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预防接种个性化护理应用问题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儿童预防接种;配合度;不良反应
正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至2025年1月于本院门诊预防接种的60例儿童,按照接种时间分为对照组(n=30)、观察组(n=30)。其中,对照组男16,女14例;年龄0.5~6.0岁,平均(3.82±0.95)岁;体重7.5~23.3kg,平均(13.25±2.16)kg;接种疫苗类型:乙肝12例,流脑7例,肺炎6例,甲肝2例,其他3例。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0.4~6.0岁,平均(3.85±0.97)岁;体重7.4~23.5kg,平均(13.28±2.19)kg;接种疫苗类型:乙肝11例,流脑8例,肺炎6例,甲肝3例,其他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①接种前,主动与家属沟通,通过家属了解儿童近期(2周内)健康状态、接种史,若儿童处于非健康状态,不适合接种,需及时与家属沟通,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处于健康状态的儿童可接受疫苗接种,向家属说明接种疫苗类型,告知常见不良反应、应对措施等。②接种时,主动与儿童接触、交流,分散其注意力,确保接种顺利完成。③接种后,叮嘱家属24h内不可带儿童洗澡,尤其要避免穿刺点沾水,保持穿刺点周围清洁干燥;同时,叮嘱家属避免为儿童提供易过敏食物,如牛羊肉、海鲜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①基础措施:掌握儿童既往史、过敏史,明确有无接种禁忌证;同时,全面了解儿童1周内健康情况,确保接种儿童处于健康状态,满足接种条件;叮嘱家属保持儿童接种部位皮肤清洁、干燥。②个性化家属宣教:接种前发放接种告知单、宣教手册,耐心介绍本次接种情况,包含疫苗类型、预防疾病、接种前后注意事项等,同时还需强调健康身体状态对接种安全的重要性,以强化家属免疫接种认知,提升其对儿童免疫接种的重视程度;指导家属安抚儿童情绪,保障接种顺利完成,接种时,由护理人员协同家属与儿童沟通,使儿童保持安静、放松状态,家属协助疫苗接种工作人员对儿童四肢进行固定,避免儿童躁动影响接种;完成接种后,暂时留观(0.5h左右),确保无异样方可离开;离开前,鼓励儿童多饮水,保持穿刺点及周围清洁干燥,不可抓挠、揉搓,若出现穿刺点周围红肿疼痛,指导家属为儿童贴敷新鲜土豆片。③个性化儿童护理:护理人员需保持耐心、温和的态度,面带微笑,主动沟通,拉近与儿童间的关系,获得儿童信任,减轻其面对陌生环境与医护人员的恐惧感;同时,密切关注儿童情绪变化,针对年龄较大的儿童,接种前通过语言安抚、播放动画片、握手等方式予以鼓励,针对年龄较小的儿童,接种前用小玩具、播放儿歌、肢体抚触等形式转移注意力,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哭闹;接种过程中,严格依据操作规范注射,并观察儿童面部表情,及时语言安抚,减轻儿童接种期间的不适感;留观阶段,结合儿童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干预,若存在过敏风险,需密切监护体征变化,一旦出现皮疹、发热症状,及时对症处理,确保接种安全。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家属预防接种知识的掌握程度:以自制问卷评估,包括基础知识(接种疫苗种类、目的、留观时间等)、禁忌证、注意事项、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各项满分均为100分,评分越高,掌握程度越高。儿童预防接种配合度:采用自制量表评价。①完全配合:儿童无哭闹、躁动、反抗行为。②基本配合:儿童无哭闹、躁动,有轻微反抗行为,但不影响注射。③部分配合:儿童明显哭闹,轻微躁动、抵抗,行为可控,能够完成注射。④不配合:儿童明显抵抗、躁动,需家属配合控制四肢完成注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记录穿刺部位红肿、硬结、疼痛,以及发热、皮疹等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家属预防接种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观察组家属基础知识、禁忌证、注意事项、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掌握程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
2.2两组预防接种配合度比较
观察组预防接种配合度优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6%,对照组为26.67%。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低(P<0.0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预防接种知识掌握程度及儿童预防接种配合度均较对照组高(P<0.05)。提示个性化护理可提高家属接种认知,同时提高儿童的配合度。分析原因,个性化护理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紧密结合儿童实际生理、心理状态展开综合评估,制订相应护理方案。在具体施护期间,对儿童既往病史、过敏史、近期健康状态进行全面整合,确保为儿童提供的护理服务更具针对性与科学性,从而提升儿童预防接种时的身心舒适度,提高其配合度。同时,针对儿童家属开展个性化宣教,可帮助家属更充分地掌握儿童预防接种的目的、作用与必要性,进而提高其预防接种认知,使其主动配合、参与儿童的预防接种护理,协助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安抚儿童情绪,确保接种工作顺利完成。本研究中,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提示个性化护理可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析原因,通过基础干预,为预防接种工作的执行奠定基础;通过针对性宣教,可帮助家属更好地掌握接种前后注意事项,正确配合接种工作,确保儿童免疫接种的安全性;通过个性化护理,可充分关注儿童这一服务主体,并通过随时关注儿童生理、心理需求,主动沟通、耐心安抚、细心照护,获得儿童的信任与配合,确保预防接种工作顺利、安全地进行。此外,接种前全面掌握儿童过敏史、健康状态,接种后指导家属正确按压穿刺点、科学留观等,均可有效避免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儿童接种安全性,也可防范相关医疗纠纷的发生,获得儿童家属的认可。综上所述,个性化护理干预在门诊预防接种儿童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提高儿童家属预防接种知识掌握度及儿童预防接种配合度,减少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曹丽娜.心理护理与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应用于儿童预防接种中的临床价值研究[J].黑龙江医药,2023,36(4):984-987.
[2]李玲,孙婉清.小儿预防接种中社区护理干预对不良反应的评价影响[J].婚育与健康,2022,28(2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