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在内固定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快速康复护理;内固定;脊柱骨折;应用效果
正文
前言
脊柱骨折作为脊柱外科常见创伤,多由高能量损伤引发,常伴随脊髓神经损伤风险,严重影响患者运动功能与生活质量。临床处理骨折病例时多采用手术或非手术两种治疗模式,非外科手段康复周期长,往往伴随临床不良反应,因而多数骨折患者采取手术方案,内固定手术是目前治疗脊柱骨折的主要手段,该手术有效恢复脊柱稳定性、纠正畸形,但术后患者常面临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康复周期长等问题[1]。传统护理模式侧重术后基础护理与并发症预防,往往忽视患者主动康复需求,易导致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等不良结局,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负担,而快速康复理念护理强调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为目标,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以加速康复速度,并提高手术效果,已在骨科、外科等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2],但针对内固定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快速康复护理的具体应用策略及临床价值尚未完全明确。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在该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23年5月—2024年12月间,86例因脊柱骨折进行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作为受试者,这些患者被随机分配至对两组,每组各含43例。在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5:18,年龄介于28~70(47.46±3.39)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引发16例,高空坠落导致12例,重物撞击造成15例。而观察组有23例男与20例女,年龄分布在30至72岁范围内,均值(48.41±3.47)岁;受伤原因:17例交通事故伤,14例高处坠落,12例重物砸伤 。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脊柱骨折;②符合内固定手术指征;③未曾有过脊椎骨折或接受相关手术;④认知能力良好。
排除标准:①合并重度感染疾病者;②存在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或罹患恶性肿瘤者;③确诊凝血功能障碍者;④存在手术禁忌证;⑤一般临床资料缺失或不完整者。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术前阶段,护理人员需辅助患者完成全部术前检查,以此判定其身体状况符合手术条件,在日常进行巡房时,应积极跟患者交流,动态评价其心理状态,同时开展骨折方面知识的普及宣教工作,详细解说手术实施流程以及术后康复的关键要点,使患者对治疗的整个过程形成初步认识,并采用分享手术成功案例做法,增强患者治疗与康复的信心,就患者提出的疑问点,予以详细说明。术后护理阶段,护理人员须对病房环境做调控,涵盖维持恰当的温湿度、降低噪音滋扰等,并持续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针对留置引流管的人群,护理人员要精准记录引流液的流量、颜色以及性状等指标据此判断拔管时机,以此降低术后出现感染的几率,且各类操作均需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规范,同时按一定周期对手术切口进行消毒,保障切口处于干燥又无菌的状态。
观察组(快速康复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快速康复护理,具体护理方式如下:(1)首先组建快速康复护理小组,成员涵盖护士长及专科护理人员,所有成员均需完成快速康复护理理念相关培训,且通过考核认证后方可参与临床工作。术前阶段,需向患者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使患者充分理解实施快速康复护理措施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于术前24h进行床旁访视,就患者提出的各类问题给予详细解答。(2)为实现快速康复护理的规范化开展,为病患安排舒适的休养环境,保持室内通风,温湿度环境宜人,给患者播放舒缓或节奏明快的乐曲,保证手术患者睡眠时间既规律又充足,促进其保持理想的身心健康水平。(3)
为预防术后并发症,分析既往临床手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并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与护理实践经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方案。对于术后疼痛较轻的患者,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如物理疗法及注意力分散技巧,以减轻其不适感受;对于疼痛程度较高的患者,则需在医师指导下实施药物干预,同时鼓励患者家属参与肢体按摩,以此促进血液循环,进而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4)在手术患者康复初期阶段,分析患者骨折稳定性、术后转归情况及年龄变量,为其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①引导患者实施三点/五点支撑锻炼,每次训练维持5min时长,每天实施4次,②引导患者完成股四头肌主动收缩练习,协助患者调整为仰卧位,腿部维持伸直位,维持腿部的悬空状态5s,之后平稳回落,单次操作维持5min,每日重复训练6次。③在患者有效掌握三点/五点支撑及股四头肌主动训练技术后,引导患者开展膝关节屈曲练习,帮助患者坐在椅子上,足部放松平踏地面,维持下肢抬举状态,将膝关节伸展至平直,坚持5s后逐步降低,单次训练安排5min,每天练习6次。④参考患者适应水平及锻炼反馈,逐步升级运动强度及训练程度,针对达到康复预期的患者,指导完成负重行走康复训练。(5)早期康复训练期间,指导患者家属熟练掌握手术部位的防护方法,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含丰富维生素与蛋白质的科学饮食计划,以加快骨折愈合的速度。(6)由于骨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不良影响,,对此护理人员需通过直接交流,持续给予患者鼓励,激发其主动康复的意愿;同时,在术后患者麻醉苏醒时,及时告知手术情况,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从而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1.3观察指标
(1)术后恢复: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涵盖骨折愈合时间、下床锻炼时间以及住院时长。
(2)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测评工具开展定量分析,该量表由上肢与下肢两大维度组成,累计最高分为100分,分数高低直接反映运动功能水平;采用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开展检测,该量表主要分为躯体生活自理(PSMS)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IADL)两大模块,由14个具体条目构成,累计最高可得56分,以14分为临界点,评分高低与活动能力程度呈反比。
(3)疼痛程度:基于视觉模拟量表(VA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痛觉反应进行分级评价,此量表总分为10分,0分界定为无疼痛体验,该量表中10分被界定为痛感达到崩溃临界点,且评分高低与疼痛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4)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以百分制的形式护理服务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借助SPSS 24.0软件系统实施数据的全面统计分析,设定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行t检验分析;计数结果采用频次(n)及百分比(%)表示,运用χ²检验。
2结果
2.1两组骨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经护理后,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下床锻炼时间与住院时长均更短(P<0.05),见表1。
表1 两组骨术后恢复时间比较(,d)
组别 | 例数 | 骨折愈合时间 | 下床锻炼时间 | 住院时长 |
观察组 | 43 | 91.17±5.34 | 16.86±4.42 | 5.04±1.63 |
对照组 | 43 | 109.72±5.32 | 20.61±4.73 | 7.52±1.74 |
t | - | 16.137 | 3.798 | 6.821 |
P | - | <0.001 | <0.001 | <0.001 |
2.2两组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发现,护理前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均提升,且观察组评分更佳(P<0.05),见表2。
表2 两组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
组别 | 例数 | 运动功能评分 |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 | 43 | 48.62±3.17 | 76.57±10.25 | 36.84±3.24 | 15.62±2.28 |
对照组 | 43 | 48.77±3.15 | 71.14±9.79 | 36.81±3.29 | 23.43±2.51 |
t | - | 0.220 | 2.512 | 0.043 | 15.103 |
P | - | 0.826 | 0.014 | 0.966 | <0.001 |
2.3两组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后VAS疼痛评分的对比结果显示,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VAS评分相近,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经护理后两组VAS评分均呈现降低趋势,且观察组VAS评分更优(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分)
组别 | 例数 | 干预前 | 干预后 | t | P |
观察组 | 40 | 7.16±1.38 | 2.69±1.25 | 15.742 | <0.001 |
对照组 | 40 | 7.23±1.47 | 3.66±1.34 | 11.769 | <0.001 |
t | - | 0.228 | 3.471 | ||
P | - | 0.821 | 0.001 |
2.4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3.02%>76.74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组别 | 例数 | 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 满意率(%) |
观察组 | 43 | 18 | 22 | 3 | 40(93.02) |
对照组 | 43 | 15 | 18 | 10 | 33(76.74) |
x² | - | 4.441 | |||
P | - | 0.035 |
3讨论
脊柱骨折是脊柱外科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多由高能暴力(如坠落、车祸等)导致椎体结构破坏,常伴随脊柱稳定性丧失及神经损伤风险,严重影响患者运动功能与生活质量。临床治疗以手术内固定为主,通过复位骨折、重建脊柱稳定性改善预后,但术后康复进程易受疼痛、活动受限、心理状态等因素制约[3]。传统护理模式侧重基础照护与并发症防治,缺乏系统性康复干预,患者常面临恢复周期长、功能预后不佳等问题,而快速康复护理模式是基于循证医学理念,通过优化围手术期护理流程,从术前宣教、术中配合到术后康复实施多维度干预,其核心原理在于减少创伤应激、促进机体早期恢复[4]。该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通过术前心理疏导与健康宣教减轻焦虑,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激活肢体功能,同时结合疼痛管理与营养支持,形成协同干预体系,为脊柱骨折内固定患者的快速康复提供保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各维度(骨折愈合时间、首次下床锻炼时间及住院时长)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得益于快速康复护理的系统性干预,术前通过详细的康复预期指导,使患者明确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术后在疼痛可控范围内,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开展循序渐进的功能训练,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骨痂生长,缩短骨折愈合周期,进而缩短住院时间[5]。在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两组护理后均有提升,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这与快速康复护理对功能恢复的精准干预密切相关,传统护理多强调术后静养,而快速康复模式在术后早期即引入阶梯式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三点/五点支撑锻炼及股四头肌主动训练,并参考患者适应水平及锻炼反馈,逐步升级运动强度及训练程度,针对达到康复预期的患者,指导完成负重行走康复训练,从而显著提升其运动协调性与生活自理能力[6]。对比两组疼痛程度可见,观察组护理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得益于快速康复护理中多模式镇痛策略的应用,术前通过健康宣教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恐惧,降低心理因素导致的痛觉放大;术后采用“非药物+药物”联合干预,对轻度疼痛患者实施物理镇痛与注意力转移法,中重度疼痛则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采用镇痛药物,同时采用体位调整、引流管护理措施减少创伤刺激,构建全面的疼痛管理体系,切实缓解患者身上的不适感[7]。此外,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这与快速康复护理里的人文关怀与个性化服务有关,护理团队于术前主动去访视患者,用成功案例分享的方式增强患者信心;术中从头到尾全程陪伴,术后对生命体征及心理状态予以密切监测,即刻解答疑惑;康复阶段家属积极深度参与,进一步提升了患者的安全与归属感[8],这种“生理-心理-社会”全维度综合的护理模式,不仅改善了临床相关指标,更满足了患者在人文关怀方面的需求,故而提升了整体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在内固定治疗的脊柱患者治疗中应用价值广泛,既能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提升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还能缓解疼痛并提高护理满意度,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术后护理干预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唐琴,江杉,伍小丹.快速康复理念护理对实施内固定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25,23(11):165-167.
[2]庄新平.后路手术内固定法对脊柱骨折的治疗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25,23(10):41-43.
[3]李祥.后路微创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大医生,2023,8(22):47-49.
[4]张娟,田绣峰,魏琳琳.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行微创手术脊柱骨折患者手术结局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3,47(12):1501-1503.
[5]刘莉梅,汪安霞.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联合预防性护理对脊柱骨折患者疼痛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3,47(03):475-476.
[6]林妹,林玉霞,唐益群,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22):190-193.
[7]陈观华,黄志勇,何平,等.经皮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02):67-69.
[8]李承锦,江利敏,李腾霖.预见性护理在脊柱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快速康复的应用效果[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06):320-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