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策略与效果评价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叶双阳 易诗静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策略的构建与实施效果。方法:选取 2023 年 1 月 —2024 年 1 月本院收治的 120 例 AMI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 例,常规护理)与研究组(60 例,早期康复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脏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运动耐力(6 分钟步行距离 6MWD)、生活质量(SF-36 量表)、心理状态(SAS 焦虑量表、SDS 抑郁量表)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研究组 LVEF(58.2±4.5)% 高于对照组(52.1±3.8)%,LVEDD(48.5±3.2)mm 小于对照组(52.3±3.5)mm,6MWD(421.5±52.3)m 长于对照组(352.8±48.6)m,SF-36 总分(78.5±8.2)分高于对照组(65.3±7.1)分,SAS(38.2±4.1)分、SDS(40.5±3.9)分低于对照组(45.6±5.2)分、(47.8±4.8)分,并发症发生率 8.3% 低于对照组 2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策略可显著改善 AMI 患者心脏功能,提升运动耐力与生活质量,缓解负性情绪,降低并发症风险,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护理;心脏功能;生活质量;并发症

正文


一、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的危重症,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急诊救治技术的普及,AMI 患者的急性期死亡率显著降低,但存活患者常遗留心功能不全、运动耐力下降、心理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1]。研究表明,AMI 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康复护理,可促进心肌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复发风险 [2]。然而,目前临床对 AMI 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缺乏规范化流程,护理措施分散,难以满足患者个体化需求。本研究基于循证医学原则,构建 AMI 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策略,并通过临床对照试验评价其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提供科学、系统的康复护理方案。

二、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3 年 1 月 —2024 年 1 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 120 例 AMI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 中 AMI 诊断标准,且经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确诊;②年龄≥18 岁,发病时间≤12 小时,成功接受 PCI 治疗;③意识清楚,无严重认知障碍(MMSE 评分≥24 分);④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②存在康复治疗禁忌证(如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未控制的高血压等);③既往有精神病史或沟通障碍。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0 例)与研究组(60 例)。对照组男 38 例,女 22 例;年龄 45~78 岁,平均(62.5±8.3)岁;梗死部位:前壁 32 例,下壁 20 例,后壁 8 例;Killip 分级:Ⅰ 级 45 例,Ⅱ 级 15 例。研究组男 40 例,女 20 例;年龄 43~79 岁,平均(63.2±8.5)岁;梗死部位:前壁 34 例,下壁 18 例,后壁 8 例;Killip 分级:Ⅰ 级 46 例,Ⅱ 级 14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部位、Killip 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护理方法

2.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包括:①基础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卧床休息,保持病房安静,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低脂、低盐、高纤维),保持大便通畅;②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③用药护理:遵医嘱正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β 受体阻滞剂等,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④健康宣教:住院期间向患者及家属讲解 AMI 相关知识、用药注意事项、康复期饮食与活动原则等。

2.2.2 研究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2.2.2.1 康复评估

患者入院后 48 小时内,由康复护理小组(由心内科医生、康复治疗师、责任护士组成)进行全面康复评估,评估内容包括:①心脏功能: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评估心功能状态;②运动耐力:采用床旁坐立试验、握力测试等简易方法初步评估患者运动能力;③心理状态: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④生活自理能力:采用 Barthel 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2.2.2 分阶段康复护理方案

根据 AMI 患者住院期间不同阶段(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的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方案:

急性期(PCI 术后 1~3 天)

体位护理: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平卧位,避免增加心脏负荷。卧床期间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如定时翻身、关节屈伸运动,每 2 小时 1 次,每次 10~15 分钟,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及肌肉萎缩。

呼吸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患者取平卧位,双手放于腹部,用鼻深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用口缓慢呼气,腹部回缩,每次训练 5~10 分钟,每日 3 次。通过呼吸训练改善通气功能,减轻心脏负担。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突发重病,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其主诉,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治疗进展及康复前景,介绍成功病例,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同时,指导家属给予患者心理支持,避免情绪激动。

亚急性期(PCI 术后 4~7 天)

床上主动运动: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胸痛等不适症状的前提下,逐步开展床上主动运动。第 4 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坐起训练,从床头摇高 30° 开始,每次坐起 5~10 分钟,每日 2 次,无不适后逐渐增加摇高角度及坐起时间,直至患者能在床上坐直 30 分钟。第 5~7 天,进行床边垂足坐训练,患者坐在床边,双下肢自然下垂,每次 10~15 分钟,每日 3 次,同时可进行上肢伸展、握拳等运动,如双手握握力器,每次 10~15 次,每日 2~3 组。

恢复期(PCI 术后 8~14 天)

步行训练:在患者能够床边垂足坐无不适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步行训练。第 8 天,在护士或家属陪同下,在病房内缓慢行走 5~10 米,每次 1~2 分钟,每日 2 次;第 9~10 天,行走距离增加至 10~20 米,每次 2~3 分钟,每日 3 次;第 11~14 天,逐步增加行走距离至 30~50 米,每次 5~10 分钟,每日 3~4 次。行走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呼吸、心率、血压等变化,若出现不适立即停止训练。

运动耐力评估与个性化运动处方制定:康复治疗师使用 6 分钟步行试验(6MWT)评估患者运动耐力,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运动强度以心率达到(220 - 年龄)×(50%~60%)为宜,运动时间从每次 10~15 分钟开始,逐渐增加至 30 分钟,每周运动 5~7 次。运动过程中遵循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的原则,避免剧烈运动及竞技性运动。

心理干预: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机制,定期与患者进行心理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及需求。对于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进行干预,帮助患者识别负性思维,引导其树立积极的认知模式。同时,鼓励患者参与病友互助小组,分享康复经验,增强社会支持。

2.2.2.3 延续性护理

患者出院前 1 天,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出院指导,内容包括:①用药指导:详细告知患者出院后需继续服用的药物名称、剂量、用法及注意事项,如抗血小板药物需长期服用,不得擅自停药或增减剂量,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②康复训练指导:制定出院后康复训练计划,明确运动时间、强度、方式,并发放康复训练手册,指导患者在家中按计划进行锻炼。建议患者出院后第 1 周,每日步行 2 次,每次 15~20 分钟;第 2~4 周,逐步增加步行时间至 30 分钟,可适当增加慢跑等运动方式;③生活方式指导:强调戒烟限酒、合理饮食(低脂、低盐、高维生素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5g,脂肪摄入量≤50g)、规律作息的重要性,避免熬夜及过度劳累;④定期随访:建立患者随访档案,出院后第 1、3、6 个月通过电话随访或门诊复诊的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康复情况,及时调整康复方案,解答患者疑问,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及进行康复训练。

2.3 观察指标

2.3.1 心脏功能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入院时)、干预后(出院前 1 天)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患者的 LVEF、LVEDD,评估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

2.3.2 运动耐力指标

采用 6 分钟步行试验(6MWT)测量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的 6 分钟步行距离(6MWD),评估运动耐力。患者在平坦、宽敞的走廊内,以自身能耐受的最快速度行走 6 分钟,记录行走距离。

2.3.3 生活质量指标

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的生活质量。SF-36 量表包括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心理健康(MH)8 个维度,每个维度得分 0~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²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3.1 两组患者心脏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 LVEF、LVEDD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 LVEF 均较干预前升高,LVEDD 均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 LVEF 高于对照组,LVEDD 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1 两组患者心脏功能指标比较

组别

时间

LVEF(%)

LVEDD(mm)

对照组(n=60)

干预前

50.2±3.6

53.8±3.7


干预后

52.1±3.8*

52.3±3.5*

研究组(n=60)

干预前

50.5±3.9

53.5±3.6


干预后

58.2±4.5*△

48.5±3.2*△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3.2 两组患者运动耐力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 6MWD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 6MWD 均较干预前延长,且研究组 6MWD 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 两组患者运动耐力指标比较

组别

时间

6MWD(m)

对照组(n=60)

干预前

320.5±45.6


干预后

352.8±48.6*

研究组(n=60)

干预前

323.8±47.2


干预后

421.5±52.3*△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3.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 SF-36 量表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 SF-36 量表各维度得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研究组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标比较

组别

时间

PF

RP

BP

GH

总分

对照组(n=60)

干预前

45.2±6.3

43.5±5.8

46.8±6.1

44.3±5.5

345.8±35.2


干预后

58.5±7.2*

55.3±6.5*

59.2±7.0*

56.8±6.8*

456.6±42.3*

研究组(n=60)

干预前

44.8±6.5

43.9±5.6

47.2±6.3

44.7±5.7

346.3±36.1


干预后

72.3±8.5*△

70.5±7.8*△

75.6±8.2*△

71.2±7.5*△

582.5±50.8*△

4.讨论

4.1早期康复护理对心脏功能的改善机制与价值

早期康复护理通过分阶段运动干预与心脏负荷管理,显著提升了 AMI 患者的心脏功能。在急性期,绝对卧床结合肢体被动活动可减少心肌耗氧量,同时通过呼吸训练改善肺循环,间接减轻心脏前负荷。亚急性期的床上主动运动(如坐起训练、垂足坐训练)逐步增加心脏负荷,刺激心肌侧支循环建立,这与研究中干预后研究组 LVEF 较对照组提升 11.7%、LVEDD 缩小 7.3% 的结果一致。恢复期的步行训练及个性化运动处方,通过规律有氧运动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心室重构风险。本研究中,研究组 LVEDD 干预后缩小至(48.5±3.2)mm,接近正常范围,提示早期康复可有效逆转心室扩大,改善心脏舒张功能。

4.2运动耐力与生活质量提升的协同效应

早期康复护理通过科学评估与渐进式运动计划,实现了运动耐力与生活质量的双向提升。康复评估阶段通过床旁坐立试验、6MWT 等工具精准识别患者运动能力基线,为个性化方案制定提供依据。亚急性期的上肢力量训练与恢复期的步行训练形成连续性运动刺激,研究组干预后 6MWD 延长至(421.5±52.3)m,较对照组提升 19.5%,表明运动耐力的提升与心肌氧供需平衡改善直接相关。

生活质量的提升则得益于生理功能与心理状态的双重改善。SF-36 量表显示,研究组生理功能(PF)、社会功能(SF)等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心理健康(MH)得分提升 67.7%。这可能与早期康复护理中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密切相关 —— 通过引导患者建立 “疾病可管理” 的积极认知,缓解了因卧床导致的自我效能感下降,同时规律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进一步改善情绪状态。

4.3并发症防控与护理策略的临床意义

早期康复护理通过风险预警机制与延续性管理,显著降低了 AMI 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急性期的体位护理与血栓预防措施(如肢体被动活动)使研究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仅为 3.3%,低于对照组的 11.7%。亚急性期的症状监测(如心率、血压波动阈值设定)确保运动安全性,避免因过度活动诱发心律失常,研究组心律失常发生率(5.0%)较对照组(15.0%)下降显著。

延续性护理在并发症防控中发挥关键作用。出院前制定的个性化运动处方与用药指导,结合定期随访(出院后 1、3、6 个月),使研究组患者康复计划依从性达 9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68.3%。这一差异直接反映在并发症发生率上 —— 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8.3%)较对照组(21.7%)降低 61.8%,提示早期康复护理通过 “院内 - 院外” 一体化管理,形成了全周期风险防控体系。

参考文献

[1] 冯明华,罗琳,杨彦,等。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 21 (22): 4-6.

[2] 黄津芳,刘玉莹,杨春梅,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 [J]. 中华护理杂志,1999, 34 (8): 457-459.

[3] 宋莉,刘瑶,王翠,等。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心脏康复护理 [J]. 中国循环杂志,2018, 33 (S1): 170-171.

[4] 马俊,刘健,马礼坤,等。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7, 26 (1): 15-18.

[5] 张丹凤。心脏康复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 6 (12): 120-1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