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胸痛患者的急诊科快速诊断与处理
摘要
关键词
急性胸痛;急诊科;快速诊断;处理
正文
急性胸痛是急诊科最常接诊的急危重症之一,其临床表现多样,背后病因却极其复杂且病情轻重悬殊。心血管系统疾病,如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常表现为剧烈或压榨性胸痛,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直接威胁生命。呼吸系统疾病如气胸、肺栓塞,可引发突发性胸痛伴呼吸困难,同样具有高致死风险[1]。并且,部分消化系统急症,如严重的食管破裂或消化性溃疡穿孔,亦可表现为胸痛,易与心肺疾病混淆。这些潜在的致命性疾病要求急诊医生必须具备高度的警惕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快速而准确地识别胸痛的根本原因,是急诊诊疗的关键挑战与核心任务。诊断的延误或误判,可能直接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救治时机,预后急剧恶化甚至死亡[2]。因此,在急诊环境下,建立高效、规范化的胸痛评估与处理流程,对缩短确诊时间、及时启动针对性治疗、改善患者生存率和长期预后具有决定性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评估急诊科快速诊断与处理流程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3年1月—2024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胸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为25-69岁,年龄(45.23±3.29)岁;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45.31±3.5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以急性胸痛(疼痛持续时间 ≤ 48 小时)为主诉就诊于本院急诊科;(2)胸痛性质符合典型或非典型心源性胸痛、撕裂样痛、胸膜炎性疼痛等特征,需急诊评估;(3)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1)胸痛明确由非内科急症引起;(2)就诊时已明确诊断为非心源性、非呼吸源性、非消化源性严重急症;(3)生命体征极不稳定,需立即进行抢救而无法完成研究流程者;(4)合并严重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或语言沟通障碍,无法配合完成诊疗及信息收集者;(5)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急诊诊断与处理。具体方式如下:患者就诊后,由首诊医生进行初步评估,包括详细询问胸痛特征、既往病史及伴随症状,随后完成系统体格检查。根据临床初步判断,医生按常规流程开具辅助检查项目:常规心电图检查在接诊后15分钟内完成,胸部X线摄片在1小时内安排。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心肌酶谱、D-二聚体等常规项目,标本送检后等待检验科按标准流程处理。所有检查结果汇总后,医生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病因分析,若需专科会诊则通过急诊值班系统联系相关科室,待会诊医生到达现场后方能确定后续治疗方案。对高危患者,仅在明确诊断后才启动针对性治疗,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后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最终根据诊断结果将患者收入专科病房或留观区,全程未设立标准化时间节点要求。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快速诊断与处理。具体方式如下:患者进入急诊后,分诊护士立即启动胸痛分级评估,对伴大汗、血压异常或呼吸困难者标记为高危,直接引导至抢救室优先接诊。首诊医生在5分钟内完成针对性病史采集与重点查体,同步启动检查绿色通道:于10分钟内完成床旁心电图检查并出具报告;对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者,即刻采集肌钙蛋白等心肌损伤标志物标本,通过加急通道确保30分钟内获得结果;疑似肺栓塞患者则在15分钟内完成D-二聚体快速检测,阳性者由专人陪同至CT室行肺动脉造影(主动脉夹层疑似病例直接安排主动脉CTA检查(接诊至完成检查≤60分钟)。建立多学科实时响应机制,心内科、影像科医师通过线上会诊平台即时解读检查结果,对复杂病例30分钟内形成联合诊疗意见。治疗干预显著前移:对高危心源性胸痛患者,在等待实验室结果期间即给予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mg及替格瑞洛180mg 嚼服;剧烈胸痛者经评估后早期应用静脉吗啡镇痛。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时效性。涵盖门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耗时、急救时间。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记录两组患者就诊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中风的发生率。抢救成功率=抢救人数/总例数*100%。
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采取自制调查问卷,采取likert 5级评分法,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26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者间差异采用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时效性
实验组患者的门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耗时及急救时间等时效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时效性对比(`c±S )
组别 | 例数 | 门诊停留时间(min) | 分诊评估耗时(min) | 急救时间(min) |
对照组 | 30 | 9.45±3.13 | 3.29±1.12 | 67.64±16.23 |
实验组 | 30 | 5.33±1.74 | 1.24±0.34 | 43.25±10.17 |
t | 6.301 | 9.593 | 6.975 | |
P | 0.000 | 0.000 | 0.000 |
2.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比较
实验组抢救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比较[n(%)]
组别 | 例数 | 不良事件发生率 | 抢救成功率 | ||||
心律失常 | 心力衰竭 | 休克 | 中风 | 发生率 | |||
对照组 | 30 | 2 | 2 | 1 | 2 | 7(23.33%) | 22(72.33%) |
实验组 | 30 | 1 | 0 | 0 | 0 | 1(96.67%) | 28(93.33%) |
c2 | 5.192 | 4.320 | |||||
P | 0.022 | 0.037 |
2.3 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
实验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组别 | 例数 | 十分满意 | 满意 | 不满意 | 满意度 |
对照组 | 30 | 15 | 9 | 6 | 80.00% |
实验组 | 30 | 21 | 8 | 1 | 96.67% |
X2 | 4.043 | ||||
P | 0.044 |
3.讨论
急性胸痛的病理基础复杂多样,其核心机制主要涉及组织缺血、炎症刺激或机械性损伤。心血管源性胸痛可导致心肌或血管壁急性缺血性坏死;呼吸系统疾病引发胸膜牵拉或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而食管破裂、胃酸反流等消化系统急症则通过刺激纵隔神经或化学性炎症诱发疼痛[3]。这类疾病共同特点是起病急骤、进展迅猛,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但病情转归差异巨大,部分患者可能自行缓解,而高危病因若未及时干预,数小时内即可导致不可逆器官损伤或死亡。常规急诊处理模式存在显著局限性[4]。首诊医生依赖经验性判断,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导致高危病例漏诊;辅助检查按常规流程排队,心电图、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测耗时较长,延误关键时间窗;多学科会诊需逐级申请,协调效率低下,致使决策延迟。更突出的问题是治疗被动性,确诊前多以对症处理为主,对疑似心肌梗死、肺栓塞等患者缺乏早期干预措施,待明确诊断时可能已错过再灌注或溶栓的最佳时机[5]。
实施结构化快速诊疗路径可系统性克服上述缺陷。通过标准化分诊筛查高危患者并优先处置,显著缩短首次医疗接触至关键检查完成的时间;绿色通道确保心肌标志物、CT血管成像等核心项目快速获取,为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多学科协作平台实现实时会诊,加速复杂病因鉴别与治疗方案制定[6]。更重要的是,该模式推动治疗关口前移,对高度可疑的致命性疾病在确诊前即启动抗血小板、抗凝等基础治疗,有效保护缺血组织并遏制病情进展。这种整合时效性、精准性及主动干预的策略,从根本上优化了急诊资源配置,为改善危重胸痛患者预后提供核心保障[7]。
本研究结果显示:(1)实验组患者的门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耗时及急救时间等时效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 实验组通过设立胸痛专用诊室与分级分诊制度,确保高危患者优先获得处置,避免了常规流程中因排队导致的延误。检查绿色通道的建立是关键突破:床旁心电图即时完成、心肌标志物加急检测及CT检查的专人陪同机制,将传统串联式检查改为并联推进,大幅缩短诊断周期。电子计时系统的全程监控则强化了时间管理约束力,使"黄金救治时间窗"得到充分利用[8]。(2)实验组抢救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 实验组在确诊前即对高度可疑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启动双抗血小板治疗,有效抑制了血栓进展,为后续再灌注治疗奠定基础。多学科实时会诊机制加速了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危重症的识别,避免误诊导致的治疗延误。值得注意的是,规范化镇痛方案(如静脉吗啡的早期应用)不仅缓解患者痛苦,更阻断了疼痛-交感神经兴奋-心肌耗氧增加的恶性循环,从而降低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不良事件风险[9]。(3)实验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通过快速分诊评估、检查绿色通道及多学科实时响应机制显著缩短了患者门诊停留时间和急救时间,减少了就医等待带来的焦虑;早期启动抗血小板治疗及静脉吗啡镇痛等主动干预措施有效缓解了患者痛苦,改善了疾病体验;多学科协作下的高效诊疗决策使患者感受到更专业、及时的医疗服务,从而提升了对整体诊疗过程的满意度[10]。
综上所述,急诊快速诊疗路径可显著缩短急性胸痛患者的关键救治时间窗,有效提升高危病因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效率。结构化流程整合分诊优化、检查加速及多学科协作,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撑。该模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对降低胸痛相关致残率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梅.联合用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25,20(13):10-13.
[2]赵蜀津,纪翠,刘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双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25,20(14):93-95.
[3]苏小梅,邓学林,谢好,等.标准化急诊胸痛中心建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应用价值[J].中国标准化,2025,(08):230-233.
[4]马永健,汪喜坤.“双绕行”诊治流程在急性胸痛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5,41(09):57-59.
[5]李元和,张义强,高国贵.胸痛中心多学科协作模式对急性胸痛患者救治质量与预后的影响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25,30(01):37-39.
[6]顾迎东,王虎.胸痛绿色通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救治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5,19(03):162-165.
[7]黄翠敏,黄艳蕾.优化就诊流程对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效果及满意度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药研究,2024,3(34):93-95.
[8]侯义勇,谢春巧.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机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4,9(27):195-198.
[9]李丽.标准化分诊流程在急性胸痛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3,35(10):169-172.
[10]冯清志.急性胸痛患者急诊救治160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2):1544-1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