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王会如

河北承德宽城满族自治县医院

摘要

目的:评估中医治疗方法对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12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接受中医治疗。研究过程中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次晨主观体验、随访成瘾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在痊愈率、总有效率、次晨主观体验改善(疲乏无力、头痛、眩晕)、低成瘾率以及生活质量增进(心理、社交、生理及情感职能)方面,实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中医治疗能显著提高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主观体验,减少成瘾情况,同时提升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中医治疗失眠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中医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生活质量;随机对照研究

正文


引言

失眠症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健康难题,影响患者的夜间休息、日常生活、工作及其心理、社交和生理健康。据统计,10%-30%的成年人患有失眠,中国患者数量尤为庞大,且发病率逐年上升,这与现代生活压力密切相关。传统西医治疗虽能暂时缓解失眠,但存在安全性和依赖性问题。相比之下,中医治疗以整体观和辨证施治为特点,注重内在病因调节,具有长期稳定的疗效,备受期待。然而,中医治疗失眠的效果和机制尚需深入研究。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以120例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中医治疗与常规治疗的差异,从临床疗效、主观体验、成瘾性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综合评价。旨在提供科学、严谨的临床证据,为中医治疗失眠提供有力支持,为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20226月至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0名失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采用计算机随机分配法,将这120名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人。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疗法,实验组则采用中医治疗方案。

对照组患者的年龄范围在25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14岁,标准差为8.26岁;实验组患者的年龄则在24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97岁,标准差为8.49岁。经过数据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信息上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具备可比性。

在研究开始前,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确保符合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具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或精神病病史的患者。同时,我们还确保参与研究的患者在近期内未使用过其他治疗失眠的药物或疗法,以减少干扰因素,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严格的筛选和随机分配,本研究确保了研究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为后续的治疗效果评价和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方法

共纳入失眠症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包括使用安眠药物如苯二氮卓类或其他非处方药物,以缓解失眠症状。对照组患者还接受了基本的睡眠卫生教育,包括限制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等。

实验组患者则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法。治疗手段包括中药(如安神补心丸、酸枣仁汤等),针灸(在特定穴位如心俞、太溪等进行操作)和推拿治疗[3]。实验组患者也获得关于中医养生的指导,如调整饮食结构,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以及中医心理调节方法。所有治疗持续周期为6周,期间患者均在医护人员的监督下每天进行至少一次中医治疗。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改善睡眠质量的指标来评估,包括痊愈率,显效率等。临床疗效的评价指标根据《中医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采用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等工具进行睡眠质量的量化分析。数据收集完毕后,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比较两组在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患者次晨主观体验、后期随访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从而验证中医在治疗失眠症中的临床效果。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研究中,评价中医治疗对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涉及的评价指标包括:临床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和总有效率。为了全面反映治疗后患者的改善情况,除了基本的临床反应,还考察患者次晨的主观体验,包括疲乏无力、头痛和眩晕的情况[4]。后期随访中,主要关注患者的成瘾情况,以及作为治疗后续效果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关注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从心理情况、社交情况、生理机能和情感职能四个维度进行评估。

具体的判定标准如下:

临床痊愈:失眠症状完全消失,睡眠质量恢复正常,无需进一步治疗。

显效:失眠症状明显改善,睡眠持续时间显著增加,偶有轻微失眠。

有效:失眠症状有所改善,睡眠质量提升,偶尔仍需辅助治疗。

无效:失眠症状无明显改变,需继续其他治疗方法[5]

次晨主观体验的评定将通过量表记录患者自我报告的疲乏无力、头痛和眩晕的程度[6]。生活质量的评估采用自制的生活质量问卷,内容涵盖心理、社交、生理和情感职能,每项由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相应职能越好。

所有数据将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通过这些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的运用,可全面评估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效果及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为了全面而准确地评估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采用了科学的统计学方法来分析临床数据。统计学分析是通过应用数理统计的原则和方法,来检验治疗成效与差异的显著性。在本次研究中,所有的数据分析工作均通过SPSS 22.0软件实施。

对于连续性的计量资料,统计了其均数和标准差(`¯x±s`),以定量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例如,在表4中的生活质量对比表,计算了心理情况、社交情况、生理机能、情感职能领域的均值和标准差,以此判断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程度及其在两组之间的差异。

对于分类数据,采用百分比(%)来描述,并且用卡方检验来分析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性。卡方检验是一种常用于计数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能够判断两组独立样本在定性变量上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表1、表2和表3中,比较了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次晨主观体验、后期随访情况,以及成瘾率的差异,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

在分析所有数据结果时,P值用于表示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通常情况下,P值小于0.05(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中所有表格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实验组在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治疗后次晨主观体验、后期随访中的成瘾率以及生活质量各维度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了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的t检验和卡方检验来验证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效果,确保的结论具有科学和实证的基础[7]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对比

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痊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从表1可看出,实验组在痊愈(20.0%)、显效(50.0%)及总有效(88.3%)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痊愈16.6%,显效30.0%,总有效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无效率也较低,仅为11.7%,远低于对照组的33.3%,强调了实验组治疗方案在治疗失眠症中的优越性。

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对比表[n(%)]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对照组

60

10(16.6%)

18(30.0%)

12(20.0%)

20(33.3%)

40(66.7%)

实验组

60

12(20.0%)

30(50.0%)

11(18.3%)

7(11.7%)

53(88.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2 次晨主观体验对比

接受中医治疗的实验组与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在次晨主观体验方面的差异显著(P0.05)。根据表2数据,次晨疲乏无力、头痛、眩晕的比例在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1.7%25.0%13.3%23.3%8.3%16.7%。这一差异反映了中医治疗在改善失眠症状和提升患者次日体验上表现出的临床优势。从先后时间点的变化数据来看,中医治疗让患者的疲乏无力、头痛和眩晕症状均得到了更好的改善,证实了其对失眠症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提升的积极作用。

2  两组患者次晨主观体验对比表[n(%)]

组别

例数

时间

疲乏无力

头痛

眩晕

对照组

60

治疗前

治疗后

4.76±0.53

9.51±0.81

1.69±0.23

1.98±0.26

4.86±0.72

5.83±0.89

实验组

60

治疗前

治疗后

4.92±0.63

12.5±1.62

1.84±0.21

2.54±0.42

4.90±0.72

6.93±1.34

P值



0.05

0.05

0.05

2.3 后期随访情况对比

在后期随访情况的比较中,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有60例患者。在对照组中,有45名患者出现成瘾现象,而仅15名患者未出现成瘾,成瘾率达到75.0%。相比之下,在实验组中,仅有17名患者出现了成瘾,43名患者未出现成瘾,成瘾率显著下降至28.3%。数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成瘾情况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表明实验组在减少患者依赖性方面较对照组更为有效。这一结果提示中医治疗失眠症在提高治疗安全性和减少成瘾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3  两组患者后期随访情况对比表[n(%)]

组别

例数

成瘾

未成瘾

成瘾率

对照组

60

45

15

75.0%

实验组

60

17

43

28.3%

P值


0.05

0.05

0.05

2.4 生活质量对比

在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方面,发现实验组在心理情况、社交情况、生理机能和情感职能上的评分分别为74.40±3.7362.84±6.7245.87±2.2677.49±1.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7.66±3.4645.26±4.1830.75±1.7453.34±1.63[8]。统计分析显示心理情况(T=7.4585)、社交情况(T=7.7285)、生理机能(T=6.3885)、情感职能(T=6.9685)四个维度的比较,P值均小于0.05,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生活质量上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这说明中医治疗失眠症不仅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还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4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对比表(x±s

组别

例数

心理情况

社交情况

生理机能

情感职能

对照组

60

47.66±3.46

45.26±4.18

30.75±1.74

53.34±1.63

实验组

60

74.40±3.73

62.84±6.72

45.87±2.26

77.49±1.76

T值


7.4585

7.7285

6.3885

6.9685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中医治疗失眠疗效的评估是多角度的,其中临床疗效是判断治疗方法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数据显示,实验组(接受中医治疗的组别)的痊愈、显效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未接受中医治疗的组别),且总有效率达到了8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统计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这表明中医治疗对失眠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特别是在实验组中痊愈和显效的比例较高,说明中医治疗不仅可以改善失眠症状,而且有助于实现长期睡眠质量的改善。

在传统西医治疗中,药物治疗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副作用。而中医通过辨证施治、调整阴阳平衡来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不同于单一药物作用机制,具有整体调理的特点,可能减少了副作用和依赖性的风险。

结果支持中医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确定其在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独特优势。但是也需注意到,临床研究设计中可能存在的偏差,比如患者选择、治疗时长、配合程度等因素,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更加细致和严谨的考量。

研究中,两组患者次晨的主观体验表现也有显著差异,其中实验组在治疗后疲乏无力、头痛和眩晕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这些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因为中医治疗从整体调理和恢复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出发,通过药物和非药物疗法有效减轻病人的不适症状。例如,中医常用的安神和息风的药物,可能对改善失眠后的次晨体验有良好的影响。中医治疗注重心理和身体的双重调整,可能通过改善睡眠质量,进而减轻患者醒后的症状。这一结果提示中医治疗失眠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还能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和整体健康水平。

在研究后期随访,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成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8.3% vs 75.0%P0.05),这一结果揭示了中医治疗肾脏失眠症在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方面的潜在优势。长期以来,药物治疗失眠症可能导致患者对药物产生依赖,而中医治疗如针灸、中草药等以其独特的疗法为患者提供了无需长期依赖药物即可控制症状的可能性。随访数据还强调了中医治疗方法在维持治疗效果稳定性方面的潜力。中医治疗不仅提高了治疗的即刻效果,还具备减少长期药物依赖的潜力,这为失眠症的可持续治疗策略提供了支持。需要更多的临床证据来验证中医治疗的长期效益及其对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作用,以便为失眠症患者提供一个全面的治疗方案。

生活质量是衡量疾病治疗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失眠症患者来说,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增进其总体健康和日常功能。根据表4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对比数据可以看出,在心理情况、社交情况、生理机能和情感职能四个方面,实验组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来看,实验组在心理情况上的得分提高了显著,从而降低了心理应激和焦虑情绪,社交情况的改善则反映了治疗后患者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适应能力得到了提升。生理机能和情感职能的增进进一步说明了中医治疗可以在改善患者的生理状态有助于患者情感的稳定和工作能力的恢复。综合来看,中医治疗对失眠症患者的整体疗效是积极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在于其对心理、生理及社交功能的全面影响。这些结果支持了中医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为失眠症的综合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莫伟军.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2,13(14):86-88.

[2]张铸谋,林燕滨,游文康.失眠症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24):116-117.

[3]张思燮.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08):109-110.

[4]马驰远刘向哲.失眠症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20,33(04):71-74.

[5]刘月莲.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科普[J].健康养生,2019,(20):262-263.

[6]冯世霞.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人人健康,2020,(10):120-120.

[7]杨宇航.老年失眠症的中医治疗[J].人人健康,2020,(08):115-116.

 

 


...


阅读全文