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联合缩宫素注射液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
关键词
马来酸麦角新碱;缩宫素注射液;产后出血;临床疗效
正文
产后出血是产科中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母婴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尽管现代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依然较高,尤其在高危产妇中更为常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机械性止血、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等,但效果参差不齐,且部分患者对单一药物治疗的反应不佳。因此,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可直接作用于子宫平滑肌,作用强而持久,大剂量可使子宫肌强直收缩,能使胎盘种植处子宫肌肉内血管受到压迫而止血,显著的减少出血量。而缩宫素注射液则通过增加子宫平滑肌的张力和频率,进一步加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联合缩宫素注射液在治疗产后出血中的临床效果,评估其在降低产后出血量、缩短出血时间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作用,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鉴于此,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4年8月收治的产后出血产妇98例,现将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我院2021年1月至2024年8月收治的产后出血产妇98例,患者均有家属陪同分娩手术。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每组49人。对照组产妇年龄21-37岁,平均(30.59±2.37)岁;妊娠周期37-42周,均值(39.97±5.39)周。观察组产妇年龄20-38岁,平均(31.02±2.75)岁;妊娠周期37-42周,均值(39.85±5.26)周。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纳入标准:患者产后出血诊断;产检资料齐全,未见严重产前并发症;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方案知情表示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高血压、青光眼、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多胎妊娠者;伴有精神系统疾病;资料缺损。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缩宫素注射液,且采用浓度为0.9%氯化钠溶液稀释为浓度0.02U/ml,按照每天1次,每次10U/次进行静脉滴注。
观察组采用马来酸麦角新碱+缩宫素注射液治疗,产时子宫颈或子宫体注射,剂量为0.2mg,在缩宫素治疗上与对照组一致。
1.3评价标准
1.3.1康复指标:产后2小时出血、产后24h出血量、止血时间、恶露持续时间、住院时间。
1.3.2凝血指标:在治疗后抽取患者肘静脉血4ml,采取3200r/min离心分离15分钟,将所取的血清放置在-80℃的冰柜中保存,并采用全自动血分析仪进行测定,主要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1.4统计方法
选择SPSS 23.0软件处理数据。t:检验计量资料,就是()。χ2:检验计数资料,就是[n(%)]。P<0.05则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产妇出血情况和康复情况
观察组患者产后24小时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同时在恶露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上均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指标分析()
组别 | 产后2小时出血(mL) | 产后24h出血量(mL) | 止血时间(min) | 恶露持续时间(d) | 住院时间(d) |
对照组(n=49) | 254.32±30.21 | 268.66±36.37 | 62.98±6.84 | 39.89±3.40 | 7.29±1.74 |
观察组(n=49) | 203.34±23.13 | 152.49±30.68 | 36.31±4.53 | 30.88±4.10 | 4.92±0.35 |
t | 5.546 | 11.342 | 21.317 | 9.343 | 12.451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2.2对比产妇凝血指标结果对比
此外,在对比患者凝血指标中,观察组患者的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分析两组产妇凝血指标结果对比()
组别 | PT(s) | APTT(s)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n=49) | 15.25±0.76 | 12.45±0.37 | 36.09±1.48 | 33.27±2.04 |
观察组(n=49) | 15.24±0.67 | 10.28±0.54 | 36.35±1.55 | 30.70±1.88 |
t | 0.651 | 0.852 | 0.597 | 1.212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组别 | Fib(g·L-1) | D-二聚体(mg/L)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n=49) | 4.42±0.68 | 4.08±0.50 | 3.81±0.71 | 2.85±0.33 |
观察组(n=49) | 4.39±0.75 | 3.77±0.53 | 3.80±0.60 | 2.11±0.14 |
t | 0.632 | 0.915 | 0.345 | 0.443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3讨论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医生及时识别并进行处理,才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产后出血通常由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残留、生殖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引起[3]。早期识别和干预是关键,以确保产妇的安全和健康。
在调研中,很多产妇产后血液出现低凝状态、凝血指标下降,凝血功能异常,可通过这一指标进一步判断出血严重程度。此外,不同时间段的出血量差异也是分析的重要依据,当采取科学的方式保障产妇分娩安全。从治疗措施中看,马来酸麦角新碱作为麦角类似物,在导致子宫平滑肌收缩方面效果好,且止血效果理想。另外,从注射形式上看起效快,药物作用时间长。缩宫素注射液则属于人工合成的PGE1类似物[4],可以采用阴道给药、口服给药等方式,且有助于子宫平滑肌收缩,在闭合宫内开放的血窦和血管方面效果良好。有研究显示[5],在马来酸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注射液治疗下有助于延长子宫持续收缩时间,并发挥诱导宫缩的重要作用,在刺激子宫内膜上促使血管蠕动,驱动中枢引起血管收缩,降低流血量。
在产妇分娩期间,由于胎盘剥离,表面血窦张开会引起出血。此外,在麻醉因素、手术因素下也会导致子宫收缩乏力,造成子宫持续出血。马来酸麦角新碱药物效果强,持续作用久,在肌肉注射下可持续45min,节律性收缩超过3小时[6],因此,将其用于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得到了认可。据悉,马来酸麦角新碱可以促使凝血序列中凝血因子激活,促使Fib转为纤维蛋白,在减少子宫内膜剥离期间促使凝血功能维持正常[7]。马来酸麦角新碱是一种麦角类生物碱,具有强大的子宫收缩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子宫平滑肌上的麦角碱受体,增加钙离子内流,从而促进子宫平滑肌的收缩。这种强烈的收缩作用有助于快速止血,减少产后出血量。研究数据显示[8],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在短时间内能够显著减少出血量,尤其是在急性大出血的情况下,其快速起效的特点使其成为临床上不可或缺的药物。此外,马来酸麦角新碱的半衰期较短,药物代谢迅速,减少了潜在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进一步提高了其安全性。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在产后24小时内的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表明,联合用药能够有效增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从而更快地控制产后出血。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恶露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减轻了医疗资源的负担。进一步分析凝血指标,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整体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联合用药不仅在止血方面有显著效果,还能改善患者的凝血状态,减少出血复发的风险。马来酸麦角新碱和缩宫素的联合使用,通过不同机制协同作用,增强了子宫收缩力度和持续时间,同时改善了凝血功能,从而在多个方面提升了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联合缩宫素注射液在治疗产后出血中展现了显著的临床效果。这种联合疗法不仅能够快速止血,减少出血量,还能有效预防出血复发,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使其成为产后出血治疗的重要选择。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深入探讨其机制和优化用药方案,以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为广大产后出血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雷艳玲.益母草注射液联合马来酸麦角新碱、卡贝缩宫素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效果[J].妇儿健康导刊,2025,4(13):95-98.
[2]李萍梅.益母草注射液联合马来酸麦角新碱及缩宫素对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25,22(14):105-109.
[3]刘石秀.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联合缩宫素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4,35(20):3031-3033.
[4]童水连,金海燕.观察马来酸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在瘢痕子宫剖宫产术中及术后出血的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2023,16(30):128-130.
[5]冯娟宁,杨莎,蒋晓颖.马来酸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治疗和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09):115-118.
[6]杨静.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对产后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05):13-16.
[7]邢娟娟,魏明,赵振红.麦角新碱注射液联合缩宫素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应用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3,55(01):34-37.
[8]钟丽苹.马来酸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效果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35):140-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