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创伤止血材料的发展与展望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郭宁 刘礼成

(当阳市95021部队医院,湖北宜昌,4441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引言

在全球冲突与意外事故频发的背景下,创伤止血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备受关注。作为战场急救与临床急救的关键环节,创伤止血直接关系到伤员的生存率与康复效果。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投入了大量精力,取得了显著进展。新型止血材料的研发不仅显著提高了止血效率,还大幅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创伤救治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创伤止血材料的研究中,战创伤止血材料因其特殊的应用环境和需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战创伤通常具有伤情复杂、出血量大、救治条件有限等特点,对止血材料的要求更为苛刻。近年来,研究者们针对战创伤的特点,开发了多种新型止血材料,如壳聚糖基材料、纤维素基材料等。这些材料在快速止血、抗菌消炎等方面表现出优异性能,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止血效果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生物相容性有待提高等。

本研究旨在针对战创伤止血材料现阶段的发展与不足,探索比对新型高效止血材料的趋势方向。通过优化材料组成和结构,提升其在复杂环境下的止血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力求为战创伤救治提供更为可靠的解决方案。这一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应用价值,还能为临床创伤救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止血材料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在战创伤止血材料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研究现状

1. 止血材料的机理研究与应用效果

陈艺等学者综述了战创伤止血材料的研究进展,指出现阶段不同材料的成分差异导致了其生化特性和止血机制的不同。未来的研究趋势将倾向于材料微粒子纳米化和功能复合化,以实现更智能、更精准的止血效果[1]。郭静等回顾了从冷兵器时期到现代战争新概念武器时期战伤快速止血材料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壳聚糖、沸石纱布、纤维素类止血材料以及α-氰基丙烯酸酯类止血材料的应用效果[2]

2.功能化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魏晓慧等介绍了国内外包扎止血产品的现状,包括单一功能包扎止血材料、抗菌止血包扎材料以及水凝胶类止血包扎材料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类材料在止血方面的优势及在战创伤实践中的重要作用[3]。蔡家伟等从血管损伤的角度,探讨了现代战场上血管损伤的致伤因素、损伤部位和相关并发症,并介绍了当前血管损伤与战创伤一线救治器具的研发进展及存在的不足[4]

3.壳聚糖基抗出血材料的研究

 马铭梓等综述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天然有机高分子多糖类止血材料的分子结构特点、生物医学特性以及国内外研发与应用进展,其本身除了具有良好的止血性能外,还具备一定的抗菌性和生物相容性,通过对其进行改性或与其他材料复合,有望进一步提升其综合性能[5]。孙羽东等深入探讨了血管战创伤救治技术的前沿,围绕救治理念、腔内血管外科技术、救治装备与材料等方面的创新展开论述[6]

4.战地单兵急救包与新急救器材的研制

许忠等分析了现代战争形态下士兵伤情的复杂性,强调了单兵野战急救包在一线作战中的重要性[7]。李明贤等研制了一种新型模块化战创伤急救背囊,内部配置了急救药品和器材,以提高伤员早期救治的效率和质量[8]

5.介孔氧化硅在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

李鹏等介绍了介孔氧化硅(MSN)作为新型无机纳米生物材料在出血救治和骨组织工程学中的应用,指出了其在局部持续止血、抗感染和机械支撑力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了其体内生物分布不明确、大剂量使用具有肝肾毒性等问题[9]。童启聆等对战现场急救装备的改进与研发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小型便携化、简单快速化、智能自动化等研发方向[10]

总体来看,国内在战创伤止血材料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材料的功能复合化程度、体内生物安全性、急救器材的便携性和智能化水平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这些不足之处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也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国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外在创伤止血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集中在新型材料的开发及其止血机制的探索上

1.新型止血材料的开发

Liu等研究了冻干合成血小板(Lyo-SP)在创伤止血中的应用,通过大鼠肝脏撕裂模型发现,经骨内注射Lyo-SP能显著减少出血量,提高生存率,并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11]。这一研究为院前急救和战场环境下快速止血提供了新的思路。Biranje等探讨了纳米级壳聚糖基止血膜的应用,指出其在控制创伤出血中的潜力和优势[12]Zeng等设计的自组装肽纳米纤维在体内止血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止血效果,并能促进肝缺损的快速修复[13]Wang等开发了一种新型Fe3+负载多孔材料,该材料遇水后能迅速转变为强粘附性水凝胶,有效控制高压出血[14]Nguyen等人介绍了一种新型NO释放止血敷料,通过TXASNAP的协同作用,实现快速凝血和抗菌效果[15]

2.新型止血材料的评估

Dufour-Gaume等评估了新型冻干血浆产品在猪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模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显示浓缩冻干血浆(CLP)和富含血小板的浓缩冻干血浆(PCLP)在改善血压和心输出量方面具有显著效果[16]Zhao等报道了一种自凝胶、湿粘附、可拉伸的粉末,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止血和促进伤口愈合[17]Crum探讨了超声波引导的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技术在声波止血技术中的应用前景[18]

综上所述,国外研究在创伤止血材料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和创新性的特点,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评述

国内外在战创伤止血材料领域的研究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国内在止血材料的机理研究、功能化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壳聚糖基抗出血材料的研发以及战地单兵急救包和新急救器材的研制等方面表现出色。然而,国内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材料的功能复合化程度有待提高,体内生物安全性需进一步验证,急救器材的便携性和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等。

国外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新型材料的开发及其止血机制的探索上。尽管国外研究在创伤止血材料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和创新性的特点,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战创伤止血材料的研究趋势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的特点,其总体研究趋势包括材料性能优化、新型材料研发、止血机制深入研究、临床应用导向及智能化系统等。未来,随着材料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战创伤止血材料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军队战伤救护和人们的创伤救治带来更多便利。然而,理论研究不深入、研究方法上的缺陷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如材料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适应性、长期生物相容性等。因此,对战创伤止血材料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仍具有重要意义。

四、参考文献

[1] 陈艺,贾柯瑶,邓蓉,.战创伤止血材料的研究进展[J].东南国防医药,2022,24(04):397-402.

[2] 郭静,彭碧波,刘小丽,.战伤快速止血材料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22,10(01):21-25.DOI:10.13919/j.issn.2095-6274.2022.01.005.

[3] 魏晓慧,丁晟,杨焜,.功能化高分子材料在包扎止血方面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9,40(06):100-104.DOI:10.19745/j.1003-8868.2019154.

[4] 蔡家伟,吴鉴今,曲乐丰.血管损伤与战创伤一线救治器具研发进展[J].海军军医大学学报,2024,45(01):80-84.DOI:10.16781/j.CN31-2187/R.20210768.

[5] 马铭梓,于洋.壳聚糖基抗出血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1,29(05):1685-1689.DOI:10.19746/j.cnki.issn1009-2137.2021.05.052.

[6] 孙羽东,董维,景在平.血管战创伤救治技术前沿[J].创伤外科杂志,2024,26(03):161-166.

[7] 许忠,黄勇,胡有根,.战地单兵急救包发展及展望[J].武警医学,2021,32(03):262-264.DOI:10.14010/j.cnki.wjyx.2021.03.023.

[8] 李明贤,韩玮,孙波,.新型模块化战创伤急救背囊的研制[J].实用医药杂志,2018,35(12):1062-1063.DOI:10.14172/j.issn1671-4008.2018.12.003.

[9] 李鹏,卜琼,曹国定,.介孔氧化硅在战伤性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1,46(02):175-180.

[10] 童启聆,陈华亮,邢翔皓,.战现场急救装备的改进与研发思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2,17(12):1645-1647+1651.

[11] ZEYU LIU, ZACHARY A SECUNDA, ABIHA ABDULLAH, et al. Post-Injury Treatment with Rapid Intraosseous Injection of Lyophilized Synthetic Platelets Enhances Survival, Hemostasis, and Hemodynamics in a Rat Model of Liver Laceration[J]. Blood,2024.

[12] S BIRANJE, P MADIWALE, R ADIVAREKAR. Nanoscale Chitosan-Based Hemostasis Membrane[J]. Journal of Clinical Haematology,2020.

[13] LINRU ZENG, GAN LUO, ZHENSHUANG YUE,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Rapid Hemostasis Using Peptide Hydrogels[J]. ACS Omega,2024,9:9247 - 9255.

[14] GUOQING WANG, JIANFEI WANG, XINPING WANG, et al. Porous Materials with WaterTriggered Instant Transformation to Robust Hydrogel Adhesives for Rapid Hemostasis of HighPressure Hemorrhages[J].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24.

[15] FRÉDÉRIQUE DUFOUR-GAUME, VÉNÉTIA CARDONA, AUDREY BORDONE,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novel freeze-dried plasma products in a porcine combat casualty model.[J]. Transfusion,2024.

[16] WEN-YAN ZHAO, WENTAO SUN, WEIJIANG WANG, et al. Robust and Wet Adhesive Self-Gelling Powders for Rapid Hemostasis and Efficient Wound Healing.[J].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24.

[17] DIEU THAO NGUYEN, JITENDRA PANT, AASMA SAPKOTA, et al. Instant clot forming and antibacterial wound dressings: Achieving hemostasis in trauma injuries with S-nitroso-N-acetylpenicillamine-tranexamic acid-propolis formulation.[J].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A,2024.

[18] L CRUM.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 acoustic hemostasis[J].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