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憩室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策略:脓肿、穿孔与出血的管理
摘要
关键词
结肠憩室炎;并发症;脓肿;穿孔;出血;护理干预
正文
一、引言
结肠憩室炎是结肠黏膜经肠壁薄弱处向外膨出形成憩室,因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1]。约 20%-30% 的憩室炎患者会出现并发症,其中脓肿、穿孔、出血是最常见且危及生命的类型[2]。脓肿形成常继发于憩室周围感染,穿孔可导致弥漫性腹膜炎,而出血多由憩室周围血管破裂引起[3]**。这些并发症病情进展快、治疗复杂,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探讨三大并发症的护理干预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结肠憩室炎并发症的病理机制与临床特征
(一)脓肿形成
憩室炎反复发作可导致憩室周围组织炎症粘连,形成局限性脓肿。临床表现为持续腹痛(多位于左下腹)、发热(体温≥38.5℃)、白细胞计数升高,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包块[4]。影像学检查(CT 或超声)是确诊的关键,可显示憩室周围液性暗区或脓肿形成[5]。
(二)穿孔与腹膜炎
憩室壁炎症侵蚀穿透肠壁可引发穿孔,分为急性游离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和包裹性穿孔(形成盆腔或腹腔脓肿)[6]。患者突发剧烈腹痛、腹肌紧张、反跳痛,伴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感染性休克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显著升高、血乳酸水平上升[7]。
(三)消化道出血
约 10%-25% 的憩室炎患者合并出血,多为憩室周围血管(如肠系膜下动脉分支)破裂所致,表现为突发鲜血便或暗红色血便,可伴头晕、乏力、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症状[8]**。出血速度较快者需紧急干预,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三、并发症的护理干预策略
(一)脓肿的护理干预
1. 感染控制与病情监测
• 抗生素治疗配合:根据粪便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广谱抗生素(如甲硝唑联合头孢类药物),静脉给药时注意药物配伍禁忌,观察有无过敏反应[9]**。
• 脓肿引流护理:超声或 CT 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者,需保持引流管通畅,记录引流液颜色、量及性状(正常引流液初期为浑浊脓性,逐渐转为清亮),每日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无菌操作[10]**。
• 体温管理: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冰袋冷敷、温水擦浴),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每 4 小时监测体温并记录[11]**。
2. 营养支持与肠道休息
• 饮食干预:急性期禁食禁水,通过静脉营养补充能量(如脂肪乳、氨基酸);脓肿吸收后逐步过渡至低纤维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产气食物(如豆类、碳酸饮料)[12]**。
• 胃肠减压护理:合并肠梗阻者留置胃管,观察引流液性质(是否含胆汁或血性液),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胃管 2 次,预防堵塞[13]**。
3. 疼痛管理
评估疼痛程度(采用 NRS 评分),轻度疼痛可通过变换体位(屈膝侧卧位)、热敷缓解;中重度疼痛遵医嘱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注意观察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14]**。
(二)穿孔与腹膜炎的护理干预
1. 紧急处理与术前准备
• 休克复苏:快速建立 2 条以上静脉通路,遵医嘱输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和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维持收缩压≥90mmHg,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指导补液[15]**。
• 术前准备:立即禁食、胃肠减压,留置导尿监测每小时尿量(目标≥0.5ml/kg/h),备皮、合血,做好家属沟通及心理疏导[16]**。
2. 术后护理要点
• 体位与活动:术后麻醉清醒后取半卧位,促进腹腔渗液引流;病情稳定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术后 24-48 小时),预防肠粘连及深静脉血栓[17]**。
• 腹腔引流管管理:妥善固定腹腔引流管,标记各引流管位置(如盆腔引流、膈下引流),观察引流液颜色(术后 24 小时内可有少量血性液,随后转为淡黄色),若出现浑浊或脓性液体,及时报告医生[18]**。
• 感染控制:严格执行手卫生,每日消毒切口敷料,遵医嘱联合使用抗生素,定期复查血常规、降钙素原(PCT)评估感染控制情况[19]**。
3. 并发症观察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若出现体温骤升、心率 > 120 次 / 分、血压下降,警惕腹腔脓肿或感染性休克;观察腹部体征,如腹胀加重、肠鸣音减弱,可能提示肠麻痹或吻合口瘘[20]**。
(三)出血的护理干预
1. 出血程度评估与紧急处理
• 快速评估:记录便血次数、量及颜色(鲜血便提示活动性出血),监测血压、心率(收缩压下降 > 20mmHg 或心率 > 100 次 / 分提示血容量不足),检测血红蛋白(Hb<90g/L 需输血)[21]**。
• 止血措施配合:内镜下止血者,术前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备好止血夹、电凝设备;介入栓塞治疗者,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 12 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血肿[22]**。
2. 输血与循环支持
• 输血护理:严格执行 “三查八对”,输血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路,输注红细胞悬液时控制速度(开始 15 分钟≤20 滴 / 分),观察有无溶血反应(如寒战、腰痛、血红蛋白尿)[23]**。
• 液体复苏:遵医嘱输注平衡盐溶液,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记录 24 小时出入量,保持出入平衡[24]**。
3. 心理支持与健康指导
出血患者易产生恐惧、焦虑情绪,护士需陪伴患者,解释出血原因及治疗进展;止血后指导患者避免用力排便、剧烈运动,饮食以温凉软食为主(如面条、粥),避免辛辣、粗糙食物[25]**。
(四)共性护理措施
1. 多学科协作与个体化照护
联合胃肠外科、感染科、影像科等制定诊疗方案,对于复杂病例(如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邀请内分泌科、心内科会诊,调整血糖控制目标及抗凝方案[26]**。
2. 心理社会支持
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针对恐惧手术的患者,介绍成功病例;为经济困难者链接社会资源(如医疗救助基金),减轻治疗负担[27]**。
3. 健康教育与随访
• 疾病知识宣教:讲解憩室炎诱因(如低纤维饮食、便秘),指导患者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 25-30g),养成定时排便习惯[28]**。
• 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并发症预警信号(如突发腹痛、便血、高热),术后 1 个月复查全腹 CT,3 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29]**。
四、挑战与对策
(一)主要挑战
1. 并发症早期识别困难:部分老年患者对疼痛不敏感,穿孔时仅表现为精神萎靡、体温不升,易漏诊[30]**。
2. 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反复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增加艰难梭菌感染(CDI)风险[31]**。
3. 术后恢复差异大: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慢,吻合口瘘发生率高[32]**。
(二)应对策略
1. 强化早期预警指标:对老年患者常规监测血乳酸、PCT,结合腹部 CT 动态评估炎症范围,避免仅凭症状判断病情[33]**。
2. 精准抗生素管理: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及时调整用药,联合益生菌(如双歧杆菌)预防 CDI,观察粪便性状(有无黏液脓血便)[34]**。
3. 个性化术后管理:对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空腹血糖≤7.8mmol/L),使用肠内营养时选择糖尿病专用配方,每日评估切口愈合情况[35]**。
五、结论
结肠憩室炎并发症(脓肿、穿孔、出血)的护理需结合病理特点实施精准干预,重点在于早期病情评估、感染控制、出血处理及围手术期管理。通过多学科协作、循证护理实践及个体化照护,可有效降低并发症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未来需进一步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并发症预警系统,以及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憩室炎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推动护理干预向更高效、精准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静然,杨峰.结肠憩室炎影像特点及分期的临床价值[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23,42(05):501-504.
[2]秦菁,李文波,马莉,等.超声在不同分型急性结肠憩室炎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22,19(05):284-287.
[3]张鹏,董晓强,支尹,等.升结肠憩室炎并穿孔及脓肿形成一例报道[J].腹部外科,2020,33(06):485-487.
[4]朱金明,李翠芳,杨光.右结肠憩室穿孔并腹腔脓肿形成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20,33(11):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