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药炮制技术传承现状分析及创新发展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陈君君 付红伟(通讯作者)

岳阳市中医医院 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

中药炮制技术是中医药体系的核心实践,中药通过一定工艺的炮制产生物理、化学变化,直接影响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当前技术传承面临传承主体断层、技术标准化不足、资源保护困境及科研转化滞后等多重挑战:老一辈传承人逐渐退出,青年人才供给不足;工艺依赖经验导致质量波动;珍稀药材资源萎缩与知识产权保护缺位;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脱节。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保护-创新-融合”协同策略:构建数字化传承体系与标准化质控框架,强化濒危技术抢救性保护;推进产学研协作破解技术瓶颈,开发智能化生产设备;通过产业跨界融合拓展应用场景,借助新媒体提升公众认知。只有将传统经验转化为可量化、可传播的现代技术体系,才能实现中药炮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中药炮制技术;传承现状;分析;创新

正文


中药炮制技术承载着千百年中医药智慧,是连接药材原生属性与临床疗效的关键桥梁。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历代医家通过修治工艺实现减毒存效,形成酒制升提、盐制入肾等独特理论。然而,在现代工业化与标准化浪潮冲击下,这一传统技艺正面临严峻挑战:师徒传承链条断裂导致技术流失,经验化操作难以满足药品质量均一性要求,资源过度开发与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制约行业升级[1]。与此同时,炮制机理研究薄弱、技术转化滞后等问题,进一步削弱了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通过系统分析炮制技术传承困境,提出多维协同发展策略,旨在为传统技艺注入科学活力,探索中医药现代化转型的可行路径。

一、中药炮制技术概述

中药炮制技术是中医药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指通过特定方法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以改变其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传统炮制工艺包括炒、炙、煅、蒸、煮等多种手法,如用酒制提升活血效果,用醋制缓和峻烈药性,这些方法均基于药性归经理论,体现了减毒存效的核心思想。从历史角度看,炮制技术伴随中医药发展而演化,汉代《神农本草经》便提出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的初步规范,明代《本草纲目》则系统总结了修治经验,成为后世炮制实践的重要依据。当前,炮制技术仍高度依赖师徒传承和经验积累,如药材炒制的火候判断、蒸煮时长的把控,往往需要数年实践才能掌握。尽管现代科技已引入红外测温、质谱分析等工具辅助质量控制,但眼看、手摸、鼻闻的传统经验仍是核心技术支撑[2]。然而,随着工业化生产普及,部分传统炮法因成本高、耗时长被简化或替代,导致炮制内涵流失。如熟地黄九蒸九晒工艺因周期长,部分企业改用一次性高温蒸制,虽缩短工时却影响药效物质转化。

二、中药炮制技术传承现状分析

(一)传承主体断层与人才短缺

当前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面临核心主体断层的严峻挑战。老一辈掌握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部分关键技术因缺乏系统性记录而濒临失传。年轻一代受现代职业观念影响,对需长期沉淀的炮制技艺兴趣不足,导致传承链条出现明显断裂[3]。在人才培养层面,中医药院校虽开设相关课程,但教学重心偏向理论讲授,实际操作训练不足,毕业生难以满足行业对熟练技工的需求。企业端同样存在困境,传统炮制岗位因工作强度大、收入偏低,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加剧技术传承的萎缩。医疗机构面临人才断层、标准缺失、成本高企、监管模糊及传统技术失传等问题。一系列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不仅削弱了技艺传承的连续性,也制约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二)技术标准化与质量控制难题

中药炮制长期依赖经验性操作,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与量化指标,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不同地区、流派对同一药材的炮制方法差异较大,如炒制火候、蒸煮时长等核心参数多凭个人经验把控,导致成品质量波动明显。这种非标化生产模式,既影响临床用药的稳定性,也阻碍现代化制药技术的融合应用[4]。尽管近年来部分药材炮制工艺尝试建立国家标准,但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评价体系的衔接仍存在鸿沟。炮制终点判断常依据药材色泽气味变化等主观指标,难以转化为可量化的检测参数。此外,炮制过程中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机制尚未完全明晰,质量控制的精准性和可追溯性不足,使得标准化推进步履维艰。

(三)资源保护与知识产权困境

一方面,部分珍稀药材因长期无序采挖,野生资源储量锐减,而人工种植受限于生态条件与技术瓶颈,难以完全替代天然药材,导致原料供给紧张。例如某些需要特定生长周期的根茎类药材,一旦资源枯竭,与之关联的炮制工艺可能随之消亡。

另一方面,炮制技术作为传统知识,其知识产权保护长期处于模糊地带。许多特色炮制方法以师徒口传心授为主,缺乏系统的文字记录或专利申报,核心技术易被仿制甚至流失[5]。企业因担心技术泄露,往往选择封闭式传承,反而限制了行业经验共享与技术升级。

(四)科研支撑不足与产业转化滞后

在基础研究层面,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药效物质转化机制等关键问题尚未完全解析,如药材炒制时火候与成分破坏阈值的关系,仍缺乏精准的科学阐释。科研机构多聚焦单一成分分析,未能将传统经验与现代药理学、代谢组学等学科深度交叉,导致理论支撑碎片化。产业转化方面,企业更倾向于沿用成熟工艺,对创新技术的投入动力不足[6]。高校科研成果常因脱离实际生产需求,或受限于设备成本高、工艺复杂,难以实现规模化应用。这种研产两张皮现象,使得炮制技术长期停留在经验优化阶段,缺乏颠覆性突破,制约了中药制造从传统作坊向智能化生产的跨越。

三、中药炮制技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传承保护,夯实发展基础

针对传承主体断层问题,需重点强化医疗机构的枢纽作用。建议在中医医院、国医堂等机构内建立炮制技术传承工作室,将师承教育直接嵌入临床实践环节。例如,由资深药师担任传承导师,采用临床带教模式,指导青年药师在饮片调剂、临方炮制等工作中掌握火候控制、辅料配比等核心技艺[7]。此类实践性传承既符合医疗机构工作场景,又能确保技艺应用与临床需求紧密衔接。卫生主管部门应推动医疗机构完善炮制技术岗位设置,明确临床药师参与炮制工艺优化的职责,鼓励其结合患者用药反馈调整炮制参数。针对毒性药材炮制、鲜药加工等特殊技术,可在三甲中医院设立区域性技术传承中心,集中开展标准化操作培训与质量管控。抢救濒危技术需加强医疗机构与传承人的协同保护。利用动作捕捉传感器记录老药工炮制手法时,应优先选择医院实训中心作为采集场地,确保操作环境符合实际生产条件。所得数据除建立工艺数据库外,还可用于开发医疗机构内部的智能培训系统,通过虚拟仿真帮助药师掌握翻铲、闷润等动作要领。古籍文献挖掘应注重临床应用转化。组织医院药学专家参与典籍校注,重点解析炮制增效减毒的传统经验,例如通过对比古籍中酒制、醋制对药效成分的影响机制,为优化现代临方炮制方案提供理论支撑。

(二)推进技术标准化,完善质量控制体系

医疗机构应重视不同炮制工艺规范下中药饮片的临床应用。主导炮制工艺规范的临床转化。建议由省级卫生主管部门牵头,三级中医医院参与制定《医疗机构饮片炮制规格应用指南》。三级中医院牵头制定《医疗机构饮片炮制操作指南》,将传统经验术语转化为可执行的临床参数。例如,文火炒制需明确不同药材的适宜温度区间与时长,并嵌入医院煎药智能控制系统中,确保药师操作时自动匹配预设阈值。针对地域炮制流派的技术差异,可在省级中医院设立技术协调组,通过比对不同流派对同一药材的炮制效果,筛选出符合临床需求安全性的共性参数作为基础标准。

质量控制体系需强化医疗机构的终端监管职能。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在中医医院药学部建立炮制品快速检测实验室,配备近红外光谱等设备,对临方炮制饮片进行活性成分实时抽检。重点监控毒性药材炮制后的减毒效率,建立医疗机构内部的质量追溯档案,将炮制工艺参数与患者用药后的血药浓度、不良反应等临床数据进行关联分析。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联合行业协会,参与构建全流程质控闭环。行业协会应联合医疗机构构建全流程质控闭环。从饮片原料采购开始,由医院药学专家参与制定药材产地、采收期等准入标准。在炮制环节,通过医疗机构间的技术协作,统一炒制、蒸煮等关键工序的质量节点控制要求。成品入库前,需经医院质控小组复核外观性状与药效成分达标率。

(三)强化资源保护,健全产权机制

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委员会应承担药材资源保护主体责任。针对珍稀濒危药材,建议由三级中医院牵头建立《临床紧缺药材动态监测目录》,依据临床处方使用频率与资源存量实施分级管控。针对珍稀濒危药材医疗机构应主动分级管控,减少用量,探讨替代方案。在道地药材产区,推动中医医院与种植基地建立定向供应关系,通过医疗机构药学部指导农户调整栽培周期与采收方式,确保原料供应保障,品质符合临床用药需求。炮制技艺的知识产权保护需强化医疗机构技术转化能力。对院内制剂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创新炮制工艺,例如通过临床验证的减毒增效新方法,应由医院知识产权办公室优先申报工艺专利。涉及火候控制、辅料配比等经验性技术,可通过医疗机构间的保密协议实现区域性技术保护,如在省级医联体内共享特定炮制参数,但限制核心工艺外流至非合作单位。区域性技术共享应以医疗机构为枢纽。依托三甲中医院建立道地药材炮制数据库,在不公开核心工艺的前提下,向基层医疗机构开放基础加工参数查询权限。例如,通过区域医联体内部平台,共享常见毒性药材的炮制温度阈值范围,帮助社区中医馆提升临方炮制规范性。医院质检部门需联合药监机构,制定医疗机构专属的炮制品质量内控标准,重点监控临床反馈与炮制参数的关联性,形成闭环管理机制。

(四)强化人才培养,注入发展动力

一是医疗机构应建立临床药师炮制技术分级培训体系。在三级中医院药学部设置独立实训单元,重点强化临方炮制、毒性药材减毒处理等临床急需技能培训。要求药师在岗位考核中完成从药材鉴别、火候调控到成品质检的全流程操作,考核结果纳入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系统。二是人才培养需发挥区域医疗中心的辐射作用。建议在省级中医院设立炮制技术传承基地,由具有多年炮制经验的老药工二十年以上临床经验的主任药师担任导师,采用跟岗实训模式。青年药师通过参与门诊煎药房轮岗、住院制剂室中药加工炮制生产等实际工作,系统掌握基于临床需求的炮制参数调整方法。跨机构技术交流可依托医联体平台开展,定期组织不同医院药师针对特定病种饮片炮制方案进行案例研讨。三是针对人才断层问题,医疗机构需完善技术传承激励机制。对掌握濒危炮制技艺的退休药师,可通过返聘方式组建专家督导组,负责院内炮制质量巡查与关键技术指导。中年骨干药师应承担区域技术标准化工作,参与制定医疗机构炮制操作规范。青年药师培养需与职称晋升体系衔接,将炮制技能水平作为中药师中级职称评定的必备条件,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临床技术创新[8]。卫生主管部门应将医疗机构炮制人才储备纳入等级医院评审指标,推动技术传承与临床服务能力协同提升[8]

(五)促进产业融合,拓展发展空间

中药炮制技术的价值提升需突破传统制药领域的边界,通过跨产业协作释放潜能。在产业链纵向延伸上,可将炮制工艺与文旅康养相结合,例如在道地药材主产区打造集炮制体验、文化展示、健康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园区,让游客通过参与药材加工直观感受技艺精髓,既增强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又带动地方经济多元化发展。产业链横向拓展方面,可探索炮制技术向大健康领域的渗透,例如将炮制药材的活性成分提取技术应用于功能性食品、护肤品研发,或结合现代营养学开发药膳配方,满足消费者对天然、安全产品的需求。同时,推动产学研深度协作是加速技术升级的关键。鼓励制药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搭建技术共享平台,整合生产经验、实验数据与创新思路,共同攻关智能化炮制设备研发、工艺参数优化等难题。例如,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对炮制流程进行实时监控,或利用大数据分析不同工艺对药效成分的影响规律。这种多领域协作不仅能缩短技术研发周期,还能促进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推动炮制技术从手工操作向标准化、智能化生产转型。

(六)加强宣传推广,营造发展氛围

在文化传播层面,需借助新媒体手段创新表达形式,例如通过短视频记录炮制工匠的日常操作,用镜头语言展现火候把控”“药材性状转化等核心技艺细节,配以通俗解说阐释炒炭存性”“酒制升提等传统理论的科学内涵。这种直观、生动的传播方式,既能破除公众对炮制技术神秘化”“过时化的误解,又能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针对国际传播,可通过制作多语种纪录片、举办海外中医药文化周等活动,系统展示炮制技术的历史脉络与现代应用,推动其纳入国际传统医药保护框架。

在专业领域,定期组织国际炮制技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交流工艺改良、质量控制经验,既彰显中国炮制技艺的独特性,又吸收现代制药的标准化理念。在教育领域,推动炮制知识进校园,例如在中小学科学课中增设药材炮制体验环节,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理解加工改变药性的基本原理;在高校增设中医药文化选修课,培养跨学科人才储备。此外,行业协会可联合媒体设立炮制技艺传承人专题报道,讲述匠人故事,塑造行业榜样。

四、结语

中药炮制技术的存续与发展,既是文化遗产保护命题,更是现代科技与传统智慧融合的创新实践。面对人才断层、标准缺失等现实挑战,唯有通过数字化传承筑牢技艺根基,以科技创新破解质量瓶颈,借产业融合拓展价值空间,才能实现老技艺新生长。未来,需在保护道地药材生态、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的基础上,推动炮制技术从经验传承向数据驱动转型,从封闭作坊向开放协作升级。当眼看手摸的传统经验与光谱检测的现代科技形成合力,中药炮制不仅能在全球健康产业中彰显独特价值,更将为人类医学文明贡献东方智慧。

参考文献

[1]梁丽丽,李林,苏联麟,.中药炮制传承创新与饮片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24,(07):4-15.

[2]仇嘉,张玲忠,李松梅,.传承发展中药炮制技术的思考[J].云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7(01):5-10.

[3]倪敏,董志颖,王培珍.中药炮制技术传承现状分析和创新思考[J].内蒙古中医药,2023,42(12):138-140.

[4]卢山,曹国胜.基于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发展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20):178-180.

[5]陈厚平.我国中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04):147-150.

[6]祝婧,钟凌云,杨明,.中药炮制技术传承现状分析及创新发展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09):4919-4923.

[7]王玉霞,周在富.中药炮制技术的相关问题及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10):190-193.

[8]林义平,袁强华,宋英.中药炮制现状分析及解决思路[J].中药与临床,2020,11(03):19-20+2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