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管理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慢病管理理论;高血压;护理干预;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满意度
正文
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其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可导致心脑血管等多种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群健康。尽管近年来高血压的筛查和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在临床实际中,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不理想,尤其是治疗依从性差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1]。传统护理模式多以健康宣教和遵医指导为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但往往缺乏系统性、延续性和个体化,难以满足高血压患者长期管理的实际需求[2]。慢病管理理论(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Theory, CDMT)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以健康促进为导向的综合性管理模式,强调通过多学科协作、系统评估、个性化干预与动态跟踪等方式,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行为维持。该理论已在糖尿病[3]管理中取得积极成效,为高血压护理管理的优化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以慢病管理理论为指导,设计并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旨在探讨其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及血压控制水平的影响,为慢病护理管理模式的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和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2月期间在本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共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4]中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年龄18~75岁;③具有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配合问卷调查和干预措施;④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或其他影响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者;②合并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者;③近期参与过其他干预研究的患者。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41~72岁,平均(57.29±8.45)岁;病程1~15年,平均(6.13±3.72)年。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21例,年龄40~73岁,平均(56.74±8.61)岁;病程1~16年,平均(6.25±3.5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包括以下措施:①健康宣教:由护士向患者发放高血压相关宣传手册,讲解高血压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一般治疗原则,帮助患者建立基本的疾病认知;②用药指导:根据医嘱,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物,并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③血压监测:在住院期间每日监测血压2次(早晚各一次),出院后建议患者在家定期自测血压,或定期到医院复查;④定期随访:采用电话或门诊随访方式,每2个月进行一次,了解患者服药和血压控制情况,督促规范治疗。整个护理过程以被动接受式指导为主,缺乏系统性的长期管理和个体化干预。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以慢病管理理论为指导的系统化护理干预,重点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行为维持,具体措施包括:①建立个体化健康档案:入组初期由责任护士与患者进行一对一访谈,详细记录其病史、血压控制状况、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系统等,制定个体化护理目标;②系统健康教育:以小组授课、个别指导、情景模拟等形式开展健康宣教,每月组织一次专题讲座,内容涵盖高血压病因与防控、饮食控制(如DASH饮食)、有氧运动方案、应激管理技巧等;③自我管理训练:指导患者使用血压记录本,学习血压仪使用方法,记录每日血压、饮食、运动情况,每月由护理人员评估记录内容并给予反馈;④心理干预:通过定期沟通、倾听和认知行为指导,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增强疾病控制的信心;⑤动态跟踪随访:采用电话、微信、家庭访视等方式进行每月1次随访,根据患者反馈及时调整护理策略。由具备基础护理能力的医务人员执行干预措施,两组均干预6个月。
1.3观察指标
① 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5]进行评估,包括生理功能、角色功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8个维度,每个维度得分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问卷由护理人员在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分别指导患者填写。② 治疗依从性评估:采用自编《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评估量表》,包括按时服药、规律复诊、饮食控制、规律运动等4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为25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依从性越好。调查在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分别进行。③ 血压控制水平:采用标准电子血压计测量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作为血压控制的客观指标。所有患者均于清晨空腹、安静状态下测量,连续测量2次,取平均值。分别记录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的血压水平。④ 患者满意度评估:干预结束后采用自制《护理服务满意度问卷》,从护理服务态度、沟通能力、健康指导效果、随访及时性等方面进行调查,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c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SF-36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SF-36量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F-36量表评分比较(,分)
组别 | 生理功能 | 角色功能 | 躯体疼痛 | 一般健康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对照组(n=42) | 65.24±5.12 | 67.83±5.45 | 60.38±6.23 | 63.42±6.01 | 58.77±6.15 | 61.45±5.89 | 62.44±5.96 | 65.02±5.68 | ||
观察组(n=42) | 65.37±5.08 | 78.65±6.03 | 60.91±6.10 | 76.12±5.87 | 59.04±6.01 | 74.83±6.19 | 62.81±5.77 | 77.39±5.73 | ||
t | 0.117 | 8.627 | 0.394 | 9.797 | 0.203 | 10.148 | 0.289 | 9.936 | ||
P | 0.907 | <0.001 | 0.695 | <0.001 | 0.839 | <0.001 | 0.773 | <0.001 | ||
组别 | 精力 | 社会功能 | 情绪状态 | 心理健康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对照组(n=42) | 61.39±5.43 | 64.27±5.54 | 63.01±5.72 | 66.88±5.63 | 59.42±5.89 | 62.17±5.78 | 60.76±5.54 | 64.12±5.69 | ||
观察组(n=42) | 60.97±5.62 | 76.81±5.61 | 63.24±5.55 | 79.17±5.94 | 59.84±6.02 | 75.44±6.03 | 60.93±5.51 | 77.25±5.48 | ||
t | 0.348 | 10.308 | 0.187 | 9.732 | 0.323 | 10.296 | 0.141 | 10.771 | ||
P | 0.729 | <0.001 | 0.852 | <0.001 | 0.747 | <0.001 | 0.888 | <0.001 |
2.2 治疗依从性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治疗依从性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治疗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疗依从性评分比较(,分)
组别 | 按时服药 | 规律复诊 | 饮食控制 | 规律运动 | 总分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对照组(n=42) | 17.32±2.01 | 18.45±2.12 | 16.28±2.15 | 17.63±2.03 | 17.54±2.07 | 18.24±2.01 | 17.23±1.98 | 19.26±2.13 | 68.37±6.12 | 73.58±6.47 | |||
观察组(n=42) | 17.46±2.08 | 22.87±1.75 | 16.34±2.09 | 21.76±1.92 | 17.89±1.95 | 22.56±1.83 | 17.43±2.04 | 21.72±1.94 | 69.12±6.03 | 88.91±5.89 | |||
t | 0.314 | 10.420 | 0.130 | 9.579 | 0.798 | 10.299 | 0.456 | 5.534 | 0.566 | 11.355 | |||
P | 0.755 | <0.001 | 0.897 | <0.001 | 0.427 | <0.001 | 0.650 | <0.001 | 0.573 | <0.001 |
2.3 血压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SBP与DB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血压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SBP与DBP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血压水平比较(,mmHg)
组别 | SBP | DBP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对照组(n=42) | 149.23±8.74 | 142.86±7.89 | 93.15±6.08 | 89.47±5.86 |
观察组(n=42) | 148.77±8.52 | 132.45±7.61 | 92.84±5.94 | 83.72±5.43 |
t | 0.244 | 6.154 | 0.236 | 4.664 |
P | 0.808 | <0.001 | 0.814 | <0.001 |
2.4 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2.58±4.1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76±5.2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51,P<0.001)。
3讨论
高血压作为一种高发、常见的慢性疾病,具有隐匿性强、持续时间长、并发症风险高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其治疗不仅依赖药物干预,更需要科学、规范和持续的护理管理以提高依从性和控制效果。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模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疾病控制,是当前临床护理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慢病管理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提升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改善血压控制水平,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干预前,两组患者在SF-36评分、依从性评分及血压水平方面无明显差异。干预6个月后,两组均较基线有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该理论在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具有良好效果。生活质量是慢病患者长期管理的重要关注点。高血压虽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但其慢性进展过程可显著影响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状态。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干预后SF-36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系统化护理干预对生活质量的多维度改善具有积极效果。相关研究也支持该结论,安秦锐等[6]研究发现,基于保护理论的护理干预能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与自我管理能力,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王健等[7]则亦指出,优质护理联合系统干预可有效改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治疗依从性是影响高血压控制水平的关键因素。传统护理往往仅强调服药指导,而忽视患者个体行为和认知差异。慢病管理强调患者的主动参与和自我监控能力培养,本研究中观察组依从性各维度及总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相关研究亦证实提升认知和信念对依从性具有积极影响。李晓芳等[8]发现,疾病认知可通过增强学习意愿与医患信任,间接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饮食依从性,自我效能感在其中发挥调节作用。任志英等[9]也指出,健康信念是影响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关键因素。本研究的个体化访谈、健康教育和动态随访,正是围绕认知、信任和信念展开,从而有效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血压控制水平是评估护理干预有效性的客观指标。观察组干预后SBP和DBP水平均明显下降,优于对照组,说明系统化护理干预能够从行为、认知、心理等多维度共同作用于血压控制过程。前期研究也指出,在慢病管理模式中,通过教育引导、自我管理技能训练、情绪支持和医患互动可协同改善血压水平[10]。此外,患者满意度亦显著提升,反映出慢病护理服务的整体质量更高,更符合患者需求[11]。
综上所述,慢病管理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不仅有助于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依从性,也能改善其血压控制和就医体验,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推广价值。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信息化工具辅助下的个性化慢病护理路径,提升护理服务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宋雯,翁艳秋,梁新蕊,等. 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潜在剖面分析[J]. 海军医学杂志,2025(3).
[2] 蔡永美. 跨理论模型的家庭访视护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5(1).
[3] 王正霞,孙晓丹,李风. E-Coach慢病管理理论下的健康信念宣教护理在糖尿病门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健康忠告,2024(23).
[4] 马志毅.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解读[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5(1).
[5] 李超,孙星,安红雨,等. 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疾病恐惧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5(2).
[6] 安秦锐,李飞,李燕妮,等. 以保护理论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生活质量及不良事件的影响[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4,33(3):289-294.
[7] 王健,王培忠,宋怡. 优质化护理结合针对性系统干预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生活能力及并发症预防的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4,43(5):803-806.
[8] 李晓芳,王颖,刘刚琼,等. 疾病认知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饮食依从性的影响及调节机制分析[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24,59(2):265-269.
[9] 任志英,张志岗,郭惠丽.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健康信念与治疗依从性的相关性[J]. 护理研究,2023,37(24):4482-4486.
[10] 黄捷,林玲. 自我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的短期干预效果评价[J]. 中国健康教育,2025(4).
[11] 刘春静,高蕴赫,闫肃,等. 慢性病创新照护框架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和疾病应对方式的影响[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5(3).
作者信息:王琴,女,出生年月日19891216,籍贯:贵州省毕节市。学历:本科,职称:主管护师,专业:护理学,科室方向:高血压,单位:毕节市七星关区人民医院,省市:贵州省,邮编:551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