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一型变态鼻炎哮喘的策略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赵长增

(大城县医院 河北省廊坊市 065900)

摘要

目的:面向县级医院Ⅰ型变态反应性鼻炎-哮喘综合征诊疗工作实际情况,针对靶向治疗技术在基层医疗机构落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县域医疗资源配置特点探索该病症临床治疗的实施路径,可为同类医疗机构的诊疗实践提供可参考的操作范式。方法:以Ⅰ型变态反应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免疫病理机制作为基础,围绕Th2型免疫应答介导的气道炎症发生规律,结合本院近3年收集的126例确诊病例临床数据,对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本院的具体应用步骤展开分析,明确不同发病阶段患者的治疗启动时机、剂量调整原则,以及依据视觉模拟评分和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的疗效判断方法。结果: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Ⅰ型变态反应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症状管理中具有稳定的临床效果,本院采用标准化操作流程后,患者6个月内急性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平均减少42.3%,且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需要住院处理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现有医疗条件下,本院通过规范开展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等靶向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Ⅰ型变态反应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患者的症状控制水平,该治疗模式对设备的要求适中、操作流程清晰,适宜在县级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一型变态鼻炎哮喘;靶向治疗;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临床疗效

正文

引言

Ⅰ型变态反应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发病启动环节为变应原暴露,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变态反应构成其核心病理机制。鼻黏膜及气道黏膜的慢性炎症可诱发系列临床症状:鼻塞状态下患者需通过张口呼吸维持通气需求,频繁喷嚏发作会干扰日常言语沟通,喘息症状则明显降低机体活动耐量。该类疾病患病率近年持续攀升,我国平原地区成人变应性鼻炎自报患病率已达41.5%,哮喘患者中合并变应性鼻炎者占比高达78%。病情反复出现不仅对患者正常工作与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同时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压力。本院作为县级医疗机构,接收周边乡镇患者较多,因此探索契合自身诊疗条件的靶向治疗方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已有研究表明,针对特定变应原的特异性干预措施具备改变疾病进程的可能性,在本院临床实践中,需结合日常诊疗特征进一步完善,从而保障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近2年收治的一型变态鼻炎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一型变态鼻炎哮喘诊断标准,经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证实存在明确变应原致敏;近1个月内未接受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年龄18-65岁;能配合完成至少6个月随访。

排除标准:合并支气管扩张、肺纤维化等其他气道疾病;存在免疫功能缺陷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史;对变应原制剂成分明确过敏。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治疗启动阶段,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明确尘螨、花粉等主要致敏变应原种类,在此基础上选用协和变应原制剂实施皮下注射。治疗初期采用剂量递增方案给药,注射频次为每周2次;待剂量达到维持水平后,调整为每月1次注射。治疗过程中每2周开展1次临床评估,同步记录鼻部症状评分(涵盖鼻塞、鼻痒等4项症状,单项评分范围0-3分)及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治疗期间需重点监测不良反应:注射部位若出现红肿等局部反应,可采用局部冷敷方式处理;一旦发生皮疹、呼吸困难等全身反应,应即刻停用变应原制剂并给予针对性干预。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26.0软件分析数据。鼻部症状评分、ACT评分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统计检验水准设为α=0.05。

2、调查结果

共纳入60例患者,完成6个月治疗及随访。治疗后患者鼻部症状和哮喘控制情况均有明显改善,具体数据如下表1所示。

1患者治疗前后鼻部症状总评分及ACT评分比较(x±s,分)

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鼻部症状总评分

8.2±2.1

3.1±1.5

12.36

<0.01

ACT评分

16.3±3.2

22.5±2.8

9.84

<0.01

治疗期间共进行480次皮下注射,出现局部不良反应28次(5.8%),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直径<3cm的红肿,经冷敷后24小时内消退;未出现Ⅲ级及以上全身不良反应。其中对花粉过敏的22例患者,在不同季节治疗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存在差异,非花粉季节治疗时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3.2%)低于花粉季节(8.7%)(χ²=4.21,P<0.05)。

3、讨论

一型变态反应性鼻炎合并哮喘的靶向治疗体系中,变应原诱导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干预构成核心环节。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通过阶梯式递增变应原接触剂量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机制,已获得多项临床研究的验证支持。结合本院临床实践,该治疗方案多由变态反应专科或呼吸科医护团队执行,其临床获益的实现高度依赖适应症的精准评估及操作流程的标准化实施。治疗启动前需完成精准的变应原检测,当前主要采用皮肤点刺试验,该检测手段具备操作简便性与结果稳定性的双重优势。

该治疗策略的临床有效性已得到证实,能有效缓解患者鼻部及呼吸道症状,同时减少对症药物使用频次。本院临床观察显示,接受治疗者鼻部症状评分显著降低,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较治疗前提升逾30%,这与既往研究提出的“冲击免疫治疗方案可提高患者疗程依从性”结论一致。从临床实践来看,该治疗无需额外配备专用设备。我院长期使用的协和变应原制剂,经长期临床应用验证安全性良好,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仅0.4%,符合我院治疗风险管控要求。

临床治疗方案的实施应结合本院周边变应原的具体分布特征进行调整。考虑到本院周边花粉密度处于较高水平,对于花粉致敏患者而言,在非花粉播散阶段开展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治疗过程中需进行定期评估,通过动态监测症状评分以及ACT评分,可为给药剂量的调整提供参考。这样的做法在维持稳定治疗应答的同时,也能对潜在风险实现早期预警。本院医护人员对不良反应标准化处置流程的熟练运用,是临床治疗安全保障体系得以有效运行的核心支撑。

结合本院变态反应专科临床诊疗实践,该治疗方案在就诊患者中应用后,6个月内症状获得有效控制的病例占比已超50%,患者因症状急性发作导致的急诊就诊频次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规范治疗的持续实施可逐步降低疾病进展风险,这一效应直接减轻了本院急诊部门在变态反应相关急症处置方面的诊疗负荷。基于现有诊疗资源配置,后续可考虑引入变应原舌下免疫治疗技术开展临床对照研究,通过疗效与安全性评估筛选适配本院患者群体的给药策略。与此同时,需建立系统化长期随访机制,持续积累治疗应答及不良反应等核心数据,为治疗方案的动态优化提供循证支持。

参考文献

[1] 高翔,林航,唐华平. 变应性鼻炎的诊治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2,50(12):1398-1402.

[2] 陆敏,许秋艳,程雷. 变应性鼻炎和哮喘变应原组分诊断现状与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25,33(03):161-165.

[3] 沈暘. 变应性鼻炎诊治新进展和热点[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22,16(03):325-326.

[4] 张晋韬,李跃,杨钦泰,杨宏志,周琪琳,陈鸿杰,柯千山,王晓鹰,戴敏. 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患者的体质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J].新医学,2024,55(10):810-817.

[5] 徐迎阳,徐松江,郑卉爽,关凯. 协和变应原制剂冲击免疫治疗应用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安全性[J].医学研究杂志,2025,54(03):23-27+3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