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张二林

顺平县高于铺镇白家庄村卫生室、072250

摘要

脑卒中后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与生活质量。本研究聚焦于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通过整合西医的物理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现代康复技术,以及中医的针灸、推拿、中药调理等传统手段,旨在全面改善患者的身体机能。西医康复技术能够针对性地提升肌肉力量、增强关节活动度,而中医方法则从整体出发,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两者相辅相成。经综合分析,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在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如提高肢体协调性、增强平衡能力方面成效显著,进而显著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包括穿衣、进食、行走等,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更优选择。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中西医结合;运动功能;生活质量

正文


引言

脑卒中,作为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达数百万之多,其中约70%-80%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等功能障碍。偏瘫不仅导致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受限,无法自主完成如行走、持物等基本动作,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传统西医康复治疗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但存在局限性。中医康复手段历史悠久,具有整体调理、辨证论治的特点,在脑卒中康复领域独具优势。将中西医康复方法有机结合,有望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开辟更有效的康复路径,最大限度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升其生活质量,这也正是本研究的核心目的与重要意义所在。

1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的构成

1.1西医康复技术

西医康复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运动疗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关节活动度训练,能够逐步增加患者关节的活动范围,预防关节僵硬和挛缩的发生。例如,对于肩关节,治疗师会指导患者进行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动作练习,每次训练15-20分钟,每天2-3次,随着时间推移,患者肩关节的活动度会明显改善。肌力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借助器械或徒手方式,对偏瘫肢体的肌肉进行训练,如利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可有效增强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平衡训练同样至关重要,通过平衡板、平衡球等工具,训练患者的静态和动态平衡能力,帮助患者恢复行走功能,降低跌倒风险。作业疗法则侧重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一系列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活动,如穿衣训练,教导患者如何正确穿脱上衣、裤子,从简单的动作分解练习开始,逐渐过渡到独立完成整个穿衣过程[2]

1.2中医康复手段之针灸

针灸作为中医康复的重要手段,在脑卒中后偏瘫治疗中具有独特疗效。其依据经络穴位理论,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激发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目的。在实际应用中,多采用分期针刺的方法。在急性期,选取头部穴位如百会、神庭等,配合肢体穴位如合谷、足三里等,以醒脑开窍、疏通经络,促进患者神智的恢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针刺手法讲究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选择。进入恢复期后,根据患者肢体恢复情况,调整穴位组合,如上肢偏瘫可增加肩髃、曲池等穴位,下肢偏瘫则加用环跳、阳陵泉等穴位,进一步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同时,结合艾灸,借助艾草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增强穴位的治疗效果,起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的作用。

1.3中医康复手段之推拿与中药

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调整关节位置,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推拿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推法、拿法、按法、揉法等。在治疗初期,主要采用轻柔的手法,如揉法,对偏瘫肢体的肌肉进行放松,缓解肌肉痉挛,每次操作15-20分钟,每天1次。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逐渐增加手法的力度和复杂性,如运用拿法,提捏肌肉,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肌肉力量。对于关节活动受限的患者,推拿师会运用关节松动手法,如屈伸、旋转等,改善关节的活动度,预防关节粘连。中药在脑卒中后偏瘫康复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对于气血亏虚型患者,常用八珍汤加减,以补气养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对于气滞血瘀型患者,则采用活血化瘀的方剂,如桃红四物汤,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减轻脑部缺血缺氧状态,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

2对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1对运动功能的促进作用

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促进作用显著。从肌肉力量恢复方面来看,西医的肌力训练与中医推拿、中药调理相互配合。西医的肌力训练直接针对肌肉进行强化,而中医推拿通过改善肌肉血液循环,为肌肉恢复提供良好的营养环境,中药则从整体上调节人体机能,促进肌肉的修复和生长。研究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患者偏瘫肢体的肌肉力量明显增强,如上肢能够抬起的角度增大,下肢能够承受的重量增加,这使得患者在进行日常活动时更加轻松。在关节活动度改善上,西医的关节活动度训练与中医推拿、针灸协同作用。西医训练帮助患者逐渐扩大关节活动范围,中医推拿通过手法松解关节周围的粘连组织,针灸则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改善关节的营养供应,进一步促进关节活动度的恢复。例如,原本肘关节屈伸受限的患者,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肘关节能够更加灵活地活动,可顺利完成屈伸动作,提高了患者穿衣、洗漱等日常活动的能力。在肢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提升方面,西医的平衡训练和作业疗法,与中医针灸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相结合。西医训练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提高肢体协调性,中医针灸则从整体上调节人体机能,改善患者的平衡感。经过治疗,患者在行走时步伐更加稳定,能够更好地完成如上下楼梯、跨越障碍物等复杂动作,降低了跌倒风险,提高了生活的安全性[3]

2.2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是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的重要成效体现。在穿衣、进食等基本生活技能恢复上,西医的作业疗法为患者提供了针对性的训练方法,而中医通过调理身体,改善患者的整体状态,增强患者的体力和耐力,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完成这些训练。经过治疗,许多患者能够独立完成穿衣动作,从挑选衣物、穿脱上衣到系扣子、拉拉链等细节都能顺利完成;在进食方面,能够自主使用餐具,将食物准确送入口中,保证营养摄入。在洗漱、个人卫生护理方面,患者经过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上肢的运动功能和协调能力得到改善,能够自行完成刷牙、洗脸、洗手等动作,保持个人卫生,提高生活质量。对于需要使用辅助器具的患者,如拐杖、轮椅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改善了患者的肢体功能,还通过中医的心理疏导,增强了患者的自信心和使用辅助器具的能力,使患者能够更加熟练地使用辅助器具进行移动,扩大了活动范围,提高了生活的自主性。

2.3对心理状态与社会参与度的改善

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提高社会参与度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往往会因身体功能障碍而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中医的情志护理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运用中医的情志理论进行疏导,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西医的康复治疗使患者看到身体功能逐渐恢复,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了心理压力。随着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患者的社会参与度也得到提升。患者能够重新参与家庭活动,如与家人一起吃饭、聊天,承担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增强了家庭归属感。在社会层面,患者能够走出家门,参与社交活动,如参加社区的康复活动、与朋友聚会等,重新融入社会,提高了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实现了身心的全面康复。

结束语

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带来了新的康复希望。通过融合西医康复技术的精准性和中医康复手段的整体性,该方案在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心理状态及提高社会参与度等方面成效斐然。在运动功能恢复上,全面增强了肌肉力量、扩大了关节活动范围、提升了肢体协调性与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以显著提升,使患者能够重新掌控基本生活;心理状态得到极大改善,社会参与度也大幅提高,实现了从身体到心理再到社会层面的全面康复。

参考文献

[1]陈红霞,杨志敬,郭友华,等.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6(4):4.

[2]陈红霞,杨志敬,潘锐焕,等.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年36卷4期,395-398页,MEDLINE ISTIC PKU CSCD,2016.

[3]刘艳娜.针灸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东方药膳,2020,000(021):20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