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
摘要
关键词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出血;临床
正文
引言: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致死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高血压发病率的上升,该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对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88例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方案,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88例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且符合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范围在45岁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5±10.2)岁。根据患者的出血部位,基底节区出血38例,脑叶出血22例,丘脑出血16例,小脑出血12例。出血量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范围在10ml至80ml之间,平均出血量为(35.6±15.8)ml。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确诊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
年龄在45岁及以上;
同意接受本研究的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
患有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
近期有颅内手术史或颅脑外伤史;
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存在过敏史。
1.3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心电监护、降颅压、控制血压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内科保守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内科保守治疗主要采用降压药物如硝普钠、乌拉地尔等控制血压,甘露醇或呋塞米等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以及神经营养药物如胞磷胆碱、奥拉西坦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外科手术治疗则根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选择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穿刺引流术或脑室引流术等。
1.4 观察指标
本研究主要观察以下四个指标:
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恢复情况,将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好转和无效四个等级。痊愈指神经系统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指神经系统症状大部分恢复正常,好转指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指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死亡率:记录治疗期间患者的死亡情况,计算死亡率。
并发症发生率: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等,计算并发症发生率。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评估治疗效果。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治疗效果
经过系统的内科与外科治疗,88例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如下:痊愈16例(18.18%),显效24例(27.27%),好转28例(31.82%),无效10例(11.36%),死亡10例(11.36%)。具体治疗效果分布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分布
治疗效果 | 例数 | 百分比(%) |
痊愈 | 16 | 18.18 |
显效 | 24 | 27.27 |
好转 | 28 | 31.82 |
无效 | 10 | 11.36 |
死亡 | 10 | 11.36 |
2.2 死亡率
在治疗期间,共有10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1.36%。其中,内科保守治疗组死亡4例,外科手术治疗组死亡6例。死亡原因主要包括脑疝、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的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死亡率统计
治疗方式 | 死亡例数 | 死亡率(%) |
内科保守治疗 | 4 | 12.50 |
外科手术治疗 | 6 | 10.71 |
合计 | 10 | 11.36 |
2.3 并发症发生率
在治疗过程中,共有1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0.45%。其中,肺部感染8例,尿路感染4例,消化道出血3例,其他并发症(如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异常等)3例。并发症发生率的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并发症发生率统计
并发症类型 | 发生例数 | 发生率(%) |
肺部感染 | 8 | 9.09 |
尿路感染 | 4 | 4.55 |
消化道出血 | 3 | 3.41 |
其他并发症 | 3 | 3.41 |
合计 | 18 | 20.45 |
2.4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前,88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平均值为(18.6±5.2)分。经过治疗,存活患者的NIHSS评分平均值为(9.8±4.6)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改善(t=-12.34, P<0.01)。其中,痊愈和显效患者的NIHSS评分降低最为明显,平均降低(15.4±3.8)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前后对比见表4。
表4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前后对比
时间点 | NIHSS评分平均值 | t值 | P值 |
治疗前 | 18.6±5.2 | - | - |
治疗后 | 9.8±4.6 | -12.34 | <0.01 |
三、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88例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系统地评估了内科治疗与外科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疾病的治疗效果,并深入探讨了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情况。以下是对本研究结果的详细总结与讨论。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作为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病情进展迅速,治疗难度大,因此,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综合治疗,88例患者中痊愈16例,显效24例,好转28例,总体有效治疗率为77.27%(痊愈+显效+好转),这一数据表明,采用内科治疗与外科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效果的具体分析中,痊愈和显效患者的比例达到了45.45%,这部分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甚至完全消失,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大大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好转患者占31.82%,虽然症状未完全消失,但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这对于后续康复治疗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无效和死亡患者合计占22.73%,其中死亡率为11.36%,这一数据虽然不高,但仍需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对于高龄、出血量较大或合并多种并发症的患者,应更加积极地采取治疗措施,以降低死亡率。
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0.45%,其中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这可能与患者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以及留置尿管等因素有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患者的护理,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同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尿路感染的风险。此外,消化道出血也是不容忽视的并发症,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情况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患者的NIHSS评分平均值为(18.6±5.2)分,经过治疗,存活患者的NIHSS评分平均值为(9.8±4.6)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改善(P<0.01)。这一数据不仅说明了治疗的有效性,也反映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减轻,对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和后续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出血部位、出血量、治疗方法及患者自身状况等。本研究通过内科治疗与外科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降低了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然而,该疾病的致死、致残率仍然较高,且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应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加强患者的护理和康复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颉满珍,贾强.对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J].智慧健康,2020,6(05):125-126.
[2]钟志强.浅析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05):84.
[3]杨晖,杨海捷.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sSRA、NLRC4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的关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21(21):3137-3141+3146.
[4]孙玫梅,顾晓莉.视听觉联合引导下的步态康复护理在脑出血病人康复中的应用[J].循证护理,2024,10(21):3929-39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