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影像诊断炎症性肠病
摘要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多模态影像;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
正文
引言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一类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病程迁延易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准确诊断、评估活动度及早期识别并发症,对治疗方案制定和预后改善至关重要。传统内镜虽能直观呈现黏膜病变,但因侵入性限制重复应用,且难全面评估肠壁全层及肠外病变。影像学技术以无创、可重复、能展示肠道整体形态的特点,在IBD诊疗中作用日益凸显。近年多模态影像技术融合不同成像信息,为IBD诊疗提供新思路,可弥补单一影像不足,提升临床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1、多模态影像诊断炎症性肠病的优势
1.1多维度信息获取
多模态影像技术为炎症性肠病诊断提供了独特价值,核心在于其能全面捕捉病变的多维度信息。单一影像手段通常仅能反映病理改变的某个侧面,内镜长于呈现黏膜表面的形态学特征,CT与MRI则更适合展示肠壁结构及肠外病变的宏观情况。整合多模态影像后,临床医生可从解剖构造、功能状态及病理生理过程等不同层面理解IBD的复杂病变。磁共振小肠造影(MRE)能清晰呈现肠腔狭窄、肠壁增厚等形态学改变,同时借助弥散加权成像(DWI)等功能序列判断肠壁炎症的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结合超声、CT等检查还能补充获取肠道血流灌注、淋巴结肿大及腹腔脓肿等信息,由此形成更完整立体的病变图像。这种多维度信息的融合深化了对IBD病情的认知,为精准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1.2提高诊断准确性
多模态影像技术的协同应用显著提升了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准确性。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诊断常面临挑战,其症状与多种胃肠道疾病存在重叠,单一检查方法又各有局限。不同影像模态的优势互补能有效降低误诊率,提升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鉴别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时,磁共振小肠造影可清晰显示克罗恩病特征性的节段性病变、跳跃征及透壁性炎症,溃疡性结肠炎则呈现连续性病变且主要累及黏膜层;CT对瘘管、脓肿等肠外并发症的显示独具优势;超声便于床旁评估肠壁血流和炎症活动度,这些不同模态的信息结合为临床提供更确凿的诊断证据。综合评估模式有助于早期发现和确诊炎症性肠病,精准区分疾病类型,为后续治疗策略选择提供关键信息,优化患者的诊疗路径。
2、常用的多模态影像技术
2.1磁共振成像(MRI)的应用
磁共振成像(MRI)作为炎症性肠病诊断与评估的核心手段,在显示肠壁炎症、纤维化及肠外并发症方面效果突出。它依靠强大磁场与无线电波的协同作用生成高分辨率软组织图像,得以精准分辨肠道病变的精细结构。在IBD相关检查中,磁共振小肠造影(MRE)应用广泛,通过口服或经鼻空肠管灌注造影剂使小肠充分充盈,能够清晰呈现肠腔形态、肠壁厚度、强化模式,以及是否存在狭窄、瘘管等并发症。MRI的多参数成像能力体现在T1WI、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扫描等序列,这些序列可提供肠壁水肿、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及血流灌注等功能信息。弥散加权成像(DWI)通过反映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运动特征,在评估肠壁炎症活动性时敏感性较高;动态增强扫描对肠壁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量化分析,为判断炎症活跃程度提供了关键依据。无辐射是MRI的显著特点,这让它在IBD患者长期随访中极具适用性,对于儿童和年轻患者,能够有效规避反复CT检查带来的电离辐射累积风险。。
2.2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作用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价值显著,可有效评估疾病急性期状态,识别各类并发症,同时检测肠外表现。这一技术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也高,能清晰呈现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肠系膜血管增生等形态学改变。CT小肠造影(CTE)是CT应用于IBD诊断的常用技术,操作上通过口服中性对比剂让肠道充分扩张,再结合静脉注射碘对比剂完成增强扫描,以此全面评估小肠病变。CTE对肠道穿孔、脓肿、瘘管、肠梗阻等急性并发症的显示有独特优势,同时因其对腹腔内病变拥有广阔视野,也成为检测肠外表现的有效手段,能较好显示腹腔淋巴结肿大、腹膜炎、肝脾病变等情况。CT存在电离辐射问题,不过在紧急情况下可快速获取全面信息,且能良好显示钙化、气体等特殊征象,这让它在IBD临床诊疗中仍具不可替代性。多模态影像策略中,CT常作为MRI的补充技术,当患者存在MRI禁忌或无法完成检查时,即可提供重要的替代方案。
3、多模态影像诊断的临床应用现状
3.1疾病活动度评估
多模态影像技术在炎症性肠病疾病活动度评估中具有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价值。传统临床症状评分与实验室指标往往无法完整呈现肠道炎症的真实状态,内镜检查虽能直观观察黏膜炎症,但其侵入性特征限制了频繁应用。多模态影像技术中,磁共振肠造影(MRE)与肠道超声在无创评估肠壁炎症活动程度方面表现突出。MRE可捕捉肠壁增厚、强化模式改变、水肿及弥散受限等征象,结合相对增强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等量化指标,能够精准反映肠壁炎症的范围与严重程度。肠道超声具有实时动态观察且无辐射的特点,可评估肠壁厚度、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及淋巴结状态,为疾病活动度提供即时评估结果。这些影像学指标与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相关性良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评估依据,有助于治疗方案优化与精准医疗推进。
3.2并发症的早期发现
炎症性肠病病程复杂,常合并肠道及肠外多种并发症,这类并发症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直接关系患者预后。多模态影像技术在并发症早期检出中优势显著,CT与MRI检测肠道狭窄、瘘管、脓肿及穿孔等病变时均具备高敏感性与特异性。CT对气体和钙化的显示能力突出,在识别肠道穿孔与腹腔脓肿时更有优势;MRI凭借优异的软组织对比特性,呈现复杂瘘管、肛周病变及肠壁水肿的效果更优。多模态影像能有效评估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涵盖关节炎、皮肤病变及肝胆系统异常等,部分这类并发症的出现甚至早于肠道症状。定期影像学随访可早期发现这些隐匿性病变,为及时干预提供依据,延缓病情进展,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长期生活质量。
结语
多模态影像技术用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评估,体现了医学影像学领域的重要进展。整合MRI、CT等不同影像模态的独特优势,可全面精准呈现IBD的病变部位、累及范围、炎症活动程度及相关并发症,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丰富且客观的诊断依据。这种综合性影像学策略提升了IBD诊断的准确性,有助于在疾病早期明确病变并精准划分类型,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指导。在评估疾病活动度和早期识别并发症方面,多模态影像的实际价值为IBD患者的长期管理及预后改善筑牢技术根基。影像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将推动多模态影像在IBD诊疗中的应用向更深层次智能化发展,这有望进一步优化患者诊疗流程,增强治疗成效,切实改善IBD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罗小晓,武明钛,姜立新.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进展[J].声学技术,2025,44(02):226-231.
[2] [1]孟乔,丁士刚.炎症性肠病癌变的防治进展[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5(4).
[3]魏小岳,刘丹青. 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结肠癌及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效能分析[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2,42(08):37-38.
[4]王军艳,蒋承志. 炎症性肠病不可怕有效管理这样做[J].健康向导,2025,31(07):22-23+25.
[5]周自珩,张海平. 炎症性肠病合并无菌性脓肿的临床及影像特征[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5,10(15):114-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