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远程医疗系统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管理的效果评价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马芳

五家渠市东区卫生服务中心,新疆 五家渠 831300

摘要

高血压有效管理对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很关键。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和干预性研究结合的方法,以2024年3月至2025年3月某社区150例高血压患者为对象,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进行一年干预,包括监测血压、提供个性化指导等。结果显示,患者血压达标率显著提升,血压波动幅度减小,对健康管理满意度提高。研究表明,社区应用远程医疗系统管理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可行且有效,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


关键词

高血压;远程医疗系统;血压波动管理;社区健康管理;血压控制

正文


引言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导致心血管疾病、脑卒中和肾脏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有13亿人患有高血压,且其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老龄化社会中更为显著。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患病率逐年攀升,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沉重负担。

一、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干预性研究设计,对20243月至20253月期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管理的1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远程医疗系统干预。通过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及相关指标变化,评估远程医疗系统在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2.研究对象与纳入标准

研究对象:选取某社区内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共150例。

纳入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上;高血压诊断明确,病程6个月;血压控制不稳定或存在明显波动(定义为近3个月内至少有两次测量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能够配合使用智能手机及远程监测设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期;患有精神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无法完成随访或数据记录不完整者。

3.干预措施

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常规社区高血压管理服务,包括定期随访、健康宣教等;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入远程医疗系统,具体干预内容如下:

每日血压监测与上传:患者每日早晚各测一次血压,数据同步上传至平台;

动态反馈机制:系统根据血压变化趋势自动推送健康建议,医生每周进行线上审核并给予个性化指导;

异常预警与干预:当连续两天血压超出设定范围时,系统自动触发预警,医护人员进行电话随访或安排线下就诊;

健康教育推送:APP定期推送饮食、运动、心理调节等内容,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二、结果

1.血压控制情况变化

分别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测量患者的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结果显示:

平均收缩压从干预前的152.4±8.9 mmHg下降至12个月后的135.2±6.7 mmHg

平均舒张压从干预前的93.6±6.2 mmHg下降至12个月后的83.1±5.3 mmHg

血压达标率(<140/90 mmHg)由干预前的32.7%显著提高至干预12个月后的78.0%;

血压波动幅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明显减小,显示血压更趋于稳定;

日间变异系数(CV)显著降低,说明每日血压波动减少。

2.依从性与满意度

患者每日上传血压数据的比例达87.4%,符合良好依从性标准(≥80%);

患者满意度评分平均为89.6分(满分100分),表明大多数患者对远程医疗系统表示认可;

医护人员反馈该系统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血压波动并进行早期干预。

数据表格汇总

观察时间点

收缩压SBP(mmHg)

舒张压DBP(mmHg)

血压达标率(%)

血压波动幅度(mmHg

日间变异系数CV(%)

干预前

152.4±8.9

93.6±6.2

32.7

28.5±6.3

12.6±2.1

干预3个月

145.6±7.8

89.3±5.9

48.0

24.1±5.7

10.9±1.8

干预6个月

140.2±7.1

86.5±5.4

63.3

20.2±4.9

9.5±1.6

干预12个月

135.2±6.7

83.1±5.3

78.0

16.8±4.2

8.1±1.3

三、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150例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远程医疗系统干预,系统评估了该系统在血压波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远程医疗系统的引入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血压达标率由干预前的32.7%提升至干预12个月后的78.0%,同时血压波动幅度和日间变异系数均明显下降,说明患者的血压趋于稳定。此外,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较高,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接受性和实用性。

1.远程医疗系统对血压控制的积极作用

远程医疗系统通过智能设备与移动应用程序相结合,实现了对患者每日血压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上传,使医护人员能够动态掌握患者的血压变化趋势,并及时进行干预。这种“连续监测+个性化反馈”的管理模式弥补了传统门诊随访周期长、信息滞后等缺陷,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波动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提高血压控制的整体质量。

本研究中,患者血压达标率的显著提升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例如,Zhou等(2023)的研究也发现,基于远程监测的高血压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血压控制率,尤其适用于老年及高风险人群。这提示远程医疗系统不仅适用于特定群体,还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2.血压波动管理的意义与机制分析

血压波动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预测因素之一,尤其是清晨高血压和夜间血压不降型波动,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远程系统记录患者的每日血压曲线,发现干预后血压波动幅度和日间变异系数均有显著下降,说明远程监测有助于识别并纠正导致血压不稳定的行为或用药因素,如不合理用药时间、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等。

此外,系统提供的健康教育内容和自动提醒功能增强了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使其更主动地参与血压控制,这也是血压波动减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3.系统的可行性与患者接受度

研究期间,患者的每日血压数据上传率达到87.4%,满意度评分高达89.6分,显示出较高的依从性与接受度。这一结果与国内其他试点项目的结果相符,说明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率的上升和老年人数字素养的提升,远程医疗系统的使用门槛已大幅降低,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推广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妮.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管理[J].保健医苑,2025,(03):14-15.

[2]郑晓春.社区高血压慢病管理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的影响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10):90-92.

[3]张舒媛.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影响因素探究及衰老相关生物标志物端粒损耗对降压疗效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