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血液回输机在颅脑手术中的运用与优势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曾建美

泸西县人民医院 652499

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血液回输机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及优势方法。采用“BW-8100A”型自体血液回收机将术中出血回收,通过进血清洗清空后将洗涤后的红细胞泵入成品血袋中再回输,方法:选取50例行颅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术中采用自体血液回输机进行血液回收与回输,对照组采用异体输血。观察两组患者的输血相关指标、术后感染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异体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水平较对照组更接近术前水平(P<0.05);结论自体血液回输机在颅脑手术中的运用,能有效减少异体输血量,维持患者术后血液指标稳定,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


关键词

自体血液回输机;颅脑手术;异体输血;优势

正文


一、引言

随着神经外科的发展,颅脑手术用血量逐年增加。由于血源紧张,临床取血、做血液交叉配血检验时间、中间取血、候血时间长,而神经外科手术又经常出现大出血情况,有效血液循环难以维持,甚至危及生命。自体血液回收不仅能快速供血,也是解决血源不足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异体输血虽能补充血容量,但存在诸多风险,如传播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肝炎、梅毒等)、引发免疫性输血反应,此外,血源紧张的问题也日益突严重影响手术的顺利开展出,自体血液回输技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液保护措施,近年来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技术通过对患者术中出血进行回收、处理和回输,不仅能解决血源紧张问题还能显著降低异体输血带来的各种风险,对颅脑手术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自体血液回输机在颅脑手术中的具体运用及优势。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24 年 1 月至 12 月进行颅脑手术且术中预计出血量超过 500ml 的患者 50 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25 例。观察组中,男性 16 例,女性 9 例;其中开颅去骨瓣减压 + 颅内多发血肿清除术 7 例,颅内血肿清除术 8 例,开颅去骨瓣减压术 4 例,动脉瘤夹闭 3 例,脑干肿瘤切除术 1 例,双侧小脑血肿清除 1 例,左侧小脑病损切除 1 例。对照组中,男性 15 例,女性 10 例;开颅去骨瓣减压 + 颅内多发血肿清除术 15 例,颅内血肿清除术 4 例,开颅去骨瓣减压 3 例,脑室钻孔引流 1 例,大脑中动脉瘤夹闭 1 例,左侧额叶占位性病变切除术 1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实验方法

1.观察组:采用一次性使用贮血滤血器(简称储血罐),一次性使用血液回收装置(简称离心杯),负压吸引装置将手术里的血液吸入贮血滤血器内,包括术中出血、渗血及手术切口冲洗的生理盐水等。在吸血前把双管带滴壶的一段管路穿刺针插入抗凝液内,预冲抗凝液至储血罐200ml刻度处,使抗凝液与回收血液之比约为1:5,负压推荐-150mmHg,抗凝剂一般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加肝素钠12500U2支,回收血液在储血罐内经过进血过程把原血不断泵入离心杯进行粗分离,正常红细胞被保留在离心杯内,经过大量0.9%氯化钠注射液清洗后,将洗涤后的红细胞泵入成品血袋中回输给患者。回输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

2.对照组:采用异体输血。根据患者的血型,交叉配血报告单,取血单,从血库领取匹配好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及其他血液制品(如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等)。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血型化验单、“三查八对(三查:查血液的有效期、血液的质量及血液的包装是否完好无损;八对: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血液的种类、血量)无误后方可输入。根据患者的出血量及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指标,适时输入异体血液制品。

(三)观察指标

1.输血相关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异体输血量、自体回输血量、术后24小时血红蛋白(Hb)水平、红细胞压积(Hct)水平。

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输血反应(如发热、过敏、溶血等)的发生例数。

(四)研究计数统计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一)输血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输血相关指标比较如下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输血相关指标比较(x±s)

指标

自体回输血量(ml)

异体输血量(ml)

输血后Hb(g/L)

输血后Hct(%)

观察组(n=25)

1050±350

250±100

105±15

32±5

对照组(n=25)

0

1200±400

90±12

28±4

t值

-

9.652<0.05

3.876<0.05

3.125<0.05

P值

-




由表1可知,观察组异体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小时Hb、Hct水平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观察组自体回输总血量 11851ml、异体输血总血量 22000ml

(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如下表2所示:

表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指标

感染(例)

输血反应(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n=25)

1

0

0

对照组(n=25)

4

0

0

χ²值

-

-

-

P值

-

-

-

由表 2 可知,观察组感染 1 例、对照组感染 4 例、输血反应例数均为 0,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同,组间无差异。

四、讨论

(一)减少异体输血风险

观察组异体输血量显著减少,因自体血来自患者自身,无病原体,可避免异体血传播疾病风险。同时,减少异体输血降低了免疫反应概率,如发热、过敏等,尤其对肿瘤患者,能规避异体血可能带来的免疫抑制及肿瘤复发风险。

(二)维持血液指标稳定

观察组术后Hb、Hct更接近术前,因自体血回输有效回收利用术中失血。回输的红细胞活力佳,携氧能力强,能维持机体供氧,保障组织器官代谢,而对照组依赖异体血,自身血流失多,指标恢复较慢,可能影响康复。

(三)促进术后恢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切口愈合好,不良反应少。因自体血回输减少了异体输血相关不良反应,降低感染风险,且更贴合机体生理状态,利于内环境稳定,为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四)节约血源,缓解血源紧张问题

当前血源紧张,自体血回输通过回收利用患者自身血液,减少对异体血的依赖。这能将有限血源用于更急需的患者,优化血液资源分配,减轻血库压力,具有重要社会价值。

五、结论

自体血液回输机用于颅脑手术优势显著,可减少异体输血量,维持术后血液指标稳定,降低不良反应,促进恢复,节约血源。临床应依患者情况推广,需注意禁忌证,未来仍需完善技术以提升安全性和有效性。参考文献

[1]帅培玉.颅脑手术中的自体血液回收: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D].西南医科大学,2024.

[2]符明明,李晶晶.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2021,26(03):463-464.

[3]吴然,杨堃,叶富跃.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对老年颅脑手术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及NF-κB活性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0):2100-210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