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优化式护理对脑梗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分析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杨素芹,杨锦荣*

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 201801

摘要

目的:分析急诊优化式护理对脑梗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4年1月-2024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患者8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实施急诊优化式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响应时间、静脉溶栓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急救响应时间、静脉溶栓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患者家属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急诊优化式护理可显著缩短脑梗患者救治时间,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关键词

急诊优化式护理;脑梗患者;救治效果;神经功能

正文


脑梗死作为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发病后的黄金救治时间极为短暂,尤其是静脉溶栓治疗,每缩短一分钟,都可能减少脑组织的损伤,提高患者预后质量,急诊优化式护理通过整合急救资源、优化护理流程、实施个性化护理措施[1],旨在提高脑梗患者的救治效率与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0例脑梗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分布在45-78岁之间,平均年龄(62.5±8.3)岁。

纳入条件: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符合静脉溶栓或其他急诊治疗指征;患者或家属能够正常沟通交流,签署相关治疗知情同意书;无严重精神疾病影响护理评估与实施。

排除条件: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无法耐受急诊治疗者;既往有脑出血病史或存在出血倾向,不适合溶栓治疗者;因外伤、肿瘤等其他原因导致的脑部病变者;中途放弃治疗或因其他原因无法完成研究全程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包括接诊后进行基础生命体征监测,按流程完成病史询问、初步查体,遵医嘱安排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协助医生进行治疗操作,向家属进行简单的病情告知与健康教育等,护理工作按部就班开展,缺乏对流程的优化和措施的针对性调整。

观察组实施急诊优化式护理:

在急救响应环节,建立脑梗患者绿色通道专用标识,急诊预检分诊护士对疑似脑梗患者优先安排就诊,接到通知后,神经内科急诊医生、急诊护士3分钟内到达现场,配备移动式卒中筛查设备,在患者到达急诊5分钟内完成卒中快速识别量表(FAST)评估和生命体征监测,初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2]

与影像科、检验科协调,确保脑梗患者优先进行头颅CT、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采用移动终端实时传输检查结果,影像科医生在完成检查10分钟内出具初步报告,检验科在30分钟内反馈关键检验数据,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争取时间。

符合静脉溶栓指征的患者,在确诊后45分钟内完成静脉溶栓药物配置与输注准备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用药过程中的反应,每15分钟监测一次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状态,及时发现出血等不良反应,对患者进行体位管理,保持头部抬高15°-30°,促进脑部血液回流,并协助患者进行早期被动肢体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病情和治疗方案,缓解其紧张、恐惧情绪。

1.3观察指标

记录急救响应时间,即从患者进入医院急诊大门到神经内科医生接诊的时间;记录静脉溶栓时间,即从确诊脑梗到开始静脉溶栓药物输注的时间。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分别在入院时和治疗后7天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统计两组患者在急诊救治期间及住院早期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出血转化、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计算并发症发生率。

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家属进行调查。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系统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呈现,组间比较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n/%描述,通过卡方检验X2对比两组差异。设定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急救响应时间、静脉溶栓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后7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

n

急救响应时间(min

静脉溶栓时间(min

入院时NIHSS评分

治疗后7NIHSS评分

并发症发生率

家属满意度

观察组

40

5.8±1.5

68.0±12.0

15.5±3.2

9.5±2.5

5/12.5%

30/75%

对照组

40

12.5±3.2

95.0±15.0

15.8±3.5

12.2±3.0

12/30%

38/95%

X2

-

8.415

12.548

0.253

5.164

7.485

9.165

P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1两组脑梗患者救治情况对比

3.讨论

脑梗患者的救治效果与时间紧密相关,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脑组织损伤,常规急诊护理由于流程繁琐、环节衔接不紧密,易导致救治时间延长,急诊优化式护理通过建立绿色通道、优化检查检验流程等措施,可显著缩短急救响应时间和静脉溶栓时间,绿色通道的专用标识和快速响应机制,能够避免患者在分诊、挂号等环节的等待,检查结果的实时传输和优先处理,可减少因等待报告导致的时间浪费,为患者及时接受有效治疗创造条件。尽早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能够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恢复脑部血流灌注,从而减少梗死面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这也解释了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更低的原因[3]

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出血转化等严重并发症的早期迹象,以便医生迅速调整治疗方案,早期体位管理和被动肢体活动,改善了患者的血液循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部感染的风险,而常规护理在并发症预防方面往往缺乏系统且主动的干预措施,导致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急诊优化式护理可缩短脑梗患者的救治时间,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改善脑梗患者的救治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潘静亚,毛燕,吴嘉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急救效果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4,10(6):141-143.

[2]韩红艳.优化急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结局及舒适度的影响分析[J].婚育与健康,2024(6):148-150.

[3]贡立群.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3(1):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