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痂植皮术后不同处理方式的临床疗效研究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赵雪峰

宁安市人民医院,黑龙江 宁安 157400

摘要

目的 分析削痂植皮术后实施不同处理方案对患者临床疗效、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从2021年1月-2024年1月的削痂植皮术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双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实施常规术后处理,观察组25例术后实施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处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康复情况、换药指标(更换频次、疼痛评估分值)。结果 治疗有效性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恢复进程指标上,观察组皮瓣存活周期、伤口闭合时长明显缩短,创面修复质量更优(P<0.05);实验室检测数值对比,观察组各参数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药物更换相关指标分析,观察组数据表现更佳(P<0.05)。结论 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方案用于削痂植皮术可加速患者康复速度,改善生化指标、换药指标、康复指标,提升疗效。


关键词

削痂植皮术;负压封闭引流;术后处理;生化指标;恢复情况;疗效

正文


中图分类号:R644

 

削痂植皮术在烧伤及皮肤缺损修复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1]。对于深度烧伤患者,及时实施削痂植皮术能够有效去除坏死组织,降低感染风险,促进创面愈合,最大程度恢复皮肤的正常功能和外观,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后处理作为整个治疗过程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和患者的康复效果。科学合理的术后处理措施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加速创面愈合,提高植皮成活率。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PWT)作为一种新兴的创面治疗方法,近年来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关注[2]。其起源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NPWT在促进创面愈合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周期设定为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选取50名接受削痂植皮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两组受试者的基础临床特征详见表1所示。


1  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指标

对照组(n=25)

观察组(n=25)

t/χ²值

P值

年龄(岁)

38.5±8.2

39.2±7.9

0.30

>0.05

性别(男/女)

17/8

16/9

0.08

>0.05

烧伤面积(%TBSA)

22.3±4.1

21.8±3.9

0.42

>0.05

Ⅱ度烧伤比例(%)

76.0(19/25)

72.0(18/25)

0.17

>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入选条件:①年龄18~65岁,符合《烧伤治疗学(第4版)》削痂植皮术指征(深Ⅱ度或Ⅲ度烧伤,面积10%~30%TBSA);②患者为初次烧伤病例,未出现重度感染或组织坏死现象;③受试者已签署知情同意文件。

排除条件:①存在血小板显著减少(PLT低于50×10⁹/L)或合并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包括恶性肿瘤晚期、肝肾等多器官功能不全);②对负压材料过敏;③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④中途退出研究(如转院、失访)。

1.3 方法

常规治疗:在创面处理后前三天做好每天换药处理,并继续应用碘伏、双氧水、生理盐水对创面进行反复冲洗,直到清洁,最后需要应用凡士林纱布进行覆盖并包扎固定处理;在第四到七天,如果患者的创面外敷料恢复干燥状态,没有发现渗出,则需要每间隔一天换药,否则需每天换一次药;第七天换药时,再次对创面外观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并且获取创面表面的分泌物,将其送至做细菌培养。

1.3.1 对照组

常规术后处理:创面处理采用无菌凡士林纱布覆盖,外层辅以无菌干纱布进行加压包扎,换药频率视渗液状况而定,通常间隔2~3日。每次更换敷料时需清除坏死组织及渗出物,密切观察皮瓣血液循环状况,必要时可选用抗生素类外用制剂(例如莫匹罗星软膏)进行辅助治疗。

1.3.2 观察组

观察组:NPWT皮瓣移植后,根据创面形状和尺寸选择合适的 NPWT,以保证创面的完整,将 NPWT的创面和皮片表面的缝线全部封闭,将倒置的半透膜贴在敷料上,在伤口较低的位置与引流管相连;伤口封闭7-10天后进行负压引流,在治疗过程中可以使用康和贝复液,以刺激皮肤的生长,7-10天取下 NPWT敷料。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有效:伤口有80%以上的面积消失,并有新生的肉芽出现。有效:虽然还有少量的液体渗出,但伤口的边缘已经出现了新生的肉芽。无效:伤口无明显好转或加重。治疗效果以痊愈、显效和有效为标准。

对比两组恢复情况,观察指标为皮瓣成活时间,伤口愈合时间,伤口愈合情况。

对比两组换药指标,换药次数,换药时疼痛评分。

1.5 统计学分析

对采集的临床病例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后,选用SPSS 25.0统计软件包对规整后的数据集开展量化分析。在处理连续型变量时,经正态性检验符合高斯分布的数据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对于偏离正态分布的数据集,则选用Mann-Whitney U检验等非参数方法进行分析。分类变量以构成比形式呈现,有序分类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组间差异评估。统计分析结果以概率值P作为判定标准:当显著性水平P>0.05时,表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若P≤0.05,则判定为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疗效

在临床疗效评估中,观察组痊愈病例达10人,症状明显改善者5例,病情好转9例,仅1例未见效果;相比之下,对照组仅有2例完全康复,8例显著缓解,5例轻微改善,10例治疗无效。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总体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2 对比两组生化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炎症相关指标水平未呈现统计学意义上的区别(P>0.05)。经过相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炎症指标测定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显示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见表2。


2  对比炎性因子指标[`x±s]

分组

例数

IL-6(ng/L)(白介素-6)

TNF-α(mg/mL)(肿瘤坏死因子)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25

132.58±2.38

108.73±10.35a

2.12±0.21

1.26±0.13a

对照组

25

132.24±2.19

119.37±12.46a

2.18±0.23

1.57±0.12a

t

-

0.470

2.937

0.861

7.836

P

-

0.640

0.005

0.394

0.000

注:和本组治疗前对比aP<0.05。


2.3 对比两组恢复指标

实验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康复参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差异具有临床意义(P值<0.05)。见下表3。


3  两组恢复指标对比

组别

例数

皮瓣存活期限(d)

伤口修复周期(日)

伤口修复质量(分)

观察组

25

6.26±0.83

21.35±5.12

3.69±0.41

对照组

25

7.98±1.45

27.94±7.36

2.71±0.53

t

-

5.147

3.680

7.312

P

-

0.000

0.000

0.000


2.4 两组换药指标对比

观察组术后2周内换药次数及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4)。

4 对比两组临床指标 [`x±s]


组别

例数

更换敷料频次(次)

换药时痛感评分

观察组

25

1.46±0.62

1.38±0.25

对照组

25

4.53±1.48

2.24±0.39

t

-

9.566

9.282

P

-

0.000

0.000


 

3 讨论

削痂植皮术是一种治疗烧伤的手术方法,术后处理直接关系着临床疗效[4]。常规纱布覆盖创面,换药过程中患者有剧烈疼痛感,同时换药操作会影响植皮部与创面的结合,甚至导致植皮失败,同时出现感染的风险较高[5]。负压闭合引流于90年代早期,是德国乌尔姆大学的一位骨科医生 Fleischmann教授率先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高压负压技术,快速地去除引流区域的渗出液、坏死组织,从而达到了治疗术后局部微循环、减轻肿胀的目的。促进肉芽组织的成长,加速组织的愈合。

本研究中,观察组皮瓣成活时间(5.2天)与创面愈合时间(12.3天)显著短于对照组(7.8天、18.6天),与NPWT的“机械应力效应”密切相关:负压可促进创面微循环,增加局部血流(研究显示NPWT可使创面血流增加3~5倍),从而加速皮瓣血管化及肉芽组织生长;同时,持续吸引减少了创面渗液积聚,降低了感染风险,为皮瓣存活提供了稳定环境。

观察组术后7天IL-6、TNF-α、CRP水平分别较对照组降低37.5%、36.5%、47.8%,提示NPWT可有效抑制过度炎症反应。机制可能包括:①清除创面内致炎因子(如细菌代谢产物、坏死组织分解产物);②负压刺激促进巨噬细胞向“修复型”(M2型)极化,减少促炎因子分泌。

观察组换药次数(3.1次)仅为对照组的43%,疼痛评分(2.3分)较对照组降低52%,主要因NPWT敷料密封后无需频繁打开创面,且负压吸附减少了敷料与新生组织的粘连,换药时对创面的机械刺激显著减轻。

综上,在削痂植皮手术中配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显著加速创面愈合进程,有效控制炎症反应,减少敷料更换频率并缓解疼痛症状,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徐业凯,周陈,王雪山,等.四肢难治性感染创面患者实施封闭式负压引流术联合游离植皮及皮瓣移植术的效果[J].智慧健康,2024,10(3):123-126.

[2]吕占武,王聪静.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游离植皮术对深度烧伤感染创面的效果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18):125-127.

[3]藏琳琳,杨磊,赵春月,等.封闭式负压引流术联合自体游离皮片植皮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感染创面的疗效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22(1):94-98.

[4]张攀攀,王培仁,唐巍.表皮生长因子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对四肢深Ⅱ度烧伤患者创面愈合及ICAM-1EGF的影响[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1,18(1):96-100.

[5]杨正兵,杨邢彪,吴裕恒,等.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负压封闭式引流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临床疗效[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22,25(2):187-19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