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技术在普外科疝气修补中的临床应用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何京

石家庄市藁城人民医院

摘要

微创技术的兴起为疝气修补带来新契机,其凭借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显著优势,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认可。本文深入剖析微创技术在普外科疝气修补中的应用情况,详细阐述常见的腹腔镜疝修补术等微创术式,从手术过程、优势体现到临床效果,全面且深入地探究其在疝气治疗领域的价值。同时,对不同微创技术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旨在推动微创技术在疝气修补中更合理、更高效地应用,进一步提升疝气治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

微创技术;普外科;疝气修补;临床应用

正文


引言

疝气在普外科疾病中较为常见,是指体内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疝气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疼痛与不适,如肿块突出、坠胀感等,还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与工作。传统的疝气修补手术,如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治疗疝气,但存在手术切口大、术中出血多、术后疼痛明显、恢复周期长以及复发率相对较高等缺点。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创技术逐渐兴起并在普外科疝气修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微创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如较小的创伤、较快的恢复速度以及较低的复发风险等,为疝气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选择,显著改变了疝气治疗的格局,成为当前疝气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一、微创技术在疝气修补中的主要术式

1.1腹腔镜疝修补术

腹腔镜疝修补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微创术式之一。手术过程中,医生首先在患者腹部做几个5-10毫米的小切口,通过这些切口插入腹腔镜和相关手术器械。在腹腔镜提供的清晰视野下,医生能够精准地观察疝的位置、大小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以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为例,医生需切开腹膜进入腹膜前间隙,将疝内容物回纳,然后在腹膜前间隙放置补片,对腹壁的薄弱区域进行加强修补,最后关闭腹膜。该术式的优势在于视野开阔,可同时处理双侧疝以及发现对侧隐匿性疝,且补片放置更准确、覆盖范围更广泛,大大降低了疝的复发率。此外,由于手术切口小,对腹壁肌肉和神经的损伤较小,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患者恢复快,一般术后6小时即可下床活动,平均住院3-5天就能出院,相比传统手术,极大地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2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

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是另一种重要的微创疝气修补方法。与TAPP不同,TEP术式不进入腹腔,而是在腹壁和腹膜之间的间隙进行操作。医生通过在患者脐部或耻骨上做小切口,利用特殊的器械分离出腹膜外间隙,然后将疝内容物回纳,并在此间隙内放置补片进行修补。这种术式的优点是避免了对腹腔内器官的干扰,减少了肠粘连等腹腔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由于不切开腹膜,术后腹膜的完整性得以保留,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然而,TEP术式对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因为其操作空间相对较小,需要医生具备精湛的解剖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巧,才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准确地完成疝修补操作。但一旦掌握,TEP术式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来说,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且安全性高的治疗选择。

1.3腹腔镜下腹壁疝修补术(IPOM

对于腹壁疝患者,腹腔镜下腹壁疝修补术是常用的微创治疗手段。手术时,医生经腹腔内操作,在疝环周围的腹壁上固定补片,以加强腹壁的薄弱区域。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IPOM术式具有明显优势。其手术切口小,减少了术中出血和术后感染的风险。通过腹腔镜,医生能够清晰地观察疝环及周围组织的情况,使补片的放置更加精准,且补片与腹壁贴合更紧密,从而有效降低了疝的复发率。此外,该术式对腹腔内脏器的干扰较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正常饮食和活动。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腹壁疝,如切口疝、造口旁疝等,IPOM术式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的疝情况,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

二、微创技术在普外科疝气修补中的临床优势

2.1创伤小与出血少

微创技术在普外科疝气修补中的显著优势之一是创伤小。传统开放手术需要较大的切口来暴露手术部位,对腹壁组织的损伤较大。而微创术式,如上述的腹腔镜疝修补术、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和腹腔镜下腹壁疝修补术等,仅需在患者腹部做几个微小切口,通过这些小孔插入手术器械进行操作,无需广泛切开腹壁肌肉和组织,极大地减少了对患者身体的创伤。这种微小的创伤不仅降低了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减少了因出血过多可能导致的并发症风险,还使得术后伤口愈合更快,患者疼痛更轻。例如,在腹腔镜疝修补术中,由于手术视野清晰,医生能够准确地处理疝囊和放置补片,避免了对周围血管的不必要损伤,术中出血量通常明显少于传统开放手术,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

2.2恢复快与住院时间短

由于微创技术创伤小,对患者身体的整体影响较小,因此患者术后恢复速度明显加快。以腹腔镜疝修补术为例,患者在术后6小时左右即可下床活动,这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恢复,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第二天,多数患者便能正常进食,身体机能恢复迅速。相比之下,传统开放手术患者术后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卧床休息,肠道功能恢复缓慢,进食时间延迟。微创技术下的疝气修补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仅为3-5天,而传统手术患者可能需要7-10天甚至更长时间。较短的住院时间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减少了患者在医院的交叉感染风险,使患者能够更快地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生产力。

2.3复发率低与并发症少

微创技术在疝气修补中能够更准确地修复腹壁的薄弱区域,有效降低了疝的复发率。通过腹腔镜的清晰视野,医生可以全面观察疝的情况,准确放置补片,确保补片能够完全覆盖疝环及周围的薄弱组织,加强腹壁的强度。例如,在腹腔镜疝修补术中,补片的覆盖范围更广泛且贴合紧密,相比传统手术,大大减少了疝复发的可能性。同时,微创术式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小,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切口感染、精索损伤、尿潴留等传统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在微创技术下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对于一些合并糖尿病、肥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微创技术更具优势,因为较小的创伤有利于这些患者的伤口愈合,减少了因伤口愈合不良导致的并发症风险,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总结

微创技术在普外科疝气修补中展现出了卓越的临床应用价值。腹腔镜疝修补术、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以及腹腔镜下腹壁疝修补术等多种微创术式,以其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和并发症少等诸多优势,为疝气患者带来了更优质的治疗体验。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微创技术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每种微创术式都有其各自的适应证和技术特点,临床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疝的类型、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以及是否存在基础疾病等,权衡各种因素后,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最佳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韦钰.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3(5):3.

[2]尹思奇.个体化康复护理用于普外科微创手术患者中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理,2023,3.

[3]余正清,刘会怡.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效果比较[J].医药前沿,2024,14(24):81-8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