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康复治疗脑外伤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关键词
针灸康复治疗;脑外伤;瘫痪患者;临床疗效
正文
创伤性脑外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患。近几年,由于建筑业和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这种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脑外伤是一种因外界因素引起的大脑可见的伤,它可以因病人受伤的位置或方法的差异,导致大脑受损或大脑神经细胞受损,导致病人出现瘫痪等情况,这对病人和家庭都有很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对病人的生存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创伤性脑外伤的防治研究已有一定的突破,但临床上尚无一种能快速治愈的方法。
1针刺结合现代康复的必要性
1.1有利于认清疾病的全部过程及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
传统学说将脑卒中分为痉挛型,其中包括中风,而外周型则属于弛缓型,通常被称为“硬型”或“软型”。然而,这仅仅是表象上的差异,并未触及其实质上的差异。现代康复理论和临床研究表明,创伤性脑损伤后,大脑高层神经元失去对自主活动的支配,形成以肌肉抽搐为主的低级别神经支配的运动异常。中枢性瘫痪主要表现为偏瘫,在康复期间可能会有平时看不到的运动质量变化。中风分为6个时期,分别是弛缓期、痉挛期、联带运动期、部分分离运动期、分离运动期和运动基本正常。颅脑创伤后肢体肌肉张力的改变、肢体动作的改变、动作协调的改变以及肢体的功能活动的改变是造成肢体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在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时,首先要对原有的异常反射进行压制,并通过改变原有的动作方式,使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最后再进行肌肉无力的锻炼。周期性偏瘫患者的恢复是由肌力由大至小的量变,而中枢性偏瘫患者则是由动作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目前临床上很多医生将其误诊为肌肉力量下降,没有对病人进行准确的康复评估,而盲目地采用提高肌肉力量(含针刺等)的方法,常会加剧肌肉的收缩,从而加剧这种复合效应,加剧病理共运动,从而使治疗陷入了误区。由此可见,针灸对大脑的作用必须以康复学说为基础。
张反射是机体进行自主活动所必需的,其中张反射是指在受到牵拉时,由于牵拉而产生的纤维束,通过后根传导到脊髓,激活了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从而导致了梭外肌的收缩,从而增加了肌张力。大脑多个部位可以通过锥体束、前庭脊髓束或网状脊髓束等来促进或抑制牵张反射在一般条件下,这种易化或抑制的功能可以使机体保持一种状态,从而使机体能够保持一个固定的姿态,在脑创伤后,脊髓上的中枢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使其对神经的抑制效果降低,再加上患者因其本身的引力作用而被牵张反射激活,从而在脑休克期之后逐步形成了非均匀的肌肉张力。若不剖析其病因,则常使抽搐加剧。
针灸是中医重要的一环,从《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到《针灸大成》,都有关于针刺治疗脑卒中的记载,但限于时代发展,至今尚无关于脑卒中后肢体自主运动能力缺失的系统性理论,如:偏瘫、眼歪斜等,无法精确地体现脑卒中后肢体各部位的损伤情况,无法精确刻画病人康复后的康复状态,也无法精确刻画病人康复后不同时期的各种障碍,更无法明确不同时期的主要阻碍因子。针灸时参照中医对中风的认知,可参照中医的康复原理进行引导,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1.2二者结合丰富了治疗手段,有利于提高脑外伤康复疗效
当代康复医学在康复评定,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矫正,康复医学工程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但其疗法仍需进一步完善。比如,目前对于脑创伤性瘫痪患者,目前尚无特效的改善肌肉张力和缩短瘫痪时间的手段,而"单独拿阳明治疗痿症"和"醒脑开窍法"的强力刺激,都可以显著加快肌肉紧张度的增加。经多年的临床研究,证实了头针、体针、艾灸、放血疗法、拔罐法、穴位注射法、电针疗法等多种疗法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都有很好的疗效。这就要求医生掌握相关的康复理论,利用现代化的康复评估手段,对脑卒中病人的各个时期做出正确的诊断,并对其中的关键因素进行剖析,并将其与现代的康复训练相融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本课题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头部刺激为切入点,通过刺激健侧上肢的感知区及健侧患肢,加速其感知功能的恢复,加速感知通道的重建,提升动作精度。“现代康复”主张“康复是一种动作的重新学习,病人的了解与合作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患者不够合作,已有研究表明:在选择了耳针疗法后,患者的专注力得到了加强,并且能够更好地与医生进行康复训练。由于脑卒中后出现了严重的呼吸肌肉收缩,出现了严重的咳嗽、咳痰等症状,所以针灸夹脊穴可以改善病人的呼吸肌肉,从而达到缓解和防止肺部感染的目的。因此,将针刺疗法与康复疗法相融合,对于改善脑外伤瘫痪的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是对现代康复医学的有益补充。
2针灸康复治疗方法
对病人的肌肉和关节进行按摩,帮助病人做关节活动训练,起坐训练,翻身训练等,等病人可以自己做这些训练以后,再逐步加大训练量;其次,要对病人进行积极的锻炼,包括肩、肘、关节、上肢力量、下床行走等方面的练习,每日1—2次,每次练习不多于1小时,让病人尽早恢复。研究组在参照组加针灸康复疗法,选择病人的言语及活动部位,选用直径0.35 mm,长40-75 mm的针灸针,从病人头顶向下,以1 cm深,对言语障碍者,选择廉泉穴、太溪、通里穴;如果是下肢麻痹,可以选择合谷穴、手三里、内关穴、大俞、曲池穴等穴位;如果是肢体麻痹,可以选择足三里、环跳穴、上丘、风市穴和三阴交穴;对瘫痪患者采取强烈的刺激方法,对瘫痪者采取平补平泻法,并分别选择3-5个穴位对病人上下肢施针,1次/天,30 min/次,15天为一个周期,连续4个周期。
3讨论
脑外伤是继肢体伤害之后,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是由于脑部的突然加快或减速运动、剧烈撞击等动作,从而引起运动神经细胞的损害,主要症状有脑震荡、昏迷、谵妄、硬膜下血肿等。尽管通过及时的治疗,可以保住性命,但仍然会造成很多的并发症,比如:语言、运动障碍、瘫痪等,而脑外伤瘫痪则会对病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同时也会给病人的家人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在临床上,脑外伤瘫痪的治疗以早期康复为原则,但由于中风病人病灶区域的一部分脑细胞已死去,大部分都进入了冬眠的阶段,所以这种方法在临床上有效果,但无法让病人的大脑得到完全的恢复。所以,在临床上,针对脑外伤瘫痪病人,除了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之外,还可以辅以针灸,因为它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大脑皮质的兴奋性,提高神经元的抑制能力,从而达到神经功能的恢复。以达到增强疗效,改善病人预后的目的,鉴于这种方法的有效性,现在在临床上得到了普遍的使用。本次研究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4名脑外伤瘫痪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使用针灸康复疗法的研究组在疗效及生存质量得分上都优于参照组,再次证实了针灸康复疗法对脑外伤瘫痪病人的疗效。
脑外伤是继肢体伤害之后,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是由于脑部的突然加快或减速运动、剧烈撞击等动作,从而引起运动神经细胞的损害,主要症状有脑震荡、昏迷、谵妄、硬膜下血肿等。尽管通过及时的治疗,可以保住性命,但仍然会造成很多的并发症,比如:语言、运动障碍、瘫痪等,而脑外伤瘫痪则会对病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同时也会给病人的家人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在临床上,脑外伤瘫痪的治疗以早期康复为原则,但由于中风病人病灶区域的一部分脑细胞已死去,大部分都进入了冬眠的阶段,所以这种方法在临床上有效果,但无法让病人的大脑得到完全的恢复。所以,在临床上,针对脑外伤瘫痪病人,除了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之外,还可以辅以针灸,因为它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大脑皮质的兴奋性,提高神经元的抑制能力,从而达到神经功能的恢复。以达到增强疗效,改善病人预后的目的,鉴于这种方法的有效性,现在在临床上得到了普遍的使用。本次研究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4名脑外伤瘫痪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使用针灸康复疗法的研究组在疗效及生存质量得分上都优于参照组,再次证实了针灸康复疗法对脑外伤瘫痪病人的疗效。
颅脑外伤性瘫痪一般是因为上、下运动系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也可能是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的。病变部位的脑神经元已经坏死,但并不是全部都是死的,实际上更多的是沉睡的,所以,如果能够对受损的神经元进行修复,就可以达到治愈脑外伤性麻痹的目的。在众多的复健方法中,针灸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外部复健方法。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针灸康复疗法可以通过激活皮质神经元的兴奋性,矫正神经元的抑制,恢复或唤醒可逆转的神经元,提高脑缺血半暗区的神经功能,增强皮质间的协作与补偿。通过进行康复锻炼,可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气益血、改善供血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目的。
头部创伤是临床上最普遍的创伤之一,在身体各个器官的创伤中,大约有20%是由创伤引起的。创伤性脑外伤性瘫痪主要表现为上部运动神经节(痉挛型)或下部(弛缓型),或二者均有损害。其中,针灸康复疗法是影响肢体功能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外因。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针灸通过调控皮质神经元的兴奋性,矫正抑制性泛化性,激活可逆转的神经元,激活受抑的神经元,提高其在缺血半暗区的功能,增强其协同补偿效应。另外,针灸还具有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提高大脑的血流量,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最后还可以进行康复训练,使局部的血液循环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了肌肉的继续收缩,对病人的四肢功能也有很大的帮助。
针灸康复疗法适用于脑外伤引起的麻痹,目前也有关于针灸疗法用于脑损伤后遗症的研究报告。本研究通过反复测定资料变异数分析,证实两组病人 FMA及 MBI随时间延长而提高,但研究组得分较参照组更高,说明结合针灸疗法能够提高病人的运动功能和生活功能。经多因素变异数分析发现,从疗程2起,两组 FMA、 MBI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针灸加康复疗法较单一的康复疗法疗效更佳。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治疗方法中,不同的时间因子对疗效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通过对趋势图表的分析,我们发现,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针灸+康复疗法的积分增长效应明显大于单独的康复治疗。从 FMA和 MBI的时程变化曲线上还可以看到,对于脑外伤性瘫痪病人,在最初的2个月内,其疗效明显优于研究组,而在第三个月内,这种情况下的上升速率有所下降,提示此类病人需要尽早进行治疗。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针灸康复疗法后,病人的疗效比研究组要好,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说明针灸康复疗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马燕红.脑外伤瘫痪病人针灸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8,8(34):339.
[2]杨亮,巩建胜.脑外伤瘫痪患者经针灸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J].医药前沿,2018,8(20):315-316.
[3]李强.针灸康复治疗脑外伤瘫痪的临床观察[J].保健文汇,2017(2):16.
[4]刘品一.脑外伤瘫痪患者针灸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8):9532-9533.
[5]池红万.针灸推拿联合穴位注射对脑外伤瘫痪患者的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3):77-79.
[6]杨勇,杨启源.针灸康复治疗50例脑外伤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药前沿,2016,6(6):47-47,48.
[7]赵彩云.中医针灸治疗脑外伤的效果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7,8(2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