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颈椎病患者理疗康复护理中的价值研讨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刘丽 李如意

云南中德骨科医院 云南昆明 650206

摘要

目的:分析心理干预在颈椎病患者理疗康复护理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4年1—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00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心理护理,分析不同护理方式对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后颈部的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和左右侧屈的活动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后的SAS和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后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角色等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病患者理疗康复护理中融入心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颈部活动功能、缓解心理状态情绪并显著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心理干预;颈椎病患者;理疗康复护理

正文


颈椎病作为现代社会常见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伴随久坐办公、电子设备依赖等生活方式显著上升,已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健康问题。临床常规康复护理多聚焦于物理治疗与功能训练,虽能改善局部症状,却难以解决患者因病程迁延、疼痛反复产生的负性心理反应。长期颈椎功能障碍易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此类情绪应激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加剧肌肉紧张与疼痛感知,形成躯体症状与心理困扰的恶性循环[1]。近年来,康复医学领域逐渐认识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慢性病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心理干预手段作为多学科协作的重要环节,其在疼痛调节、治疗依从性提升及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获得初步验证[2]研究通过整合临床实践经验与循证医学证据,深入分析心理干预在颈椎病康复护理中的干预节点与实施策略,旨在为构建身心共治的综合性康复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41月到202412颈椎病患者100例,其中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另外5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运动康复护理方式。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5:25,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49.76±9.58岁。实验组男女比例为18:22,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51.00±12.6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一般资料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中颈椎病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2年龄18-70岁,病程≥3个月;3意识清晰,具备基本沟通与理解能力;4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承诺配合研究流程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或免疫系统疾病;2存在精神疾病史或认知功能障碍;3合并严重脊髓压迫症状需紧急手术干预;4沟通障碍或无法完成评估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具体方式如下:护理人员每日进行基础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颈椎病日常防护要点、正确姿势指导及药物服用注意事项。通过口头宣教与图文手册结合的方式,向患者强调避免长时间伏案、合理使用颈托等生活行为干预。同时,护理团队定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记录疼痛程度、颈部活动范围及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反馈至主治医师以调整治疗方案。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具体方式如下:(1护理人员以个体化沟通为基础,系统讲解颈椎病病理机制、治疗原理与预后转归,重点剖析慢性疼痛与情绪应激的交互作用。通过案例分析,使患者明确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可能通过神经肌肉调控加剧疼痛感知。此外,针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暂时性不适或疗效波动,提前进行解释与心理建设,降低患者因认知偏差产生的治疗抵触。2护理团队采用认知重塑技术,引导患者识别并纠正疾病无法治愈”“治疗无效等非理性信念,通过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训练患者将消极自我陈述转化为积极应对思维。当患者主诉疼痛难以忍受时,指导其采用渐进式自我对话:疼痛提示我需要调整姿势,放松颈部肌肉可逐步缓解。同时引入注意力转移训练,结合音乐疗法与冥想放松,在理疗过程中播放舒缓音频,引导患者将意识集中于呼吸节律或想象场景,降低对疼痛信号的过度关注。3护理人员每日通过开放式提问评估患者情绪变化,针对存在显著焦虑或治疗信心不足的个体,采用正念减压疗法(MBSR)技术,指导患者通过躯体扫描、呼吸锚定等方法缓解紧张。鼓励患者参与小组互动,分享康复经验与应对技巧,利用群体认同感增强自我效能。此外,建立家庭协作机制,指导家属避免过度关注患者疼痛主诉,转而强化其功能改善的积极反馈,通过家庭支持减轻患者的孤独感与无助感。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颈部活动程度。采用likert量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表,主要包括颈部的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和左右侧屈的活动度,各项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颈部活动程度越好。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观察患者的抑郁与焦虑的评分情况,均100分为满分,所得分数越接近100分则焦虑与抑郁感受越严重。

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采取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评估,涉及4个维度,分别为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均100分为满分,所得分数越接近100分则生活质量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方式

应用SPSS22.0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且表达格式为(±s),检验方式为t;计数资料表达格式为(%),检验方式为χ2;有组间对比数据差异则P值小于0.05。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颈部活动程度

实验组护理后颈部的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和左右侧屈的活动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1 两组患者颈部活动程度对比

组别

例数

前屈

后伸

左右旋转

左右侧屈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50

64.42±1.14

75.32±1.56

71.21±1.24

76.48±1.37

70.34±1.41

76.92±2.44

69.43±1.25

77.30±1.04

实验组

50

64.14±1.35

85.21±4.23

71.34±0.31

82.68±1.54

70.21±1.24

84.22±0.60

69.63±1.21

82.25±1.69

t


1.121

15.511

0.719

21.270

0.490

20.543

0.813

17.639

P


0.265

0.000

0.474

0.000

0.626

0.000

0.418

0.000

2.2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

实验组护理后的SAS和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比

组别

例数

SAS

SD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50

50.51±4.34

35.32±5.53

50.35±2.26

36.37±3.33

实验组

50

50.04±4.04

21.39±5.35

50.45±2.25

26.13±3.23

t


0.561

12.802

0.222

15.608

P


0.576

0.000

0.825

0.000

 

2.3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实验组护理后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角色等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

组别

例数

生理功能

社会功能

情感角色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50

54.61±5.65

73.02±5.38

56.85±5.26

76.41±3.31

58.91±1.34

80.09±3.55

实验组

50

54.51±5.68

81.72±7.21

56.88±5.25

86.12±3.23

58.99±1.33

85.55±3.22

t


0.088

6.838

0.029

14.846

0.300

8.055

P


0.930

0.000

0.977

0.000

0.765

0.000

 

3.讨论

颈椎病患者因长期疼痛、活动受限及病程反复等特点,其护理需求呈现多维性与复杂性。作为退行性疾病,颈椎病不仅造成颈部肌肉僵硬、神经压迫等生理功能障碍,更因症状迁延易诱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常面临治疗信心不足、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等问题,对疾病认知偏差易导致过度关注疼痛或回避必要功能锻炼,进一步延缓康复进程[3]。常规康复护理多聚焦于物理治疗与基础健康教育,强调通过理疗手段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神经压迫,并通过标准化宣教指导患者调整生活习惯[4]。然而,此类模式常忽视心理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患者因长期疼痛易产生治疗无效感,常规护理缺乏针对情绪问题的疏导机制,导致部分患者依从性下降,甚至因焦虑加剧肌肉紧张度,抵消理疗效果[5]并且,标准化宣教难以满足个体化心理需求,患者对疾病机制、治疗原理的认知不足易引发误解,限制康复潜能的释放。

心理干预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护理人员可帮助患者纠正疾病不可逆”“治疗无意义等错误观念,建立积极应对思维,将疼痛视为功能恢复的过渡信号而非威胁,从而降低情绪应激对疼痛感知的放大效应[6]。放松训练与正念疗法的引入能有效缓解治疗期间的紧张焦虑,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减少肌肉代偿性收缩,间接提升理疗效果。在健康教育层面,心理干预强调双向沟通而非单向灌输,护理人员通过倾听患者诉求,结合其生活场景定制自我管理方案,例如指导患者在办公间隙进行简易颈部放松练习,既增强患者对治疗的掌控感,又提升行为改变的可行性[7]

本研究结果显示:(1)实验组护理后颈部的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和左右侧屈的活动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颈椎活动度改善方面,实验组的显著优势可能与心理干预对神经肌肉调控的间接影响相关。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可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颈部肌肉持续性紧张甚至异常收缩模式。实验组通过认知重塑与放松训练,帮助患者建立对疼痛的理性认知,降低情绪应激引发的防御性肌紧张,使得低频电刺激等理疗手段更充分地作用于松弛的肌肉组织,从而优化关节活动度恢复效果[8]2)实验组护理后的SAS和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常规护理虽能提供疾病知识,但未系统干预患者对症状的灾难化思维。实验组通过纠正疼痛即病情恶化等认知偏差,减少患者对躯体症状的过度关注与错误归因,同时借助正念训练增强其对不适感的接纳能力,这种双重调节作用可能通过降低边缘系统杏仁核的过度激活,减少焦虑、抑郁情绪的神经生物学基础[9]并且,小组互动与家庭协作机制为患者构建了社会支持网络,通过情感共鸣与经验共享缓解疾病带来的孤立感,进一步巩固心理干预效果。3)实验组护理后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角色等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在生理功能改善的基础上,因心理压力缓解更愿意参与社交活动,而情感角色评分的提升可能与其应对疾病的能力增强直接相关。心理干预通过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其主动调整工作姿势、坚持家庭锻炼,这种健康行为的持续性改变为长期康复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生活质量各维度的同步改善提示,单纯依赖生理功能恢复难以突破慢性疾病患者的社会功能限制,而心理干预通过重塑患者对疾病的掌控感,激活了其回归正常生活的内在动力[10]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在颈椎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证实了身心整合模式相较于单一生理干预的临床优势,其通过改善患者认知行为模式与情绪调节能力,为打破慢性疼痛的恶性循环提供了可行路径。未来研究需进一步细化心理干预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并探索其与不同理疗技术的适配机制,以推动颈椎病康复护理向个体化、精准化方向升级。

参考文献

[1]邹娟.刮痧刺络干预联合心理疏导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患者症状缓解及情绪状态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4,28(24):146-149.

[2]陈艳.心理干预在颈椎病患者理疗康复护理中的作用分析[J].智慧健康,2024,10(20):167-169.

[3]安蒙,江素伟,赵雯.心理放松干预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情绪状态、疼痛程度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4,19(06):149-151.

[4]温景清,赵婉盈,李文.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颈椎病患者焦虑情绪中的应用效果[J].吉林医学,2023,44(02):482-485.

[5]赵晓娜.心理护理对颈椎病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评价[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2,37(11):76-77.

[6]史永霞,孟净,陈丽莎.颈椎病伴焦虑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的价值分析[J].心理月刊,2022,17(16):147-149.

[7]孙敬敬.心理干预在颈椎病患者理疗康复护理中所发挥的效果[J].心理月刊,2022,17(08):172-174.

[8]张燕,杜婷婷.心理放松干预对颈椎病患者睡眠、疼痛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2,32(01):102-103.

[9]胡吴斌,王玉影,胡玲,.推拿配合心理干预对颈椎病并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04):113-116.

[10]魏静.护理心理干预对颈椎病患者身心症状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6):13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