者实施救治在提高急救效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见下表1.2

1.2 两组急救时间差异性分析结果  [M(P25P75),分钟]


M(P25P75)

Z

p

对照组(n=30)

观察组(n=30)

入抢后至建立第一路静脉通路时间

8.5(1.8,12.0)

4(2.0,8.3)

-1.988

0.047

开具血化验医嘱后至化验室接受样本时间

11(6.8,17.3)

14(10.0,18.0)

-2.030

0.042

入抢后至拍摄完成CT时间

22.(13.8,34.3)

17(9.8,21.0)

-2.391

0.017

入抢后至离抢时间

101(58.5,144.8)

69(49.0,78.0)

-2.233

0.026

1.2展示了两组急救时间差异性的分析结果,采用中位数(M)及四分位数间距(P25, P75)对数据进行描述,并运用Mann - Whitney检验得到Z值和p值。

3讨论

严重多发伤起病急、病情重且病情复杂,相比于其他急性疾病, 多发创伤具 6创立由创伤护理组长负责制的创伤一体化护理团队能够有效地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抢救的护理执行率,并辅助抢救医生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7-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综合时效性要明显优于对照组,静脉通路建立时间(入抢后至建立第一路静脉通路时间)、送血化验时间(开具血化验医嘱后至化验室接收标本时间)、完成 CT 时间(入抢后至拍摄完成CT时间)及抢救室停留时间(入抢后至离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这说明创伤护理组长负责制的创伤一体化护理团队联合创伤急救团队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急救中可以大幅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时效性。

4小结

创伤护理组长负责制的创伤一体化护理团队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具有更高的效用,能够明显提高抢救措施的时效性,促进医护团队急救措施的协同性。 如何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改进急救流程细节、规范急救流程、进一步缩短严重多发伤患者在急诊科滞留平均时间作为未来本研究团队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Longrois D,Maegele M,Bersini H,et al. Streamlining pre- and intra-hospital care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a white paper from the European critical care foundation[J].Eur J Trauma Emerg Surg,2019,45(1):39-48.

2Liu T,Bai XJ. Trauma care system in China[J].Chin J Traumatol,2018,21(2):80-83.

3 刘娜. 综合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及 护理满意度的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20):3806⁃3809.

4 宋湘玲,丁岚,赵雪成,等. 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标准化抢救护 理流程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J].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2,29(24):60⁃63.

5 刘娜. 综合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及 护理满意度的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20):3806⁃3809.

6 俞夏娣,张亚丽,方雅,等. 改良版 SBAR 沟通模式在抢救室严 重创伤患者护理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J]. 重庆医学,2020,49 (5):762⁃765.

7]梁娜娜,赵秦,张清,等. 基于创伤评估的分级护理在急诊创伤 患者中的应用[J]. 海南医学,2022,33(19):2554⁃2556.

8 WANG L,ZHANG P,ZHANG P,et al. Development and psycho⁃ 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trauma nurse core competency scale[ J]. Front Public Health,2022,10:959176.

[9] 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组. 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 J]. 中华 急诊医学杂志,2018,27(6):599⁃604.

[10 马秀平,张艳花,杨丽红,等.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在严重创 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医学工程,2021,28(6):819⁃820.

[11 陈加妹.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对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效率 及预后的影响[ 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 (44): 154,16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