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磁刺激改善脑卒中后偏瘫的疗效观察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苑洪磊

中美医院 河北省廊坊三河市 065200

摘要

经颅磁刺激作为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已证实对脑卒中后偏瘫治疗有积极价值。其通过调控神经可塑性、干预神经递质代谢,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治疗效果受刺激强度、频率等参数及患者病程、基础疾病控制等个体特征影响。临床依此制定个性化方案可提升干预效能。研究显示,该技术单独应用有效,与益气活血针法、肢体康复训练等联合应用亦获确切疗效,为患者康复提供可靠支持。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神经可塑性;日常生活能力

正文

引言

脑卒中后偏瘫作为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的功能障碍,患者多存在单侧肢体运动幅度减小、肌力下降等表现。这些症状会直接影响行走能力,使日常活动难以顺利完成,最终导致生活质量下降。随着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经颅磁刺激因具有非侵入性特点,且操作简便、安全性较高,已成为脑卒中后偏瘫改善研究的重要方向。该技术利用特定强度的磁场作用于大脑皮层运动区,可直接调节神经功能状态,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对经颅磁刺激改善脑卒中后偏瘫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展开深入研究,能为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理论支持,促进脑卒中康复治疗体系的完善,对帮助患者尽快回归正常生活有着重要价值

1、经颅磁刺激治疗机制

经颅磁刺激通过向大脑皮层施加特定强度的磁场,在局部脑组织中诱发感应电流,以此实现对神经功能的精准调控。在脑卒中后偏瘫治疗场景中,其核心作用机制集中于神经可塑性调节及神经递质影响前者通过促进突触重构与神经网络重组为神经功能修复奠定结构基础,后者借助调控谷氨酸、γ-氨基丁酸等递质水平优化神经信号传递效率,这两类机制协同作用,共同为神经功能恢复提供关键驱动力。

1.1神经可塑性的调节

神经可塑性作为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重建的核心基础,其内涵涉及神经细胞突触连接重塑、神经环路重组及未受损神经细胞代偿等过程。经颅磁刺激所产生的磁场可穿透颅骨抵达大脑皮层,在运动相关脑区诱导产生感应电流,进而激活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此类激活效应能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营养物质的分泌,为神经细胞的修复及再生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同时,感应电流可提升神经细胞间信号传递的效率,促使受损区域周围的健康神经细胞形成新的突触连接,逐步构建起替代性功能环路,以替代受损神经细胞的部分功能。针对脑卒中后运动皮层受损区域,经颅磁刺激能够诱导周边未受损的运动神经元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建立新的连接,使原本中断的运动指令传导通路得到部分恢复,从而为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奠定结构层面的基础。

1.2神经递质的影响

神经递质作为神经信号传递的化学信使,其分泌及作用状态直接决定神经功能正常运转。经颅磁刺激通过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兴奋性影响多种神经递质的代谢与释放。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受损脑区常存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兴奋性神经递质分泌不足,经颅磁刺激可促进这类递质的合成与释放,同时增强神经突触后膜的信号接收效能,进而提升神经环路的整体兴奋性。该技术还能抑制γ-氨基丁酸等抑制性神经递质的过度释放,避免其对运动指令传导产生阻滞作用。对神经递质的这种双向调节作用,能够改善受损脑区的神经信号传导效率,促进运动皮层对肢体调控能力的恢复,从而缓解偏瘫症状

2、经颅磁刺激改善偏瘫的具体疗效

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的改善作用已得到多项临床研究支持,这种干预方式能直接增强患者运动功能;随着运动功能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可随之改善,进而形成持续推进的康复循环。

2.1运动功能的提升

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具体表现为肢体肌力减弱、关节活动受限及步态异常。经颅磁刺激通过持续作用于大脑皮层运动区,可逐步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治疗后患者患侧肢体肌力评分显著提高,腓肠肌、比目鱼肌等下肢肌肉收缩力量增强,能够完成踝关节背伸、膝关节屈伸等基础动作。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中上下肢评分均明显上升,这提示肢体协调性改善;患者此时已能完成抬手、握物等精细动作,肢体活动的准确性与灵活性也随之提升。步态相关参数呈现积极变化,部分患者治疗8周后步速较治疗前提升30%以上,患侧单支撑相时间缩短且双支撑相过渡更平稳,步行对称性与稳定性因此增强。低频经颅磁刺激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相关指标改善效果显著;经颅磁刺激联合益气活血针法可进一步激活神经修复机制,使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提升更为明显,加快运动功能恢复速度

2.2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因运动功能障碍常需他人协助完成日常活动,经颅磁刺激在改善其运动功能的同时可系统性提升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显著提高,已能独立完成站立、转身等动作,跌倒风险大幅降低——平衡能力的这种提升为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奠定了重要基础。基础生活行为上,患者自主完成进食、穿衣、洗漱等动作的能力增强,无需他人协助的时间占比明显上升。部分患者已能参与简单社交活动或家庭事务,社会功能评分相应提升,心理状态也更为积极,提示社会功能得到有效改善。经颅磁刺激联合肢体康复锻炼可降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通过改善睡眠质量促进身体恢复;联合治疗性体位摆放时,能进一步加快平衡能力与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强化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效果

3、影响经颅磁刺激疗效的因素

经颅磁刺激的疗效存在个体差异,这与患者病程长短、病灶位置及基础功能状态等因素相关;明确这些影响因素并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能够更充分地释放该技术的治疗效能

3.1刺激参数的影响

刺激参数是经颅磁刺激治疗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涵盖刺激频率、强度、时长及靶点位置。刺激频率不同,神经调控效应表现出明显差异:低频刺激可抑制过度兴奋的神经环路,高频刺激则更倾向于激活神经细胞。已有研究证实,低频刺激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有显著改善作用。刺激强度设定需以患者运动阈值为参照,一般选取其80%-120%;这一范围能够有效激活神经细胞,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刺激时长的确定需综合患者耐受度与病情,临床常规治疗为4-6周,每周5次,每次20-30分钟,该方案可保障神经可塑性调节的连续性。临床中,康复科医师会根据患者脑损伤部位、病程制定个性化参数方案,通过动态监测运动功能变化调整参数;此策略能使治疗有效率提升15%-20%,并缩短康复周期

3.2患者自身状况的影响

患者生理与病理状态直接影响经颅磁刺激疗效,这一点可从脑卒中类型、病程、年龄及基础健康状况等方面观察到。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由脑血流灌注不足引发神经元缺血缺氧损伤,出血性脑卒中则与血肿压迫及继发性脑水肿相关;不同损伤机制使患者对经颅磁刺激的应答存在差异,临床需依据损伤性质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病程3个月内的患者神经可塑性处于活跃期,治疗后功能恢复进程比病程超过3个月者明显加快。年龄偏低且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机体代偿储备能力更优,治疗后肌力分级提升及步态参数改善幅度更为显著。临床中,神经内科医师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病灶特征,结合徒手肌力评定等手段全面评估患者状况。对于基础健康状况欠佳的患者,联合益气活血针法或分期针刺治疗可通过多模态干预增强疗效;针对高龄患者,适度延长治疗周期并同步开展肢体康复训练能促进神经功能渐进性恢复,这类患者治疗有效率可提升10%以上。

结语

经颅磁刺激作为改善脑卒中后偏瘫的非侵入性治疗手段,其临床有效性已获证实,治疗机制与疗效均有可靠依据。该技术能调节神经可塑性以推动受损神经环路重建,同时调控谷氨酸、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平衡优化神经信号传导,这两种路径协同作用可直接增强患者肢体运动控制能力,改善进食、穿衣等日常生活功能。治疗效果的发挥与刺激频率、强度、作用靶点等参数相关,也受患者卒中病灶位置、病程及基础功能状态等个体因素影响。神经内科与康复科医师需协作评估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充分释放其治疗效能。目前该技术可单独用于轻中度偏瘫患者康复干预,也常与运动再学习疗法、作业疗法等联合应用,为不同功能障碍程度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提供切实康复支持。随着临床病例数据积累及循证医学治疗方案持续优化,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康复领域的应用价值将进一步提升,有望帮助更多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并逐步回归家庭与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岳琳,施赟华,张蓉蓉,乐维,谢存. 益气活血针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5,57(04):61-66.

[2] 张莲莲,沈毅,李德岩,王宇. 不同频率经颅磁刺激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2,19(06):137-140.

[3] 黎惠芳,严文,麦芳萍.经颅磁刺激联合肢体康复锻炼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影响[J].今日健康, 2024(7):181-183.

[4] 程红,莫晓枫. 分期针刺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预后恢复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25,60(07):599-600.

[5] 尤溪鳐,石明芳,祝珺文,李宗玥,杜鹏,林岳军,张键. 治疗性体位摆放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患侧下肢肌力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5,6(06):41-44+4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