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老年护理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张占霞 吉俊 张春燕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商洛 726000

摘要

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护理专业教育正迈向精准化的新阶段。面对老龄人口激增带来的照护压力,护理院校亟需在产教融合视域下搭建契合岗位实际的教学体系,回应服务场景的复杂性。本文分析了产教融合视域下老年护理数字化教学模式的现状,提出了三方协同联育机制、三场沉浸实训系统、三维能力标准体系的老年护理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对策,旨在为职业教育应对老龄挑战提供了可实施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关键词

产教融合;老年护理;数字化教学模式

正文


引言:当前,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任务日益紧迫。职业教育是支撑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现实责任。数字技术正重组护理教育的内容结构,使得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深层变革。而老年护理是护理专业中的重要分支,其教学模式需要围绕老龄人群的照护需求展开重塑,因此,数字化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有效拓展了教学资源边界,提高了学习的沉浸度,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技术依据。

一、产教融合视域下老年护理数字化教学模式现状

当前老年护理数字化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存在结构松散、内容重复的问题。其中,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直接造成教学安排呈现碎片化倾向,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而老年护理本是融合基础医学知识、护理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专业,其核心特征在于知识的综合性。然而当前教学设计仍停留在学科分割的层面,缺乏系统搭建老年护理全过程的教学系统,使得课程内容未能围绕岗位真实任务进行有机组织,进而割裂了理论知识,让操作训练脱离服务场景,致使学生无法在复杂照护情境中完成有效迁移,使得理论教学无法落地,实践操作缺乏认知支撑,制约了学生临床适应能力的培养。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老年护理数字化教学模式应用对策

1.校企共建共育,院社协同联培

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在于打破教育供给、岗位需求间的结构分离,将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医疗照护体系的运行逻辑中。学校承担课程设计的任务,可在教学方案制定阶段引入岗位分析结果,从老年照护任务出发创建课程结构。医院是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主要载体,要开放关键病区岗位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照护环境中完成标准任务操作、服务流程执行的训练,使其在贴近岗位的环境中逐步建立临床判断能力。社区承担延续性服务功能,应把照护计划管理、健康教育推进的任务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内容,供学生在实践中参与执行。因此,三方间需搭建稳定的信息对接机制,围绕教学资源流动、实习岗位调配设立常态化工作制度,推动教学功能向职业胜任转变。

例如,某护理职业院校计划在老年护理教学改革中,设立以三方协同为核心的“社区慢性病照护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学校可借助“任务模块、岗位模拟”重组课程内容,把老年人日常健康管理、认知障碍应对的典型任务场景融入理论教学单元中,让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建立问题导向的学习路径。医院要同步开放老年病房实际病例资源,邀请临床带教护士参与教学设计,并让其对课程模块进行任务适配,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无缝对应病区真实操作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立固定实践点位,发布区域老年人健康数据画像,并引入真实个案管理流程,帮助护理专业学生完成个案访视、照护计划制定完整流程,最终由三方教师联合评审其工作成果。该模式实施后,护理专业学生可在统一框架下提高学习的连贯性,将职业能力生成过程完整融入教育路径中。

2.虚拟、模拟、临床三场联训,构建沉浸场域

搭建沉浸式教学空间应立足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围绕完整护理流程展开,利用多层次教学场景的递进布局,让学生逐步在真实任务中建立操作逻辑。虚拟实训阶段承担初步建立认知图式的任务,可借助数字建模系统模拟常规护理操作流程,使学生在低风险环境下反复训练、规范动作,为后续任务执行积累稳定技能基础。进入模拟演练环节,教学重心可转向复杂场景应对能力,需设计连续性案例,依托动态情节推动任务链条展开,让学生在任务冲突、信息不全的要素干扰下完成流程梳理,从中激活学生的应变能力。而临床教学是最终落点,应承接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将学生置于真实服务环境中,使其围绕老年患者个体差异、服务需求的问题完成护理任务执行。教学空间的序列分布有主要搭建知识迁移的通道,为学生职业角色认知的形成新路径,使学生在逐层推进转向向照护人员身份。

例如,某高职护理学院可在老年照护方向开设模块化沉浸实训项目,围绕认知障碍老人的照护任务搭建“虚拟识别、模拟应变、临床执行”三场联动的教学路径。教学起始阶段,教师可让学生在虚拟仿真平台进入数字化模拟病房,利用AI驱动的人机交互系统识别老年患者的生活表现,完成症状观察的训练。在掌握基础识别能力之后,教师可引入多元病例的场景模拟,让学生扮演护士角色,并让其在有限时间内处理患者突发的定向障碍行为,同时完成动态护理记录。随后教学进入临床阶段,学院可安排学生在签约医院的记忆障碍门诊轮转,围绕真实个案执行结构化照护方案,并在病区带教护士指导下,将虚拟、模拟阶段训练内容落地于患者管理过程中,最终提交完整照护档案。该教学流程可在任务闭环中推动学生完成信息识别、应急处理、实践转化的多维跃升,实现多元能力的系统融合。

3.课程、岗、证三维融通,重塑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的重塑应围绕能力生成逻辑展开,将课程内容、岗位标准、技能证书三者融合为统一的教学结构。课程设计需立足职业岗位所需核心任务,依照岗位职责拆解学习模块,使知识内容在能力链条中形成内在呼应。教学环节要依托真实任务搭建训练路径,使每个知识点都能在岗位操作中找到实际投射,并利用任务驱动明确学习目标。技能证书的设置应融入教学流程中,在学习节点引入考核维度,让学生以标准化操作方式达成认证要求。这种依托任务标准的融合结构,将教学内容绑定岗位需求,使证书功能转向过程融入,推动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期间同步达成考证标准,使教学内容沿着职业发展通道自然推进。

例如,某职教护理专业可在老年慢病照护课程中设置“任务驱动、标准匹配、证书融入”一体化教学模块。课程起始,教师可围绕真实岗位要求设定工作情境,将任务主题聚焦高血压老年患者的长期管理,让学生依据岗位职责完成血压监测、用药依从性评估的全流程操作。之后,学校要同步引入国家老年照护职业能力等级标准,把任务节点划分为多个技能考核单元,帮助学生在模块推进过程中达到各项标准指标,并将考核任务提前写入教学计划。最后,教师可把护理“1+X”老年照护证书的考点融入模块结尾,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同时即可申请认证考评,促使学生在学习进程中感知岗位职业要求。

结束语:数字化进程的加速使老年护理教育知识生成方式更具灵活性,赋予教学更高的实践导向。与此同时,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内核机制,使教学内容在结构设计上依托岗位任务展开,推动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向能力任务化方向持续演进。未来的老年护理教学可借助任务驱动、场景迁移,推动学生在复杂任务中锻造实践思维,从而让其在实践中确立专业身份感,为老龄社会的人才供给体系注入持续驱动力。

参考文献:

[1]李艳红,李平.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职老年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策略研究[J].教师,2025,(06):35-37.

[2]陈玲,张晨,史玉华,张栋栋,谢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护生老年护理核心能力协同嵌合式培养路径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5,43(02):7-10.

[3]刘萍.产教融合与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职护理标准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基础护理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标准化,2024,(22):250-253.

[4]张启浩,杨娟,迟黎黎,李雪倩.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人创意写作疗愈研究[J].社会与公益,2024,(10):248-250.

课题项目:2025年陕西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重大课题,名称“产教融合视域下老年护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课题编号JYKT20250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