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离单采术的应用及不良反应观察
摘要
关键词
血细胞分离单采术;不良反应;应用
正文
前言:血细胞分离单采术是一种通过分离患者血液中的特定细胞成分,并进行集中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该手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临床领域,包括白细胞单采、血液疾病的治疗及自体输血等[1]。其通过高效分离血液成分,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能有效减少外源性治疗的需求。然而,尽管该术式疗效明显,但不良反应的发生仍是临床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血细胞分离单采术在不同应用中的效果,分析可能的临床不良反应,并探讨优化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了2023年1月-2025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血细胞分离单采术的70名患者。患者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范围为18至75岁,其中包括51名接受白细胞单采的患者、16名去血小板患者、3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血细胞分离单采术,所使用的设备为Haemonetics便携式血液成分分离机(型号:LN09000-220EED),并配备一次性密闭式管道(Haemonetics S.A.0971E-00)和枸橼酸盐抗凝剂ACA-A(每1000 mL含枸橼酸钠22.0g、枸橼酸8.0g、葡萄糖24.5g)。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确保符合手术的基本条件。所有患者均采用某型号血细胞分离机进行131次治疗性血细胞分离单采术。根据患者的具体治疗需求,选择不同的耗材和分离程序,确保血细胞分离效果最大化,通过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重点观察白细胞单采和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包括症状改善情况、实验室指标变化等。在治疗过程中,严格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与实验室指标,记录所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是穿刺部位的反应、献血反应等。
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确保研究的伦理合规性。
1.2 方法
本研究中使用的血细胞分离单采术通过Haemonetics便携式血液成分分离机(型号:LN09000-220EED)进行,所有操作严格按照标准化程序进行。在操作开始前,首先对仪器进行开机启动,并执行自检程序。自检通过后,选择相应的采集程序,并安装专用的一次性密闭管道系统,确保系统的无菌性和安全性。具体的操作程序根据治疗目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对于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采集,选择“使用PBSC卡(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配置程序。去红细胞,使用SDR&TAE卡(Stem Cell Donor and Therapeutic Apheresis)配置程序,该程序能够有效去除血液中的红细胞成分。
穿刺部位的选择通常优先选择肘正中静脉,确保穿刺的安全性和血液回流的畅通。在穿刺完成后,启动分离机进行采集,初始阶段的全血流速控制在25~30 mL/min,逐渐加速至40~60 mL/min,以确保血液成分的有效分离。在回输阶段,全血流速控制在30~50 mL/min,以确保回输过程平稳,避免过快导致不适。
在整个血细胞分离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确保患者的安全。如发现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或设备异常,如堵管、血肿等情况,立即停止操作,进行必要的干预。此时可能需要更换穿刺针,重新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穿刺操作,确保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
采集结束后,首先拔除穿刺针,并对穿刺部位进行加压按压,持续10至15分钟,确保止血。随后,医护人员会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包括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活动,确保穿刺部位无不适反应。通过规范化操作和细致的术后护理,能够有效减少血细胞分离术的并发症,确保治疗效果的最佳实现。在所有过程中,操作人员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安全,且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调整,优化了治疗效果和患者体验。
1.3 观察指标
1、 WBC治疗患者血小板浓度检测
对于接受WBC治疗的患者,采集的富血小板血浆的血小板浓度是关键观察指标。血小板浓度需达到至少(981.22±3.55)×109/L,且浓缩倍数达到4倍以上,才能确保治疗的有效性。
2、 WBC治疗患者临床症状观察
WBC治疗后,关节疼痛、运动功能恢复等症状的减轻可作为临床效果的标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时,治疗效果评估为有效,若改善不明显,则需进一步观察和调整治疗方案。
3、治疗性成分去除患者的红细胞计数变化
对于进行治疗性成分去除的患者,需监测治疗前后红细胞计数的变化。治疗后,红细胞计数应显著下降,且下降幅度应达到10%以上,以评估治疗效果和去除血液成分的效果。此项指标对治疗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4、治疗性成分去除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变化
在治疗性成分去除患者中,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也是关键评估指标。治疗后,血红蛋白浓度应降低5%至10%。
5、不良反应的观察和记录
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需进行不良反应的监测。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穿刺部位淤青、血肿等,出现频率超过5%的不良反应需进行详细记录和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于定量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变化。所有统计分析的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0.05,以判断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WBC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WBC治疗效果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WBC治疗效果
患者组别 | 血小板浓度 (×109/L) | 浓缩倍数 |
WBC治疗前 | 220.5 | 1 |
WBC治疗后 | 981.22 | 4.01 |
t | 2.381 | 1.283 |
P | <0.05 | <0.05 |
WBC治疗后,血小板浓度从220.52±10.28×109/L提高到981.22±3.55×109/L,浓缩倍数从1.0±0.1增加至4.01±0.52,显示了治疗的显著效果。
2.2 两组患者治疗性成分去除患者血液指标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性成分去除患者血液指标变化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性成分去除患者血液指标变化
患者组别 | 红细胞计数 (×1012/L) | 血红蛋白浓度 (g/dL) | 红细胞压积 (%) | 血小板数量 (×109/L) |
治疗前 | 5.23±1.23 | 14.50±1.20 | 45.00±2.35 | 150.30±25.45 |
治疗后 | 4.30±1.10 | 13.20±1.05 | 42.50±2.10 | 120.10±20.75 |
t | 1.283 | 1.029 | 2.381 | 3.132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治疗后,红细胞计数从5.23±1.23×1012/L降至4.30±1.10×1012/L,血红蛋白浓度从14.50±1.20g/dL降至13.20±1.05g/dL,红细胞压积从45.00±2.35%降至42.50±2.10%,血小板数量也显著减少,从150.30±25.45×109/L降至120.10±20.75×109/L。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良反应类型 | 发生人数 | 发生率 (%) |
轻度献血反应 | 10 | 8.26 |
穿刺部位淤青 | 15 | 12.4 |
假性动脉瘤 | 1 | 0.83 |
轻度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为8.26%,穿刺部位淤青发生率为12.4%,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为0.83%。这些结果表明大多数不良反应较轻微,但仍需要在临床操作中予以注意。
3 讨论
血细胞分离单采术是一种通过血液成分分离设备,将患者的全血中所需成分(如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等)分离并单独收集的技术[2]。这一技术利用血液的离心原理和差速沉降原理,根据血液成分的密度差异,将不同的血细胞或血液成分有效地分离开来。其原理的核心是通过高速度的离心作用,利用血液成分在不同转速下的沉降特性,使血液中的各个成分按密度差异被分开。血液在进入分离机后通过离心机进行高速旋转。在离心作用下,血液中的不同成分根据密度差异产生不同的沉降速度[3]。血浆和血细胞等成分依次按照从低密度到高密度的顺序被分层:血浆层位于最上层,血小板和白细胞位于中间层,而红细胞则沉积在最底层。通过调整离心机的转速和时间,可以精确地控制每种成分的分离,从而满足不同临床需求。在血细胞分离单采术中,通常会选用单针模式或双针模式进行血液采集。单针模式下,患者的血液通过一根针头进入分离机,经过分离后所需成分被采集,剩余部分通过同一针头回输到患者体内[4]。这种方式减少了患者的创伤,操作较为简便。
血细胞分离单采术是一种通过血液分离设备,其主要应用包括:1) WBC治疗,通过分离血小板浓缩液用于修复受损组织,促进愈合,改善疼痛;2) 血液疾病治疗,如白血病、贫血患者通过分离并采集红细胞或血小板,进行针对性治疗;3) 自体储血,为患者手术过程中预备血液,避免外源性血液的使用;4) 在临床实践中,分离白细胞用于治疗感染或免疫缺陷等疾病[5]。
血细胞分离单采术尽管疗效显著,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可能引发一定的不良反应。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的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等,此外,献血反应也是常见的轻度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穿刺部位的并发症:血液采集过程中,穿刺部位的损伤可能引起血管破裂、血肿或假性动脉瘤等。由于血管壁受损或针头穿刺不当,血液泄漏至组织间隙,形成血肿或假性动脉瘤。2) 献血反应:患者因长时间静脉输血或血液分离过程中可能引发的轻微晕厥、头晕、恶心等反应。此类反应常由于血液容量减少、低血糖、急性血压波动等因素引起。3) 电解质紊乱和抗凝剂副作用:分离过程中使用的抗凝剂(如枸橼酸盐)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钙血症。长时间的大容量血液处理可能会影响患者的体内平衡,造成不适[6]。
本研究评估了血细胞分离单采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该技术在多种临床应用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尤其在WBC治疗、血液病治疗和自体输血等领域展现了优异的效果。通过高效的血细胞分离,能够实现血液成分的精确分离,满足不同治疗需求,有效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而言,WBC治疗后,患者的血小板浓度和浓缩倍数显著提高,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治疗性成分去除患者的血液指标变化也显示治疗有效性,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及血小板数量均有所下降,符合临床治疗预期。此外,自体储血的应用确保了手术中的血液供应安全,避免了外源性血液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韩烨,牛校敏,张超,等.低体重女性单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针对MCS+血细胞分离机UPP程序[J].中国输血杂志,2023,36(10):943-945.
[2]韩烨,牛校敏,张超,等.低体重女性单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针对MCS+血细胞分离机UPP程序[J].中国输血杂志,2023,36(10):943-945.
[3]张花花,周媛,赵丽.血细胞分离单采术在血液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甘肃科技,2022,38(02):123-125.
[4]王琼,李晓芳,李露,等.血细胞分离单采术的应用及不良反应观察[J].中国输血杂志,2024,37(10):1175-1179.DOI:10.13303/j.cjbt.issn.1004-549x.2024.10.015.
[5]罗玖,彭丽娟.研究AMICUS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解聚不良的影响[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4,30(17):55-58.DOI:10.15971/j.cnki.cmdi.2024.17.022.
[6]曾锋,张会平.三种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冲红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J].实用预防医学,2024,31(06):763-7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